簡介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經合組織(OECD),是全球30個市場經濟國家組成的政府間國際經濟合作組織,總部設在巴黎的Château de la Muette。內容
歷史沿革前身是歐洲經濟合作組織(OEEC)。1947年由美國和加拿大發起,用於協調二戰後重建歐洲的馬歇爾計畫。
1961年創建的經合組織取代了歐洲經濟合作組織,其宗旨為:幫助各成員國家的政府實現可持續性經濟成長和就業,成員國生活水準上升,同時保持金融穩定,從而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貢獻。其組建公約中提出:經合組織應致力於為其成員國及其它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穩固經濟擴展提供幫助,並在多邊性和非歧視性的基礎上為世界貿易增長作出貢獻。
它的前身是成立於1948年的歐洲經濟聯合體(OEEC),該組織成立的目的是幫助執行致力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歐洲重建的馬歇爾計畫。後來其成員國逐漸擴展到非歐洲國家,並在1961年改為現名。到1996年為止,OECD的秘書長是加拿大的Donald J. Johnston。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對於三十個市場經濟國家來說,是個獨一無二的論壇。他們在一起工作然後發表關於全球化趨勢下經濟,社會和政府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提供了一個框架,在此框架內成員國可以交流經濟發展經驗,為共同的問題尋找答案,協調在國內外政策中合作實踐。在這個論壇里,各國政府可以達成沒有約束性的建議(軟法律)或是有約束性的條約,這些檔案對國際經濟和貿易環境的改善具有強大的推動力。
OECD成員國之間的信息交流是由設立在巴黎的秘書處提供的。秘書處集中數據,研究趨勢以及分析和預測經濟發展。它也同時關注社會變化和貿易模式變化,環境,農業,科技,稅務以及其他一些問題。
OECD通過在經濟成長,金融穩定,貿易和投資,技術創新,企業管理等方面的合作來幫助成員國保持繁榮並且與貧窮作鬥爭。同時它致力於在經濟成長和社會發展的同時保護環境。OECD的其他目標還包括為所有人創造就業機會,保障社會公正,建設廉潔有效的政府等。
OECD身處傾聽和努力的最前線,傾全力於幫助成員國政府對新的發展和關注做出反應。包括貿易和結構調整,網路安全以及在開發中國家脫貧中所面臨的挑戰。逾40年以來,OECD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和最可靠的全球性經濟和社會統計數據的來源之一。OECD的資料庫擁有跨越地域的數據,包括國家賬目,經濟指標,勞動力,貿易,就業,移民,教育,能源,健康,工業,稅收和環境。大多數研究和分析報告已經出版。
在過去十年里,OECD成功解決了一系列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因此也更加重了其在商業,貿易組合和其他有代表性的社會階層之間的紐帶作用。例如在OECD框架下的稅收和轉移定價談判就為世界範圍內的雙邊稅務談判鋪平了道路。
在其他領域裡,OECD也通過1999年2月生效的經合組織反貪污行賄協定而在全球範圍內扮演處理貪污行賄行為的重要角色。
創始成員國 (1961年):
奧地利*
比利時*
加拿大*
丹麥*
法國*
德國*
希臘*
冰島*
愛爾蘭*
義大利*
盧森堡*
荷蘭*
挪威*
葡萄牙*
西班牙*
瑞典*
瑞士*
土耳其
英國*
美國*
後來加入的成員國 (加入年份):
日本* (1964)
芬蘭* (1969)
澳大利亞* (1971)
紐西蘭* (1973)
墨西哥 (1994)
捷克 (1995)
匈牙利 (1996)
大韓民國* (1996)
波蘭 (1996)
斯洛伐克 (2000)
OECD現在擁有30個全責成員。其中24個(打*號者)是世界銀行2003年高收入國家目錄的成員。除了1961年加入成員國以外,其他成員國名字後列出了其加入經合組織的時間。
台灣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二個委員會有觀察員身份,但因為不是聯合國會員,所以不能成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成員。
除了歐盟成員以外,歐盟委員會也參與OECD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