絳貼

書法瑰寶貼。

絳帖簡介

※標題絳貼當作絳帖!
絳貼是與《淳化閣帖》齊名的三大名貼之一,為書法瑰寶。
絳帖為北潘師旦摹刻,因刻於絳州,故名。
據史料載,宋太宗淳化年間,尚書郎潘師旦在他老家絳州“摹刻勒石而成”,集宋以前書法名家之大全,乃我國四大名貼之一,具有很高的書藝價值。
此帖刻於宋皇佑嘉佑年間(1049--1063年),以淳化閣帖為底本而有所增刪。

絳貼詳述

潘師旦,據宋人記載為尚書郎。傳說潘氏死後,其二子各分絳帖十卷。長子得前十卷,因負官債,帖被沒入官庫,絳州太守補刻後十卷足成一部,稱"公庫本"或"東庫本";次子也補前十卷,人稱"私家本"。原石刻後不久即毀。有重刻"新絳帖"及十二卷"偽絳帖"等,翻刻甚多。
絳帖前十卷的第一卷為諸家古法帖,第二至五卷為歷代名臣法帖,第六、七卷為王羲之書,八至十卷為王獻之書;後十卷第一卷為大宋帝王書,第二卷歷代帝王書,第三至六卷為王羲之書,第七、八卷為歷代名臣法帖,第九卷為唐法帖,第十卷是唐、宋法帖。
故宮庋藏宋方楷舊藏本,存前十卷中的九、十兩卷及後十卷中的七、八兩卷,共兩冊,鈐"方一軒"等印。此帖宋刻、宋拓、宋裝裱,絕無僅有,貴為珍寶。
此帖宋姜夔《絳帖平》,清程文榮《南樹帖考》,容庚《叢帖目》、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等書有著錄。

絳貼評價

絳帖是繼淳化閣帖之後最重要的法帖,“何日能見《絳帖》面,天下文士俱歡顏。”這是已故絳州名士靳欣文先生的感言。所謂《絳帖》,簡單地說是因刻于山西省絳州(今新絳縣)而得名。由於《絳帖》匯集了宋代以前的歷朝書法精品,深得文人墨客喜愛,歷史上對《絳帖》的評價都非常高。據史料記載,宋代單炳文在《絳帖辨證》中寫道:“淳化官本法帖,不復多見,其次《絳貼》最佳。臨江帖大率與舊本同……不逮《絳帖》之遒勁也”。
絳帖刻帖時間在《淳化閣帖》之後,約在皇佑年間(1049———1054),或說在淳化年間(990———994)由尚書郎潘師旦於家鄉摹刻勒石而成。其選帖範圍是以《淳化閣帖》為基礎,所收佳帖極多,有李斯諸葛亮、王羲之、王獻之、衛夫人張旭懷素李白顏真卿等人的名作。潘師旦之後《絳帖》曾經多次翻刻,但都是以潘刻為祖本。它輯存、傳播了歷代法書之精華,有著很高的藝術鑑賞與實用價值,在我國書法發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然而宋刻《絳帖》存世稀少,直至明、清早已是鳳毛麟角,到今天就是明、清刻本也是難得一見了。正如著名書法家林鵬先生在他給《絳帖》出版的賀辭中也說:“……其中最著名的帖就是《絳帖》,許多人不要說擁有,就連見都沒有見過。”
新絳縣圖書館有多年珍藏的《絳帖》孤本。

絳貼趣聞

1948年的一天,著名收藏家楊魯安在天津一個書鋪中見到一本絳帖,特點是簾紋紙,墨彩油黑看上去很不錯,內容是絳帖的卷七卷八,所珍貴的是拓本後邊有趙子昂的收藏印"水晶道人"。楊魯安發現了寶貝,喜形於色,意欲購置,但老闆說此物是張之萬的後人拿來賣的,還未定價,不便拿走。此事楊在不經意間走漏了風聲,被賣主得知,待他一個星期後再去時,賣主已拿回去了,後來不知高價賣到了何處。此寶物失之交臂,令楊老十分惋惜。不過,老闆偷偷從原物上面撕下的兩篇轉給了他,總算得到一點安慰,他曾讓王懿榮次子王漢章看過此物,言極為珍貴,屬於國寶級。楊老一直當寶貝珍藏著,希望能有一天使其與原物合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