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次劑量
血管內給藥
向病人甲單次靜注氨茶鹼(水合型,含茶鹼80%)320mg後(圖299-1),預期在病人甲的開始血漿茶鹼濃度為7.3mg/L(41μmol/L),亦即按茶鹼劑量(320X0.8=256mg)除以表觀分布容積(0.5L/kgX70kg=35L)而得.以後的下降可以從半衰期估計出來,每8小時濃度下降一半.
觀察到的(實線)和預期的(虛線)濃度-時間曲線輪廓在開始2小時內不一致,可以用藥物分布到整個身體(分布相)需要時間來解釋.正因為藥物分布需要時間,故許多藥物,包括氨茶鹼單劑靜注時必須以5~10分鐘或稍長的一段短時間輸注以避免副作用.
血管外給藥
給甲病人單劑口服300mg氨茶鹼(無水劑型,常用於口服,含茶鹼85%)(圖299-2),其時間過程不同於單次靜注給藥(圖299-1),因為藥物吸收需要時間.但曲線下面積兩者相等,因為該藥實際上全部吸收了.吸收愈迅速,曲線形狀愈接近靜注給藥曲線.在峰濃度時,吸收速率和消除速率相等,此時吸收仍尚未結束.
恆速靜脈輸注
坪值濃度 以45mg/h恆定速度給病人甲靜脈輸注氨茶鹼(圖299-3曲線A),茶鹼血漿濃度和體內藥量不斷上升直到消除速率與輸注速率相等時為止.這時血漿濃度和體內藥量處於穩定狀態,即已達坪值水平.根據表299-1列出的清除率和消除速率常數的關係式可以得出輸注速率相等於清除率乘以血漿濃度坪值或輸注速率相等於消除速率常數乘以達坪台時體內的藥量.由此可見,坪台時血漿濃度是由清除率和輸注速率所決定的,坪台時體內藥量也是由消除速率常數和輸注速率決定的.
到達坪值的時間 茶鹼在體內累積(及隨後的消失)所需的時間依賴於藥物的半衰期,如圖299-3所示.在單次靜脈注射氨茶鹼530mg到達茶鹼血濃度為12mg/L(67μmol/L)後,立即以45mg/h速率靜脈輸注氨茶鹼以維持開始水平(圖299-3曲線B).負荷量藥物的消失如曲線C所示,經1個半衰期殘留1/2,經2個半衰期殘留1/4,以此類推.不給予負荷劑量,靜脈輸注所致體內藥量增加如曲線A所示,經1個半衰期藥量為坪值的1/2,2個半衰期為坪值的3/4,以此類推.
如果經48小時停止輸注,停止輸注後的曲線類似曲線C.病人甲不給予負荷劑量,氨茶鹼必須至少靜脈輸注32小時(4個半衰期)才能使血漿濃度達坪值.在此時以後測定血漿濃度就可計算茶鹼的清除率.
上述靜脈輸注原理也可以套用於任何途徑的恆速輸入(如用於透皮,眼內,口腔和子宮內的恆速給藥裝置).血漿濃度的坪值和到達坪值的時間像靜脈輸注一樣分別取決於藥物的清除率和半衰期.套用於血管處途徑給藥生物利用度是又一個重要的因素.
多劑量口服
藥物累積
給病人甲每6小時口服氨茶鹼300mg,茶鹼濃度不斷增高(圖299-4,曲線A).和靜脈輸注一樣,坪值平均濃度取決於清除率,藥物累積所需時間取決於半衰期.由於是間歇給藥,故血藥濃度是上下波動的.
茶鹼清除率可因疾病和藥物代謝動力學改變而變化(曲線B和曲線C).病人乙患心力衰竭其清除率僅為每千克體重21.5ml/L(其值約為病人甲的一半).給病人乙每6小時口服氨茶鹼300mg,藥物濃度是病人甲的一倍,到達坪值濃度的時間也延長了一倍,因為病人乙的藥物半衰期為16小時,也是健康人的2倍.氨茶鹼療法通常最佳血漿濃度為10~20mg/L(55~110μmol/L),超過20mg/L時,毒性很可能增加.因而,乙病人有發生毒性的危險(如噁心,嘔吐,中樞神經系統興奮,癲癇樣發作).但只要事先了解心力衰竭時代謝降低,從而減少劑量,可防止毒性反應.代謝緩慢也可通過血漿濃度監測探查出來.
治療方案
對乙病人每8小時給予氨茶鹼200mg(25mg/h)即可得到滿足.然而,該病人由於藥物半衰期長和積累緩慢,如不給予負荷劑量就不可能迅速獲得治療濃度(如效應).所需氨茶鹼的負荷劑量可按表觀分布容積乘以茶鹼的期望濃度,再乘以茶鹼轉換為氨茶鹼的分數,按此計算約為500mg.
12mg 100mg氨茶鹼
35L×——--×———————
L 85mg茶鹼
丙病人是一位其他方面都健康的菸癮大的年輕成年哮喘病人,該病人茶鹼清除率為每公斤體重86ml/h,半衰期為4小時.每6小時給氨茶鹼300mg(50mg/h)很可能無效(圖299-4曲線C).可以預期需要更多的藥物,通過在下一劑量給藥前測定血漿藥物濃度就會證實有這種需要.可是由於半衰期短,清除率高,所需劑量大(100mg/h),故這位病人用氨茶鹼也有難處.對該病人適宜套用緩釋劑型,因為吸收可以保持穩定,故每6小時給予600mg將可以避免濃度波動過大.
口服給藥最方便,通常也最安全,費用也最便宜,因而是最常用的給藥途徑。然而,該途徑有不少限制,許多因素包括其他藥物和食物都將影響口服藥物的吸收。因此,某些藥物必須空腹服藥而另一些則需餐後服藥,尚有部分藥物不能口服。
口服藥物經胃腸道吸收。
藥物吸收始於口腔和胃,但大部分由小腸吸收。藥物必須通過小腸壁及肝臟方能進入全身血循環。許多藥物在腸壁和肝臟發生化學變化(代謝),減少了吸收的藥物量。靜脈注射藥物不經腸壁和肝臟直接進入體循環,這種給藥方式可獲得較口服更快和更持久的效應。
一些口服藥物刺激胃腸道,如阿司匹林和大多數其他非類固醇抗炎藥可損害胃和小腸壁並誘發潰瘍。另一些藥物吸收很差或在胃內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壞。儘管有這些缺點,口服給藥較其他途徑常用。
其他給藥途徑一般在患者不能經口給藥,藥物必須儘快和準確地給予,或藥物口服吸收很差且不規則時方才使用。
注射給藥
注射給藥(消化道外給藥)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靜脈注射途徑。
皮下注射時,注射針頭插入皮下,注射後,藥物進入小血管隨血流進入體循環。皮下注射常用於蛋白質類藥物和胰島素給藥,該藥口服可被胃腸道破壞。皮下注射的藥物可製成混懸劑或相對難溶的混合物,這樣吸收過程可保持數小時、幾天甚至更長,患者亦不須經常給藥。在給予容積更大的 藥物時常採用肌肉注射。肌注時應採用更長的針頭,因肌肉位置深於皮膚。
靜脈注射時,針頭直接插入靜脈。在消化道外所有給藥途徑中,靜注是最困難的一種,特別是肥胖病人靜脈穿刺更加困難。無論是單劑靜脈推注還是連續的靜脈滴注均是快速、準確給藥的最佳途徑。
特殊給藥
一些藥物可置於舌下(舌下給藥),能被舌下小血管吸收。舌下給藥對硝酸甘油類藥物特別好,這類藥物可緩解心絞痛,它們可不經腸壁和肝的首過效應而迅速直接進入體循環。然而,多數藥物不能使用此途徑,因常常發生吸收不全及不規則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