絞胎碗

絞胎碗

絞胎又稱攪胎,是產生於唐代的一種有特色的新的裝飾技術。這種工藝的靈感來自於漆器的製作。

工藝技術

做絞胎瓷器時,用白、褐兩色(也有多色的)的泥相間著揉和在一起,經過相絞、拉坯製作成形後,胎上呈現出白褐相間的紋理,然後,按照需要切成泥片貼於製成的器物之上,或全器以絞泥做成所需器型。泥料絞合的方式不同,絞出的紋理圖案就不一樣,有木紋、雲紋、流水紋、野雞翅、羽毛紋等。絞胎的製作難度很大,所以都是小型器物,且多數用於陪葬等重要場合。它技術要求高,所以掌握的人少,宋以後就不多見了。器物有杯、碗、三足小盤、長方小枕等。

製作絞胎器的古窯在唐代有河南鞏縣窯、陝西耀州窯,宋代有河南修武當陽峪窯、寶豐清涼寺窯、新安城關窯等。陝西乾縣懿德太子墓出土了絞胎製作的騎馬獵俑,其中人、馬是白、褐色相絞,武士衣服是綠釉,馬身和馬鞍是深醬色,堪稱絞胎製作工藝中的精品。

簡介

絞胎碗 絞胎碗

中文名稱:絞胎碗   規格:高5.1cm、口徑10.5cm

功用類型:茶具

欄目關鍵字:隋唐五代茶具

主題詞或關鍵字:碗 絞胎

輔助分類項:茶具

這種技法在漆器製作上稱為剔犀。剔犀是雕漆的一種,製法是用兩種或三種色漆在器胎上逐層髹漆,乾一層再漆一層,每層由若干道漆堆起,厚薄並不一致,待漆層積至相當厚度時,用刀在漆面剔出紋樣,有去鉤、回紋、卷草等圖案。在剔刻的刀口斷面上呈現出不同色澤和圖案的漆層,具有不同尋常的裝飾效果。雕刻出的花紋排列均勻,立體感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