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優勢效應
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客觀事物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按照一定規律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因此人對於各種事物刺激模式的識別也總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並具有一定的規律性。
在模式識別過程中,自上而下加工的作用隨模式識別研究的深入而日益受到重視。如
字詞優勢效應(Word-superiority Effect):識別字詞中字母的正確率>識別一個單獨的同一字母。
客體優勢效應(Object-Supriotity Effect):識別一個客體圖形中的線段正確率>識別結構不嚴的圖形中同一線段或單獨該線段。
構型優勢效應(Configural-Superiority Effect):識別一個完整的圖形>識別圖形的一部分
字母優勢效應(Letter-Superiority Effect):識別字母中的一個組成線段>識別單獨的該線段。
以上各種優勢效應表明了在模式識別中,刺激模式的整體結構優於部分,整體的結構在模式識別中起有利作用,統稱為結構優勢效應(Structure superiority effect)。
應注意的是,這種刺激模式的整體結構和部分的區分是相對的。如:一個單詞處在一個完整的句子中就是部分,而對於組成這個單詞的字母表來說就是整體結構。結構優勢效應不僅與刺激模式的特徵有關,而且與人的知覺組織活動規律有密切聯繫。
一、字詞優勢效應(Word-superiority Effect)
Reicher 1969 在實驗中發現。
材料:三類視覺刺激材料(卡片)
(1) 一個或兩個字母
(2) 一個或兩個單詞(4個字母)
(3) 一個或兩個無意義字母串(4個字母)
變數:①時間(短、中、長),分別測定,即按照每個被試反應達到的正確率所需要的時間(ms),相應時間分別為:正確率達60%(短),90% +5ms(長),短長呈現時間的中點值(中)。
②有無先行信息。有:每次實驗前把將要供選擇的兩個字母告訴給被試聽。
無:事先不告訴。
程式:速示器呈現刺激
先行信息---注視點——呈現—種刺激材料---掩蔽刺激與供選擇的兩個字母(字母所在位置恰好對應於刺激材料中需要測試的字母位置)
被試回答:哪個是前面刺激材料中在相同位置出現過的。
主試記錄:選擇結果的對或錯。
註:當刺激材料為一個字母、一個單詞或一個無意義的字母串時,提供選擇的兩個字母位於在刺激材料中相對應字母位置的上方;而在使用其他刺激材料時,則兩個供選擇的字母中有一個在下方。
結果:不管有無先行信息,對單詞中的一個字母的識別成績均優於對一個字母或無意義字母串的識別成績。正確率相差約8%,達到顯著。
回顧:
1. Reicher限制字詞的冗餘信息。Word , Work使前三個字母不會提供額外信息。
2. 引起心理學界的廣泛注意和興趣,產生了有關字詞優勢效應的各種解釋。
① Reicher (推論說) 強調以過去知識經驗為基礎的自上而下的加工。
字詞優勢效應不能用單個字母比字詞忘得快解釋。因為提供先行信息,仍然出現字詞優勢效應。也不是由於字詞在速示器中的刺激面積大,易看見。因為字詞與字母串面積一樣大,而是由於字詞具有意義。
Rumelhart 和Siple 用藉助於上下文而進行推理來解釋字詞優勢效應。這種解釋強調上下文以及有綴字規則的知識的套用。(有上下文WOR條件下看字母D並不一定比看單個字母D要好,而是可以更好地進行推論。)
Bargon 和Thurston 指出若無意義字母串符合綴字規則並可讀,字詞與字母串的正確識別率應無顯著差異。只有將呈現的幾個字母看成一個詞才能進行推理,否則就不可能。
② 編碼說。以信息的內部表征為核心。
主要著眼於字詞與字母的不同編碼。
Mezrich 字詞 反應之前有拼讀傾向
單個字母 較少這種傾向
若要求被試將所呈現的字詞或單個字母都讀出來,不會出現WSE。
Johnston,McClelland 在Reicher實驗中若不用掩蔽刺激,也不會出現WSE。
以上:字詞優勢效應是由於字詞和單個字母的編碼不同所致。
字詞 語音編碼 不受視覺掩蔽的干擾。
單字母 視覺編碼 易受視覺掩蔽干擾。
③ 依據整體加工和局部加工的理論進行的分析和解釋。
字詞—整體 先整體加工後局部加工
單個字母—局部 無整體加工
總:都有一定合理性。說明人的知覺在模式識別的過程中可能需經歷多個不同的階段和水平,只有合理綜合起來,才可能對模式識別中的複雜規律性有比較全面的正確認識。
二.客體優勢效應
字詞優勢效應推動了心理學家們開展有關圖形中線段的模式識別研究工作。
實驗1 Weisstein和Harris1974進行了包含在各種圖形中的直線線段的識別研究。
材料:靶子線段(a-d)長度、寬度相同。相對於注視點的方向、位置不同。
刺激圖形(f-I ) 含有靶子的上下文圖形
變數:刺激呈現時間3(與字詞實驗一樣,根據每個被試判斷能達到的不同準確率50%、60%、70%)
程式:實驗在暗室中進行,刺激通過顯示器呈現給被試。
讓被試熟悉單獨的靶子線段(4個) 自行操作進入測試階段
---注視點(要求被試把視線對準)—— 啟動開關出現刺激圖形——掩蔽刺激 100ms——要求被試確認在刺激圖形中看到的是哪個靶子線段,按鍵反應——主試反饋(判斷正誤)。
按此程式,兩個實驗 A. 6名被試用a-c和e的刺激圖形
B. 9名被試 用a、d、f的刺激圖形。
因變數:被試在3種呈現時間下的平均正確識別率,
結果:a識別效果最好。a與d、e 實驗結果的差異達到顯著水平;a與 b、c的差異不顯著。
補充實驗:掩蔽刺激延緩40毫秒呈現,並只呈現40毫秒。相應差異達到顯著水平。
以上實驗結果表明,在一個結構嚴謹的三維圖形中的線段識別起來要優於組織較差的圖形中的同一線段。
上下文圖形看起來像一個三維的客體,客體優勢效應。認為“三維圖形”是產生客體優勢效應的重要因素。
實驗2 Weisstein,Harris把客體優勢與三維圖形聯繫起來的看法引起異議。
Earhard :圖形的三維性不是產生客體優勢效應的必要因素。
材料:①靶子線段: c
②上下文圖形:錶盤式(a),連通的、緊湊的圖形
坐標式(c),不連通的4條短線。
結果:(1)a、c 實驗。a,靶子線段的正確識別率81.3% 顯著
c,單個靶子線段………70.6%
(2)b、c實驗。b,靶子線段的正確識別率81.3%
c,單個靶子線段……….71.3% 顯著
結論:平面圖形也出現客體優勢效應。
實驗3 Earhard的另一實驗。改變注視點在圖形中的位置。
材料: 上下圖形與Weisstein和Harris一樣。
改變注視點在圖形中的位置。
三組:每組包含靶子線段和帶靶線的上下文圖形。
a組,注視點移到靶線段和另兩條圖形線段的交叉處。
b組,與Weisstein和Harris實驗一樣。
c組,注視點在遠離靶線段的圖形的一角。
結果:a組,有上下文靶線段正確識別率69.5%
單一線段…………….. 81.7% 顯著,客體劣勢效應
b組,有上下文靶線段正確識別率81.8%
單一線段…………. 69.8% 顯著,客體優勢效應
c組,有上下文……….
單一…….. 高4.2% 未達顯著,客體劣勢效應。
表明:若改變注視點在上下文圖形中的位置,客體優勢效應將不出現。
解釋:依據總體分析和局部分析的觀點來解釋實驗結果。客優不依賴圖形的三維性,而是依賴總體分析作用。總體先於局部分析起作用,為局部分析提供基礎。注視點的位置與局部分析操作方式有關。局部分析從注視點開始。注視點周圍沒有其它線段,分析過程按照固有程式進行,能較好掌握上下文結構和把握細節。注視點周圍有其他線段,分析過程受到干擾和損害,從而出現注視點位置的不同作用。
實驗4 Klein 1978 掩蔽刺激的有無及掩蔽刺激的性質也對客優有重要影響。
材料:①上下文圖形:結構嚴謹和結構不嚴謹的
②掩蔽刺激:隨機線段
(Weisstein和Harris用有規則排列的方點)
結果:有掩蔽刺激,兩種上下文圖形靶線段的識別率無顯著差異。
無…………,有顯著差異,客體優勢效應。
問題:當掩蔽刺激為有規則排列的方點和有規則排列的水平線時,都出現客體優勢效應。掩蔽刺激有重要作用。
解釋:klein 隨機的掩蔽刺激與上下文圖形本身有某些共同成分,以至干擾了上下文的作用。
他構想有兩種知覺系統,特徵系統和客體系統。特徵系統對視覺刺激的基本特徵如方位、位置等敏感,並且它對靶子線段特徵的反應,除受掩蔽刺激的影響以外,不受上下文影響。客體系統不表征個別特徵,而是將諸特徵整合為三維客體的總體特徵,可被三維、結構嚴謹的刺激所激活。單個線段識別依賴特徵系統,有上下文線段識別依賴兩個系統。因此,後者優於前者。但,隨機掩蔽刺激可破壞客體系統表征,或在客體系統提供整體信息之前就迫使識別系統做反應,這樣就不會出現客體優勢效應。
關於掩蔽刺激需進一步研究。Klein不用;Earhard不用;Johnston,McClelland 必須用才出現字詞優勢效應。與兩種效應的特點有關?
三、構型優勢效應
Pomerantz 1977
實驗:
刺激材料:兩類(無、有上下文)。每類都含有兩個刺激。
無上下文:“(” 和 “)”
有上下文:“()”和 “))”
程式:通過速示器一次呈現一個刺激。200 ms 。
要求被試進行辨別,作出反應,記錄反應時。
結果:有上下文的刺激辨別的平均反應時(421ms)快於無上下文的(444ms)。
解釋:有上下文----整體
無上下文-----部分 構型優勢效應:圖形整體比部分易於識別,上下文與刺激構成一些新的特徵。
四、字母優勢效應
Schendel ,Shaw 1976
材料:短的水平線“—”和斜線“\”
附加上下文“‖”構成“H”、“N”
附加上下文的辨別速度和精確性均高於辨別單獨的線段。
五、句子優勢效應
Tulving,Mandler,Baumal 1964 (第一節P40)
在一個句子中識別一個詞優於識別單個的該詞。
總:
⑴比較成功地提出了有關知覺和模式識別的一些重大問題,如知覺組織、過去知識經驗的作用、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以及整體加工和局部加工。
⑵未見成功地實現結構優勢效應的計算機模擬。人的模式識別不同於機器的模式識別。
⑶對結構優勢效應的不同解釋,無法肯定或否定某一種解釋。對結構優勢效應的研究還處於初級階段。僅視覺通道內,其他的通道以及其他知覺活動中是否存在這種效應,需進一步探討。
參考資料:
1.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a2f44d010006z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