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作者論

結構作者論是20世紀60年代末,英國影評家傑弗里·諾埃爾—史密斯首倡,並由彼得·沃倫充實修正的以結構主義原理闡釋作者論的理論。

基本信息

結構作者論

20世紀60年代末,英國影評家傑弗里·諾埃爾—史密斯首倡,並由彼得·沃倫充實修正的以結構主義原理闡釋作者論的理論。正如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質疑作者是文本的唯一創作源泉的概念,結構作者論的基本立論是:法國《電影手冊》提倡的作者論具有主觀隨意性,即過分強調個人的風格而忽視影片內在的傳統結構,因此主張引入法國人類學家列維—史特勞斯的結構分析法,為作者論提供科學依據。結構作者論認為,在作者—導演的作品系列中存在著一個潛在的、對其表面題材和處理手法起支配作用的基本結構,批評的主旨就在於揭示這種從內部起限定作用並使該作者的作品表現出有別於其他作品的特徵的結構。結構作者論者的主張又有所不同:沃倫將導演的風格特徵完全摒除於主題結構的分析之外,倫納德·艾勃拉姆森則主張通過分析作品的敘事結構和視覺形式結構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來揭示作品的主題核心。結構作者論,作為作者論的修正,影響了70年代中期英美電影理論的走向。諾埃爾—史密斯的《論維斯康蒂》和彼得·沃倫的《電影中的符號與意義》(1969)等著述是結構作者論代表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