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述
自1882年發現結核桿菌之後,中耳結核才得以確診。多繼發於肺結核病,發病率19世紀初為13%,近20年來由於有效的抗癆藥物的問世,肺結核發病率已明顯降低,結核性中耳乳突炎現已很少見到。國內報導最多者為王鵬萬1956年41例。
診斷方法
有肺結核病史,小兒結核菌試驗陽性,耳分泌物可查到結核桿菌。
治療措施
全身採用抗癆藥物治療,如鏈黴素、異煙肼、PAS和利福平等。局部套用雙氧水清洗耳道後用5%鏈黴素、0.1%利福平溶液滴平。全身情況未好轉之前,不宜進行鼓膜修補。慢性乳突炎並有骨質破壞、耳後瘺管和面癱者,應及時進行乳突根治術,術腔不宜植皮
病因學理
和一般化膿性中耳炎相似,含菌分泌物經咽鼓管進入中耳,偶可因粟粒性肺結核通過血行感染入中耳內。新生兒因飲用消毒不嚴的牛乳,可感染牛結核桿菌。
臨床表現
在患嚴重肺結核空洞情況下發現耳內無痛性流水,隨後繼發感染而變成稠膿,早期很少耳鳴、耳聾。鼓膜表面灰白水腫,緊張部糜爛壞死,呈多發性小穿孔,之後融合成大穿孔,鬆弛部很少累及,和一般化膿性中耳炎不同。流膿久之聽骨壞死,聽力很快喪失並常發生面癱和耳後瘺管,面癱發生率占20%,小兒尤易發生,是結核中耳炎的特點。顱內併發症並不多見,偶可並髮結核性腦膜炎。
參考資料:
1.中國醫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