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雲衍派

紫雲衍派,是指居住在福建,尤其是潮汕地區的黃姓人,大部分屬於莆田黃岸公派和紫雲派後裔,紫雲派的始祖是黃守恭。這兩個派系是黃氏姓中的兩個星座,是閩粵黃氏,也是潮汕黃氏的主流。紫雲黃氏因為黃守恭獻宅建泉州開元寺,名聲卓著,並不僅僅只有黃守恭派下的五安或四安世系。而且還有莆田黃岸。曾任晉安太守的黃元方,在居福州期間,創居福州黃巷,由唐朝桂州刺史開國公黃岸六傳至其玄孫黃璞,為著名學者,《福州志》有傳,他在黃巷的故居被列為福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璞後遷居福建莆田。黃璞這一派稱莆陽黃氏。莆田黃氏潮州開基祖黃詹即是黃璞裔孫。正是黃岸、黃峭和黃守恭的卓見遠識,才使得黃氏大家庭中的莆田即莆陽岸公派和紫雲派不論是在福建還是在潮汕地區,不論是在人口總數上還是在事業成就上都占有令人矚目的地位。

基本概述

黃守恭(629~712年),字國材,號一翁,公元629年(唐貞觀三年)生。先祖黃元方,河南光州固始人,任東晉晉安郡太守,後隱居侯官(今福州)黃鄭巷(今黃巷)。父黃崖於隋末由侯官遷至南安縣東南十五里西洞州(今泉州市鯉城區),生守恭、守美兄弟二人。

黃守恭少習詩書,博通經史,聲蜚士林,時稱“郡儒”;。初事貨殖,後務農桑,辟桑園周圍七里,成為名聞遐邇的莊園主。平時扶貧濟困,樂善好施。當時有高僧匡護,俗姓王,來西洞州一帶傳播佛教,屢次登門求公獻地建寺,黃守恭撥地建尊勝院供匡護講經說法。公元686年(垂拱二年),桑園出現桑樹開蓮花的祥瑞之兆,黃守恭就此舍園建寺,請匡護主持工程。寺建成,初名白蓮應瑞道場,後改稱蓮花寺。開元年間改名開元寺(即今泉州開元寺)。黃守恭被尊為“長者”,僧眾於寺東翼為之建檀樾祠,世代奉祀。

黃守恭生有五子。長子黃經居縣北呂洋(屬南安縣),次子黃紀居縣東黃田(後屬惠安縣),三子黃綱居縣西葛磐(後屬安溪縣),四子黃綸居縣南金柄(後屬同安縣),五子黃緯居漳浦綏安(今漳州市詔安縣)。至今海內“五安”黃氏族人生息繁衍,蔚為當地望族。黃守恭被奉為江夏紫雲派始祖。

公元712年(唐太極元年),黃守恭逝世,享年84歲,葬於泉州西郊(今北峰鎮招峰塔後村東側)。

黃姓簡介

黃姓溯源

黃姓是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排名中國百家姓第八位。宋鄭樵《通志・氏族略》載:“黃氏,嬴姓,受封於黃,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黃國(今河南潢川)。後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帝舜時代,東夷部落首領伯益(又作伯翳、柏翳),是“帝顓頊之苗裔”,被帝舜賜姓嬴姓。伯益的後裔有14支,即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自冥氏、螢廉氏、秦氏、趙氏,合稱14氏,其中的黃氏在潢川建立黃國,因此,黃氏都尊伯益為始祖。戰國時期,黃姓族史上出了一個重要人物--黃歇,他是黃國貴族的後代,仕楚,任楚相,被封為春申君,是著名的“戰國四君子”之一。春申君的封地最早是潢川,後改封於吳,黃歇遇難後,其子孫遷到江夏。因此江夏郡(今湖北武漢一帶)一直是黃氏的發展繁衍中心,故其族人以“江夏”為郡號。

黃姓入閩

黃氏入居福建,始於晉代。《閩書》載:“永嘉二年,中原振盪,衣冠入閩者八族”,就有黃氏。當時河南光州固始有個黃舜夫,其子叫黃道隆,避亂由光州入閩,初居仙遊,後居泉州。不久,北方稍為安定,道隆又回光州,後來動亂,他的孫子元方與大批遊民入閩,居福州烏石山,即今日的黃巷。黃元方為開閩黃氏始祖。

紫雲衍派

元方後裔中的一支,由福州遷泉州,至唐朝黃守恭已成巨富,名聞遐邇,人稱黃長者。黃守恭一生樂善好施,最著名的故事是獻桑園宅建開元寺。相傳有個雲遊和尚向黃守恭乞地建寺,守恭起初不太樂意,想了一個推託詞說,若園中桑樹開蓮花,則可獻地建寺。僅隔數日,奇蹟出現了,黃宅桑樹果然開了蓮花,於是,黃長者爽快地獻出桑園宅地。現在我們到泉州參觀開元寺,猶可以看見這株老態龍鐘的古桑,大可合抱,樹頭主幹已裂為三叉,古乾龍盤,被作為珍貴文物保留下來,千百年來吸引了無數海內外遊客,極大地提高了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知名度。守恭獻宅建寺,歷代傳為佳話。因有桑開蓮花之瑞,故名蓮花寺,又有紫雲蓋地之瑞,改稱紫雲寺。後改名開元寺,延用至今。現在守恭子孫,都以開元寺中的檀越祠為祖字,“紫雲”為堂號。相傳黃守恭獻宅建寺後,為了讓子孫開拓發展,將五子分居五安:長經居南安,次紀居惠安,三綱居安溪,四倫居同安,五緯居詔安,稱為“五安黃”。值得特別一提的是,黃守恭遣子分派“五安”時,作了一首“示兒詩”:

“駿馬登程往異方,任從隨處立綱常。

汝居外境猶吾境,身在他鄉即故鄉。

朝夕勿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

蒼天有眼長垂祐,俾我兒孫總熾昌。”

歷經1300餘年,如今紫雲後裔,廣播閩、浙、贛、粵、港、澳、台,並僑居海外新、馬、泰、菲、印尼、歐美等地,瓜瓞綿長。紫雲黃氏子孫歷代科第聯芳,管纓顯宦、名賢博士、商賈富豪,人才輩出,遍及海內外,每當回來尋根認祖,他們見面時總要念出這首“認祖詩”。以此詩作為認祖聯親的憑據,成為一俗。

此外,泉州黃氏還有許多入閩支派,例如“燕山黃”,以及邵武黃峭衍派等。

歷史傳說

在福建,紫雲衍派也有一個流傳更廣的傳說。這個傳說不單在民間廣泛流傳,而且被載入歷代的縣誌府志。

紫雲罩古寺,五子分五安曾任晉安太守的黃元方七傳至黃守恭已是唐高宗年間。此時黃家已是泉城內有名富戶,黃守恭廣置田宅,樂善好施,善名遠播,邑人尊稱他“黃長者”。一日,年屆50的黃守恭忽然得了一種怪病,渾身奇癢無比,四處求醫問藥,卻是半點不見好轉。有人說,黃員外得了麻瘋病啦。從表面上看,也確實處處顯出麻瘋病的徵兆。按當時的醫學知識,麻瘋病不單是不治之症,而且還說明是這人生活不檢點所造成的。黃守恭自信自己沒什麼不良行為,可就是藥石無效,難堵眾人之口,心中非常苦惱,於是許下承諾:不管是誰,只要能醫好我的病,他提什麼條件我都答應! 一日,一位遊方僧人來到府中,對黃守恭說:我是佛祖派來為員外消災的。這位和尚法號匡護,是位道行高深的得道禪師。果真,匡護禪師很快就把黃守恭的難言怪疾治好了。他治好了病,也不告辭,就揚長而去,繼續他的遊方生涯。一個月之後,匡護禪師又回到泉州,這回,一見面就說:“貧僧此來是來向施主討承諾的。”

黃守恭先施大禮,而後開口:“大法師醫好我的痼疾便不辭而別,我正愁大恩無以為報呢。今日法師來得正好,請法師儘管開口,法師索要什麼,我一概滿足。”

“貧僧四方雲遊,無以為家幾十載,今已老邁,想求施主舍地一塊,讓老衲建築僧舍以蔽風雨,不知施主意下如何?”

“此事輕而易舉,弟子有的是土地田園,法師要多少儘管開口。”

“老衲所求說多也是多,說少也是少。一袈紗影足矣。”

黃守恭以為自己聽錯了,說:“法師莫非戲言,一袈紗影地如何建寺院?”

“老衲不是說過么,老衲所求也大也小,只怕施主會反悔。”

“法師說哪裡話?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既然法師只求一袈紗影地,就請法師隨意圈定好了。”

於是匡護禪師就解下身上所穿袈紗,向著空中一拋。哈哈,這下連一向慷慨大方的黃守恭也呆了,心中暗暗叫苦。原來匡護禪師拋向空中的袈紗,不偏不倚剛好把天上日頭全罩住,地上現出了一大片的袈紗影子。富甲全泉州的黃守恭員外,田園廬舍說起來至少也一里方圓,現在這方圓一里全罩在袈紗影之內了。黃守恭知道是遇上了活佛,伏地便拜:“法師道力高深,弟子有眼不識泰山,弟子所有願盡歸寺院。只是弟子一家從此便無寸土,但求法師慈悲,指點弟子一個安家去處。”

匡護禪師呵呵大笑:“施主言重了,老衲哪有什麼法力,乃是施主與我佛有緣。我佛慈悲,豈有奪人生路之理,請施主看個仔細,那袈紗領口處,不是還有一處陽光么?今後施主可於是處安家,與老衲互為比鄰,將來便是施主你本人的檀樾祠,施主一家從此與佛世世結緣,豈不更好!”

黃守恭順著禪師所指望去,果然有一縷陽光從袈紗領缺口處射過,那處地面居然陽光燦爛。黃守恭又是跪地伏拜。

於是匡護禪師和黃守恭各自擇吉鳩工,和尚建寺,員外蓋宅院。過不了多久,寺院也建成了,宅院也竣工了。這座寺院就是全國聞名的泉州開元寺,而寺內現在仍有一座檀樾祠,祠主就是獻地供和尚建寺院的泉州員外黃守恭。而開元寺的報恩堂中,供奉的也正是匡護禪師的坐像,開元寺尊他為開山祖師。此傳說雖然極富傳奇色彩,也很類型化,跟潮陽靈山寺洪員外與大顛和尚的傳說有相似之處。但民間傳說免不了如此。黃守恭獻地建開元寺卻是確有其事,《泉州府志》、《開元寺志》均有記載,泉州人也津津樂道。

傳說,開元寺建成之後,黃守恭在寺與自己宅院相連的空地上,種有桑樹園一片,每有祥瑞之事將要發生,黃守恭便發現桑樹之上有白蓮花燦然開放。而開元寺大雄寶殿屋頂上空,也常有一片紫雲籠罩,匡護禪師說,此謂之“桑樹獻瑞”與“紫雲蓋頂”。據說,“桑樹獻瑞”與“紫雲蓋頂”曾是古代開元寺最負盛名的景觀。讓黃守恭分外高興的是,他雖然獻出了所有的田園土地建寺院,但事業卻更加興旺發達,沒過幾年,又是泉州首富。且連得貴子,把個黃守恭樂得嘴巴都合不攏。不由得對匡護禪師更加佩服。但是黃守恭將田園土地施捨寺院,此舉僅僅是他本人一己之善行,他也有過於常人的精明眼光。黃守恭跟黃峭一樣,十分著眼於子孫後代的發展。匡護禪師看出他的心事,向他建議:“若要子孫世世繁盛熾昌,應該發揚子孫的才能,讓他們有施展的空間,應該鼓勵他們離開父母,隨處開基立業,分頭髮展,不可株守泉城,各個房頭抱成一團,如鳥兒般把他們關在籠子裡,吃祖宗現成飯。”黃守恭早已有此想,只是一時拿不定主意,一經匡護禪師點撥,心頭豁然開朗,便向禪師請教:“禪師所言甚是,弟子也有此意,禪師雲遊四海,見多識廣。依禪師之意,兒子們該往何方開基創業最好?”

匡護雙眼微閉,手捻佛珠,徐徐說道:“凡有地名帶安字者,便是紫雲子孫開基處。而後繁衍四方,播遷海外。可保子孫萬年昌盛發達。”

黃守恭聞言大喜。原來福建地名有安字者不少,便決定馬抗訴諸行動。他有五個兒子,分別是:黃經、黃紀、黃綱、黃綸、黃緯。他把他們召集起來,說明來意,讓他們遷居到同安、惠安、安溪、南安、綏安(今漳浦及雲宵縣)等地。故有“五子分五安”(也有一說僅有“四安”)之說。因黃守恭舍地建開元寺之後,寺頂常有紫雲籠罩,故稱這一派黃氏為“紫雲派”。紫雲五安在各自的遷居地立定腳跟之後,又遵照祖訓和匡護禪師的預言,向福建各府縣播遷。而後,有的或為官,或經商,或投親,或避災,又先後越過汾水關,進入潮州地面,在潮汕這塊土地上開枝發口十。

據傳,黃守恭在送諸子遠行時,也有遣子詩送與兒子們。其內容與黃峭的遣子詩意思差不多,無非是祝願他們興旺發達,子孫昌盛,無非是教誨他們要艱苦創業,要互愛互助,不一而足。

歷史影響

紫雲黃氏因為黃守恭獻宅建泉州開元寺,名聲卓著,並不僅僅只有黃守恭派下的五安或四安世系。而且還有莆田黃岸。曾任晉安太守的黃元方,在居福州期間,創居福州黃巷,由唐朝桂州刺史開國公黃岸六傳至其玄孫黃璞,為著名學者,《福州志》有傳,他在黃巷的故居被列為福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璞後遷居福建莆田。黃璞這一派稱莆陽黃氏。莆田黃氏潮州開基祖黃詹即是黃璞裔孫。正是黃岸、黃峭和黃守恭的卓見遠識,才使得黃氏大家庭中的莆田莆陽黃岸公派和紫雲派不論是在福建還是在潮汕地區,不論是在人口總數上還是在事業成就上都占有令人矚目的地位。

黃氏族譜

紫雲派 - 安溪黃氏族譜序

夫本必有根,根大則枝盛。水必有源,源深則流長。山嶺下隨業而居,亦廣其財,兩遭兵焚,不傷其人。十四翁生廿二郎,及卅八郎,傳至於應等,流役人多。

支分派別矣。然世世相傳,難悉具載。惟各親支流接,乃我祖一脈相貫,繩繩如是也。縣治先號小溪場,保太十三年。詹敦仁朱監場事,守泉節度使,留從效,始立縣,曰清溪縣。宣和三年,賊營號清溪洞,惡其名,遂改為安溪。嘉定十三年庚辰,九代孫黃申孫,特奏名為富春令,不就榮身自娛,舍財賑恤孤寡。由孫系宋朝追士。有坊在縣西臨溪,今廢。紹定二年已醜,從弟黃始振,特奏名為主薄,出貲倡造縣西隘門。紹定五年壬辰,黃商揖翁字築翁,明周禮,為經學師,乃申孫之弟,特奏名為順昌薄,自造東隘門。宋關慶元年巳未,黃廷瑞任廣東潮洋縣佐,後升潮州府通判。廷瑞系宋朝進士,管兵捕寇數多功,後卒於營,子孫貪戀豐華,建置在彼不還。由此觀之,宋世人才之盛,蓋仕遙者亦多矣。紹興八年。縣尹倪譬,始作龍津浮橋,誤人失水。慶元五年,縣令趙師戩,建造石趾水梁。時商揖公性沉潛,令設大賓筵禮,攀酒勸稱先生長者,邑人無雙,請為施財助縣。命筆,公題一塊。今皆怒曰,於此怯吝,可成大事耶。命造橋尖沖射其家,恬然不覺,繼續工備,匠到勾銀。公曰、我一塊銀二百(角+力),爾二人將奈何。匠忽悔誤,還告於眾,且泣曰尋我等陰騭獲罪天誅,必不還鄉,合亦瘟滅。未幾,災害達至,復轍相等,禍患不已,洪水推陷,地即破矣。喪失貴賤老稚五十餘口,可勝惜哉,遂遭替敗。各移竄三分,永安溝流崎,黃桐瓏後,各處避難。俱已絕已。惟吾支黃能仲傑,遯僻鳳山下倉屋,獨得傳其宗祀。於斯之際,書至不幸也歟。

而其所幸者,惟微不絕如線而已。至於淳佑間,有祖黃冗升字子高,儒林出身,承繼綱常之重,不為世用,母守窠之學,自號鳳山山人,又號拙翁,嘗著拙翁傅山人序,世稱賢隱。鹹淳乙丑年,黃崇甫登榜去京,亡於官。榮甫宋朝進士,家口頗多,於斯復達矣。嗚呼。亘古來今,幾摧落,幾風波矣。居危邦而更盛也,無有不蚤發而先傾,實繇祖宗垂統之靈也,可不念彼之艱難,慮後兒孫愈遠,而愈失其傳,岡知世次,故書為之志,俾後子孫知木本水源之因,當思追遠嚮慕之意,務以承循其宗祀,丕承昭穆,入孝出悌,和睦鄉黨,怡悅宗族。勿分貴賤貧富強弱親疎相答欺害,是傷祖宗之血脈也,庶幾無忍於斯雲。有宋鹹淳乙丑年,十一月書。雲節日。一十七代裔孫繼吳書於鳳山魁田家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