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知識分子叢書:歐文·豪

紐約知識分子叢書:歐文·豪

歐文·豪(1920- 1993)出生於美國紐約,是東歐猶太移民的後代。分別於紐約城市大學和布魯克林學院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曾任普林斯頓大學客座教授,並先後執教於布蘭迪斯大學、史丹福大學和紐約城市大學。他是《異議》雜誌的主要創始人。1977年以《父輩的世界》一書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代表專著有:《舍伍德·安德森評傳》(1951)、《托馬斯·哈代批評研究》(1968)。代表批評文集有:《政治與小說》(1957)、《一個更誘人的世界——關於現代文學與政治》(1963)、《批評點:關於文學與文化》(1973)和《批評家筆記》(1994)。著有自傳《一線希望》(1982)。本書通過梳理歐文·豪的生命軌跡和他的社會文化批評歷程,向讀者展示了貫穿他一生的三重身份,即猶太移民後裔、社會主義者和公共知識分子,介紹了他對猶太文學研究的貢獻,系統分析了他對文學與社會關係的認識,客觀評價了歐文·豪的文學批評思想,將他獨特的文學批評方法概括為文學的歷史批評,並肯定其超越流派、兼收並蓄、探究文學本質的不懈努力。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為“紐約知識分子”群體的重要代表,歐文·豪是20世紀美國社會文化批評家中傑出的一員,不論在政治理想、民族情感還是學術思想上都具有超乎常人的熱情和智慧。
正如《紐約客》所言,“歐文·豪是美國文化和智慧的輝煌之一,而且這輝煌毋庸置疑是充滿人性的”,他信念堅定,用一生的時間思考文學與社會的關係問題,調和政治關懷和文學興趣之間的矛盾。他在文學領域的突出貢獻是他樸素的文學觀和富有啟發性的批評觀。他的文學觀在時間維度上超越了對現代與傳統的普遍迷惘,在空間維度上對文學與社會關係的也極為清晰;他的批評觀是對形式批評和內容批評二元對立局面的突破。
最重要的是,歐文·豪在引領西方文論擺脫理論紛爭,打破形式與內容二元對立的狹隘局面,走上探究批評陣地的道路上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和示範作用。
作者認為歐文·豪是“一位不該被歷史風塵淹沒的當代美國社會文化批評家”,以生動的語言和事例展現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認為重新審視歐文·豪的文學觀和批評觀,對中國把握世界文壇發展走向、認識中國文論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都無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作者簡介

葉紅
南京師範大學金陵女子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研究方向為英美戲劇及西方文論,主要成果有《走出女性自身的樊籠——從〈天之驕女〉看女性主義文學的第二浪潮》(2003)、《悲喜劇:從傳統走向現代——從肖恩·奧凱西的“都柏林三部曲”談起》(2005)、《歐文·豪——一位不該被歷史風塵淹沒的當代美國社會文化批評家》(2006)等。
秦海花
南京師範大學金陵女子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研究方向為英美小說及西方文論,主要成果有《解讀後現代主義》(第二譯者,2010)、《傳記、小說和歷史的奏鳴曲——論的後現代主義敘事特徵》(2010)、《論庫切小說中的批評及其小說批評觀》(2012)等。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歐文·豪是美國文化和智慧的輝煌之一,而且這輝煌毋庸置疑是充滿人性的。
——《紐約客》
歐文·豪永不衰竭的好奇心和奉獻精神,他的不偏不倚和思想的獨立……使得他的批評不斷贏得我們的注意,敦促我們去反思,使我們成為很榮幸的讀者。
——《芝加哥論壇報》

名人推薦

歐文·豪是他同道之中最後的、也是最不情願放棄不妥協的激進姿態的人。
——內森·格里克
在一個潮流掌握大局同時又稍縱即逝的年代,一個批評家們還沒駛離安全的大眾之港便奮力跳船的年代,歐文·豪的研究是來自“穩定努力”的收穫,正如他一本書的書名所示。
——桑福德·平斯克
文學,對於歐文·豪來說,總是極其重要和嚴肅,不忍心把它交給學究、符號販子和膚淺的當代作者們。
——傑伊·帕里尼

圖書目錄

前言
一生命軌跡:從貧困猶太移民後裔到公共思想家
1.生命軌跡
1.1.出生在布朗克斯的猶太移民後裔
1.2.離開布朗克斯:大學、入伍
1.3.知識分子生涯的開始:從《勞工行動》、《黨派評論》到《時代》
1.4.進入學術圈:在布蘭迪斯的日子
1.5.順從年代的異議
1.6.充滿紛爭的20世紀60年代
1.7.20世紀70、80年代:反思、回歸批評
2.歐文·豪的精神導師
2.1.萊昂·托洛茨基
2.2.喬治·奧威爾
2.3.伊尼亞齊奧·西洛內
2.4.埃德蒙德·威爾遜
二歐文·豪的三重身份
1.猶太性:從掙脫到回歸
1.1.掙脫傳統的束縛
1.2.猶太性的萌動
1.3.猶太性的回歸
2.社會主義者:從激進的托洛茨基主義到溫和的民主社會主義
2.1.堅定的社會主義者
2.2.社會主義信仰的嬗變
3.公共知識分子:社會文化關懷
三歐文·豪的文學批評歷程
1.歐文·豪的文學評論概述
1.1.現代主義文學先驅:安德森和哈代
1.2.現代主義文學研究
1.3.現代主義文學之後
1.4.猶太文學研究
2.歐文·豪所關注的文學主題
2.1.超越傳統與現代的對立
2.2.文學與社會的關係
2.3.文學:人類對“自我”的探詢
四歐文·豪的歷史文學批評
1.歐文·豪的批評風格
2.歐文·豪的批評理念
2.1.批評的出路:超越流派、兼收並蓄
2.2.批評:個人的藝術
2.3.批評的目的:與普通讀者的交流
2.4.批評的對象:基本文學性
3.歐文·豪的批評方法
3.1.文學的歷史批評
3.2.兩對矛盾的平衡:同情與批評、內容與形式
五歐文·豪的難題:政治信仰和文學品味的矛盾
1.歐文·豪早期文學批評:政治性和藝術性的交鋒
1.1.以政治性為衡量標準
1.2.現代主義文學:從藝術至上到人文關懷
2.文學品位和政治立場分離的批評原則
2.1.初探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理論的局限性
2.2文學保守主義:新批評和南方文學傳統
3.《政治與小說》
4.與極端主義意識形態批評的抗爭
4.1.對激進女性主義的批判
4.2.20世紀70年代:激進主義對文學的衝擊
5.與埃里森的辯論:文學和政治之間的游移
6.經典之爭:與多元文化和政治正確的抗衡
六結語
注釋
參考文獻
主要譯名英漢對照表
大事年表
後記

後記

本書是在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張傑教授的悉心指導下完成的,我要衷心地向他表示感謝。張傑教授是我的博士生導師,在我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張傑教授以他淵博的知識積累、富有創造性的思維方式、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嚴謹的治學風格和高尚的人格風範,使我得到了非常珍貴的教育和啟迪。在他熱情的鼓勵和細緻的指導下,我最終順利完成了題為《歐文·豪的歷史文學批評》的博士論文。後來在將博士論文擴充成書的過程中,張傑教授繼續向我提出了寶貴的意見。
本書為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錢滿素教授主持的研究課題《美國20世紀社會文化批評家研究系列》的一部分。錢滿素教授是美國文化和文學研究領域的專家,感謝她發現了“紐約知識分子”這一極有價值的研究課題,更感謝她對本書的寫作所給予的指導和幫助。
衷心感謝我的合作者——南京師範大學金陵女子學院的秦海花老師,感謝她在百忙之中不辭辛勞地參與這本書的寫作,書稿有一半內容為她所作,正是由於她的鼓勵和參加才使書稿最終得以順利完成。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的汪介之教授、華明教授,外國語學院的傅俊教授、姚君偉教授,南京大學的朱剛教授、楊金才教授都曾在我寫作期間給予了我很多鼓勵、指導和幫助。在此也向他們表示最衷心的感謝。
感謝南京師範大學金陵女子學院的秦文在國外訪學時幫助蒐集了許多寶貴資料。感謝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童慎效教授在資料查找上給予我的熱心幫助。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愛人王中秋和兒子王澤宇,他們對我在學術上的追求非常支持和配合,他們的愛和鼓勵是我工作的最大動力。

序言

“紐約知識分子”指的是20世紀30年代起活躍在美國文壇的幾十位知識分子,他們中不少是東歐猶太移民後裔,生活在紐約地區。他們關心社會,熱衷政治,鑽研文學,從事認真嚴肅的社會文化批評。歐文·豪在1968年的文章《紐約知識分子:實錄與評判》中首次使用了這個稱號。
他們早年信仰馬克思主義,親近美國共產黨,憧憬偉大無產階級文學的出現,激進政治與高雅文學的結合可以說是他們最初的理想。然而隨著20世紀30年代國際時勢的急遽變化,他們開始表現出獨立的姿態。作為一個群體,他們是在1937年底復刊的《黨派評論》雜誌抵制史達林主義的旗幟下聯合起來的。他們聲稱這是一份開放的文學月刊,不跟從任何意識形態,不規定任何創作技巧,以贊成民主爭論的馬克思主義作為文化分析和評價的工具,立志為被扭曲的激進主義提供一種新的方向。《黨派評論》的高格調開風氣之先,影響了美國其他刊物,成為當時赫赫有名的思想類雜誌,吸引著世界一流的作者。
紐約知識分子大致可分為兩代幾個年齡層次:第一代有威爾遜、悉尼·胡克、特里林、威廉·菲利普斯、拉夫等。比他們年輕的有卡津、索爾·貝婁、理察·霍夫斯塔特、查·賴特·米爾斯和小阿瑟·施萊辛格等。第二代有丹尼爾唄爾、豪、歐文·克里斯托等,較年輕的還有蘇珊·桑塔格等。顯然,少了這群出類拔萃之輩,20世紀的美國文化將是另外一種面貌。
本叢書由於專業等原因,僅選擇了在文學批評領域成就卓著的五位作為代表。其中威爾遜生於19世紀末,是資格最老的,現在仍然可能是他們中最重要的一位,五人中唯有他不是猶太人,而是有濃厚的新英格蘭清教背景。在《黨派評論》創刊前他已經頗有權威,是刊物首選的撰稿人之一。特里林和拉夫都生於20世紀初,年齡相仿,但兩人經歷和性格卻很不同。特里林生於美國,家庭雖為猶太移民,但已步入中產階級,因此能在當時一般猶太移民青年很難進入的哥倫比亞大學接受良好教育,日後還成了哥大英語系的第一位猶太教授。他不那么政治化,主要成就在文學評論方面。相比之下,拉夫經歷坎坷,自學成才,思想激進。他生於俄國,14歲才移民美國,正是他和菲利普斯兩人創辦了《黨派評論》,並且以頑強的意志和敏銳的才智頂住各方壓力,將它辦成一份特立獨行的左派刊物。卡津和豪又比他們年輕十來歲,卡津在美國文學上貢獻很大,而豪是這群人中堅持左派政治最久的一位,後來自己還辦了刊物《異議》。20世紀90年代末,這些人都已陸續告別這個世界,2003年《黨派評論》的停刊無疑標誌著曾經左右美國文壇的紐約知識分子群體已成歷史。
紐約知識分子個個博學多才,自成一家,可謂各有特點。但只要略為深入,便能發現他們信念上風格上的很多共同之處,正是這些相對持久的共性使這個群體對內具有凝聚力,對外具有吸引力。
首先是他們的世界主義。他們雖然多為猶太人,但猶太性或種族性並不是他們關注的中心,他們的立場是世界主義的,也許這正是國際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吸引他們的原因。他們思想開放,反對教條,主張文化的多元,力圖從人類的大視角來思考問題,而不囿於彰顯本族的文化。
其次是他們公共知識分子的特點。他們關注社會問題,富於政治激情,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雖然不可能一貫正確,但從不媚俗或盲從權威。由於他們始終保持批判性思維,故常能發揮社會良心的作用。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他們的社會文化評論總是及時地出現在各種雜誌刊物上,擁有大量讀者,影響社會輿論。
第三是他們對人類優秀文化的繼承。他們大都文學造詣很高,諳熟西方文學文化,尊重並維護西方文明的優秀傳統,特別是人文主義精神這一光輝遺產。同時,他們又善於創新,在對美國文明和美國文學的梳理總結上尤為突出。現如今有人會說他們的文學批評缺乏理論和體系,但他們本來就不追求這些形式。他們的文章清晰典雅,形成特定的品位和風度,本身就給讀者一種文學的審美享受。這樣的評論無公式理論可套,憑的是深厚的積澱和睿智,非平庸之輩拾人牙慧便能寫就。 以紐約知識分子在當代美國文化的重要性而言,國內對他們的了解尚待深入。南京師範大學外語學院的青年才俊們有志於此,在充分掌握資料後以十年磨一劍的嚴謹態度,幾番增刪修潤,終於完成了這套研究叢書,奉獻給有興趣的讀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