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紐約五人組”以勒·柯布西耶的理論作為基本出發點,每個建築師都站在
![紐約五人組](/img/9/82f/nBnauM3X3gDO1czM3kDO1kzM0MTM2czNxMDMwADMwAjMxAzL5gzLx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自己選取的角度從現代主義建築中汲取營養,隨著時間的推移,到1980年代末期,每個人都發展出自己獨特的風格。
成員介紹
海杜克:五人中最年長的海杜克是小組裡最學術的,總是很勤勉。他一直在庫伯聯合學院(Cooper Union)擔任院長教書,始終沒有放棄對於形式的熱愛。早期,他執迷於探索立方體、格柵、框架之間的關係,以及不同顏色、形狀、線條的組合。他的設計作品引人入勝,但經常難以建造。而他也常常沉溺於鑽研概念化的“紙上建築”,如著名的“牆房”。直至1980年代開始才有業主願意出錢建他的房子。人們認為他改變了美國的建築實踐和批評理論,就像密斯·范·德羅當年做的那樣。
艾森曼:其也在形式主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他的建築總是創建於自己的空間裡,無視已有環境。艾森曼始終在搗鼓理論,他的興趣從1970年代的符號學到1980年代的解構主義,近來又迷上了混沌理論。他深受德希達哲學的影響,建築因破碎化的形式被人們貼上了解構主義的標籤。目前,艾森曼在耶魯建築學院開設理論研討班和高級設計工作室。他致力於“解放”建築形式,但很多人對其實驗風格無法接受,評價他的建築“對人類充滿敵意”。
格雷夫斯:則從現代主義轉向了後現代主義,這一風格在佛羅里達州的迪士尼海豚酒店的設計上華麗地展現出來,並使他聲名鵲起。戈德伯格甚至曾評價格雷夫斯為後現代主義的化身。他跨界於經典主義和立體主義間,還接手設計家用產品,他設計的茶壺、雨傘、掛鍾等全部能在百貨商店買到。由此,他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人物,並獲得2001年美國建築師聯合會(AIA)金獎,1999年美國國家藝術勳章。
格瓦斯梅:於1965-1991年間,輾轉普林斯頓、哥倫比亞、耶魯、哈佛等大學教書之後,開辦了自己的公司。格瓦斯米和他的合伙人羅伯特·西格爾,專門為富豪和名人——特別是娛樂界人士——建造豪華、精緻的現代居所,格瓦斯梅-西格爾房屋在1980年代甚至成了成功的標誌。格瓦斯米堅持現代主義,不過其作品的純粹性多多少少還是受到了大公司和公共委託的影響。他獲得過美國藝術文學院頒發的布安尼紀念獎(1970年)、美國建築師聯合會紐約設計獎(1985年),藝術學院公會(1988年)及紐約州建築協會(1990年)分別授予他終身成就獎。
邁耶:始終秉持純粹的柯布西耶風格,以理性主義設計及白色的運用而聞名。他運用柯布西耶的理論建造的房屋數量眾多,甚至超過了柯布西耶本人,包括博物館、公司總部、私人房屋等。邁耶1984年設計的洛杉磯新蓋蒂藝術中心,是時髦、文雅的現代主義設計典範。他獲得過1984年普利茲建築獎、2008年美國藝術學院建築金獎。
“白派”的對手有人稱之為“灰派”,但因為詹克斯的書,其更為人熟知的名稱是“後現代”。這個在70年代剛出來時還沒有被用濫到只剩時間意味的“後現代”倒確實是一種“主義”,因為“灰派”這些人有一致的、明確的主張(我叫他們“真後現代派”)。對於現代派崇尚的功能為主、理性、簡化、單一、國際化,他們全都反對。這些真正的、主動的造反者包括羅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1925-)、羅伯特·斯特恩(Robert Stern,1939-)、查爾斯·莫爾(Charles Moore,1925-1993)和後來的弗蘭克·蓋里(Frank Gehry,1929- )、朗佐·皮亞諾(RenzoPiano,1937-)。
主要貢獻
海杜克——著名的“牆房”。
艾森曼——“解放”建築形式。
格雷夫斯——茶壺、雨傘、掛鍾等百貨商店可以買到的東西。
格瓦斯梅——格瓦斯米-西格爾房屋。
邁耶——1984年設計的洛杉磯新蓋蒂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