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須彌於芥子

出處

唐朝江州刺使李渤,有一次問智常禪師:“佛經上所說的‘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我看未免太玄妙離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能容納那么大的一座須彌山呢?這實在是太不懂常識了,是在騙人吧?”
智常禪師聽了李渤的話後,輕輕一笑,轉而問:“人家說你‘讀書破萬卷’,是否真有這么回事呢?”
“當然了!當然了!我何止讀書破萬卷啊?”李渤顯出一派得意洋洋的樣子。
“那么你讀過的萬卷書現在都保存在哪裡呢?”智常禪師順著話題問李渤。
李渤抬手指著頭腦說:“當然都保存在這裡了。”
智常禪師說:“奇怪,我看你的頭顱只有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裝得下萬卷書呢?莫非你也在騙人嗎?”
李渤聽了之後,立即恍然大悟,豁然開朗。
一切的禪理,有時從事上去說明,有時從理上去解釋。所以,要知道宇宙世間,事上有理,理中有事;須彌藏芥子是事實,芥子納須彌是禪理。如果能明白理事本無障礙,那么這就是遊刃有餘地理解禪理了。
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作品看上去短小簡單,卻含有深刻的思想。

具體闡釋

佛門和世俗社會是相通的,就像芥子和須彌山可以互相包容一樣。芥為蔬菜,子如粟粒,佛家以“芥子”比喻極為微小。須彌山原為印度神話中的山名,後為佛教所用,指帝釋天、四大天王等居所,其高八萬四千由旬,佛家以“須彌山”比喻極為巨大。唐代白居易的《白氏長慶集·三教論衡·問僧》中,有這么一段問話:“問:《維摩經·不可思議品》雲芥子納須彌,須彌至大至高,芥子至微至小,豈可芥子之內入得須彌山乎?”
南朝齊代,婺州義烏縣(今浙江金華)出了個很有名的居士,名叫傅翕。他用佛經中“芥子納須彌”之深義,敷演句偈,說得極為生動、形象:
須彌芥子父,芥子須彌爺。山水坦然平,敲冰來煮茶。
傅翕多次談到芥子和須彌的關係,比喻諸相皆非真實,巨細可以相容,以此勸世人不要執著於眼前的名利、地位、榮譽等,事物是會轉化的,榮華富貴不過是過眼煙雲。他在行將人滅之際,作《還源詩》以示眾弟子——
還源去!生死涅盤齊;由心不平等,法性有高低。 還源去!說易運心難;般若無形相,教作若為觀。還源去!欲求般若易;但息是非心,自然成大智。還源去!觸處可幽棲;涅盤生死是,煩惱即菩提。還源去!依現莫隨情;法性無增減,妄說有虧盈。還源去!何須更遠尋;欲求真解脫,端正自觀心。還源去!心性不思議;志小無為大,芥子納須彌。還源去!解脫無邊際;和光與物同,如空不染世。還源去!何須次第求;法性無前後,一念一時修。還源去!心性不沉浮;安住二三味,萬行悉圓收。還源去!生死本紛綸;橫計虛為實,六情常自昏。還源去!般若酒澄清;能治煩惱病,自飲勸眾生。

意義

傅翕此詩,妙理深遠,至誠懇切,以自己對佛法的理解,勸人回復到自然本原的境地,從而得到真正的解脫。

聯考滿分作文

2011年湖南聯考
原題回放:某歌手第一句話由“大家好,我來了”變為“謝謝大家,你們來了”。以此為意,自擬題目寫一篇作文。
芥子納須彌
那些把燈背在身後的人,只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泰戈爾
我問佛:世間為何多苦惱?
佛曰:只因太專注於自我。
我問佛:何謂專注於自我?
佛領我走出廟宇,廟外絢爛的陽光筆直地投射下來。佛曰:你背對著太陽而行,看見的是什麼?
我說:只看見自己的影子。
佛曰:那面向太陽而行呢?
我看到了遠處皚皚群山,以及山腰盤鏇的蒼鷹,還是影影綽綽的牛羊和牧人。只是,不再看見面前的地面上有投下的陰影。
佛曰:“背光而行時,你眼中只有自己。向光而走時,你看到的是整個世界,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只看到自己的話,不過是茫茫須彌中一粒微不足道的芥子。若放眼遠望,胸納天下,心繫蒼生,則須彌山也不過是你眼中的一顆芥子。
我問佛:萬生困於自我之中,則該如何?
佛曰:紅塵十丈,卻困芸芸眾生;仁心雖小,也容我佛慈悲。你要看到,這個世界並非只有你一人。鬱郁黃花,無百般若;青青翠竹,終是法身。把那一花一樹一菩提都看做組成自我生命的一部分,則可心納天下。
佛也曾如你般迷茫無知。直到一天,我在路上遇見一位種樹的老人。我問他,這樹多久開花結果。老人說要七十年。我問他,你覺得你能活七十年嗎?老人說,我看過它開花,也品嘗過它的果實,既然前人肯為我栽樹,那我為何不為後人栽樹呢?
那位老人,他是一顆能收納須彌山的芥子。他在享受別人帶來的成果時,沒有迷失在自我的享受中。他在為未來而奮鬥。
背對太陽,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夕陽下山後,我的影子也消失了。
佛曰:佛門修為的境界為:勘破、放下、自在。唯有放下自我,多去關懷,廣施仁心,方可自在。
我說,我只是紅塵路上一顆微小的芥子。這個世界擁抱了我,所以我也要去擁抱它。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把自己當成一顆納下須彌的芥子,不要再等著別人來包容,來關心,來愛護。在自我之外時,心繫天下,胸懷蒼生,則你我都能成為兩顆不凡的芥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