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木那尼冰川

納木那尼冰川

納木那尼冰川,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是我國目前已測到的最厚的山谷冰川。

簡介

海拔7694米的納木那尼西喜馬拉雅山的最高峰,在它的6條山脊兩側分布著大量的冰川群,其中被稱為納木那尼冰川的主冰川位於東北山脊的山谷中。
納木那尼冰川為南北走向,走勢平緩,分為南坡和北坡兩個部分,冰川末端的冰舌上分布著大量的冰塔林和冰瀑布。測量結果顯示,納木那尼冰川長度超過10公里,最寬處超過3公里,單一冰川總面積超過10平方公里,而冰川的最大厚度超過200米。

發現過程

2004年,中美西藏聯合冰川科考隊在納木那尼冰川的科考行動有了新發現,根據雷達多次測定的結果顯示,納木那尼冰川的厚度超過200米,是我國目前已測到
納木尼冰川納木尼冰川
的最厚的山谷冰川,也是世界低緯度地區罕見的大型山谷冰川。科考隊員們成功鑽取了6米的冰芯樣品。為了準確測量納木那尼冰川的厚度和面積,科考隊員們背負著雷達等測量儀器,經過了近7個小時的艱苦跋涉,才從設在海拔5600米的大本營抵達了海拔6100米的納木那尼冰川。
對納木那尼冰川提取冰芯樣品是此次科考的重點工作之一。冰芯的鑽取為進一步揭開納木那尼冰川所記錄的歷史環境和氣候信息創造了條件。作為記錄地球環境變化的重要載體,冰芯以其保真性好、解析度高、記錄序列長和信息量大,受到世界科學家們的青睞。所有在大氣中循環的物質都會隨大氣環流而抵達冰川上空,並沉降在冰雪表面,最終形成冰芯記錄。冰芯分析的每一個參數都至少載有一個地球系統變化過程的信息。冰芯中氫、氧同位素比率是度量氣溫高低的指標;淨積累速率是降水量大小的指標;冰芯氣泡中的氣體成分和含量可以揭示大氣成分的演化歷史;冰芯中微粒含量和各種化學物質成分的分析結果,可以提供不同時期的大氣氣溶膠、沙漠演化、植被演替、生物活動、大氣環流強度、火山活動等信息。
冰芯的鑽取工作是2004年8月30日上午8點開始的。冰川上清晨格外寒冷,溫度在0℃以下,6名科考隊員在姚檀棟和美方首席科學家湯姆森教授的帶領下,帶著近30公斤的手搖鑽設備,從工作營地向冰川表面進發。經過測定,選擇好打鑽點後,科考隊員們立刻展開了工作。手搖鑽是靠人力向下鑽取冰芯,由於納木那尼冰川主要由實冰組成,上面只有一層薄薄的積雪,因此向下鑽動冰芯就非常吃力,半個小時只能進展20厘米左右,十分消耗體力。工作中,中方和美方的科考隊員們輪流上場搖鑽,姚檀棟隊長和湯姆森教授則一直跪在冰面上處理打出的冰芯樣品,用密封袋進行分類包裝,同時進行詳細記錄。到下午7點左右,6米多長的冰芯共68個樣品的採集工作終於完成了[1]。

成因

為什麼納木那尼能夠形成如此巨大的山谷冰川?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姚檀棟稱,這與納木那尼冰川所處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有著密切的關係:雖然處於低緯度地區,冰川雪線已經達到5800—6000米之間,但是納木那尼的海拔高度是7694米,有著形成大冰川的基礎。在造山運動中,納木那尼的東北山脊中又形成了面積較大、比較平緩的山谷平台,這又為大冰川的形成創造了重要的條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