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同風同俗的福建閩南和台灣僑鄉,紅龜粿是民俗中必不可少的吉祥食品。這種碗面大小的紅龜粿,狀如隆起的龜背,粿皮加入少量紅色食用染料。
兩岸“紅龜”一個模。記得筆者的台灣親戚回祖居地閩南探親時,大家一齊動手做過紅龜粿。每一道工序如出一轍,可見兩岸的飲食文化一脈相承。
閩南和台灣人都很會做紅龜粿,從粿皮的製作到餡料選用十分考究。粿皮按七成糯米和三成粳米比例混合,浸泡8小時後磨成米漿,倒入米袋用重物壓擠水分。然後,在米糰中加入適量熱糖漿和少許紅色食用染料揉勻為皮,像包子包進備好的甜餡或成餡。甜餡多為芝麻、豆沙、花生酥;鹹餡料通常是八寶飯、蔥油豆沙等。餡料包好後,用手搓成大圓團壓扁,放在塗過食油的粿模壓出圖紋,猶如一件精美可愛的藝術品。紅龜粿模多用帶柄四方硬木雕刻的,呈凹狀,圖案對稱,大多是龜甲紋樣,中間刻有壽宇,寓意靈龜長壽。印模好壞差很多,如果角度、斜度不準確,紅龜粿在模具壓印後,往往不易拿下來。
在印好的紅龜粿底部抹上一層食油,墊上潔淨的竹葉、香蕉葉之類,待水開時放進蒸籠,用中火蒸20分鐘即可食用。一個個紅龜糅紅艷艷、香噴噴、甜滋滋,真令人過口難忘。
歷史
在古代,龜與龍、鳳、麒麟合稱“四靈”,這“四靈”中有三種是虛擬動物,只有龜是唯一與人類關係密切的動物。龜在閩南和台灣人心目中,是福、祿、壽、喜、財的象徵,因而,養龜、護龜、崇龜之風甚烈,這在其他地區是極其少見的。因而,紅龜粿常被選為走親訪友的吉祥禮品。
在閩南或台灣,逢年過節,漫步街市,不時可見獨具風味,芳香飄溢的紅龜粿。2005年中秋節,台灣宜蘭縣五結鄉錦眾村為推動米食文化,特意打造了一個超大粿模,了一次製作供200人食用的超大紅龜粿。在台灣旅遊業中,還推出“做紅龜”項目,讓遊客親手製作紅龜粿,體驗其中樂趣。
原料
圓糯米3斤(約作15個)
糖10兩
食用紅色素少許
菜脯米1/2斤
紅蔥頭1兩
金鉤蝦米1兩
油3大匙
香蕉葉10兩(可以玻璃紙替代)
醬油1大匙
鹽1小匙
五香粉1/2小包
胡椒粉1/2小包
味素少許
製作
(1)將糯米浸泡5~6小時,洗淨瀝乾,用研磨機(或果汁機)打磨成米漿,放入粿袋中(較密實的麵粉袋),綁緊瀝乾。其間不時翻動使其均勻乾水。待米漿完全乾水成硬塊,從中取約4兩米糰放入滾水中煮開,其餘打碎成粉狀。糯米糰煮開後,放入糯米粉中,加糖,紅色素將它揉成糰狀備用。
(2)把菜脯米泡水20分鐘後洗淨剁碎,紅蔥頭及金鉤蝦米切碎備用。
(3)起油鍋,將紅蔥頭、金鉤蝦米爆香,加入調味料拌炒後盛起當餡。
(4)把糯米糰分成15等份的小塊,將適量的餡放入包好,外面抹點沙拉油。
(5)放入模子中壓平,印出花紋(邊上要厚一點蒸出來才好看),再鋪在香蕉葉上。
(6)厚的蒸20分鐘,薄的蒸15分鐘即可。
菜脯米內餡可以豆沙取代,同樣的份量約須1斤豆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