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207團舊址

紅軍207團舊址

紅軍第207團舊址位於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白沙鎮澳東村。 紅軍第207團舊址由澳柄宮(駐地)、澳柄橋(哨卡)、陳列館(新建)組成,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

舊址介紹

紅軍207團舊址位於莆田市涵江區白沙鎮沃東村,由陳列館、沃柄宮(駐地)、宋代古橋沃柄橋(哨卡)、紅軍街、紅軍嶺、列寧國小舊址等革命遺址組成,是省級愛國教育基地。在這裡曾創建莆田第一批農村黨支部 、農民協會、工農紅軍207團。

舊址規模

◆澳柄宮革命舊址

澳柄宮位於澳東村澳柄橋北端,建於北宋,清代重建,是奉祀建澳柄橋“祖師”的宮廟。澳柄宮當時是莆田城區通往廣業(白沙、莊邊、新縣、大洋4個鄉鎮轄區的總稱)山區的必經之路。澳柄宮作為中共領導莆田革命據點,1926年莆田山區第一個中共支部、1928年莆田第一支工農游擊隊均在此成立。1930年6月,中共福建省委書記羅明到莆田巡視後,決定派軍事幹部黃琬到莆田主持軍事工作,加強武裝鬥爭的領導。黃琬到莆後,把各地分散的游擊武裝集中到澳柄、東度整編。8月中旬,黃琬、陳天章、王紀修等根據莆田總行委的統一部署,在白沙東泉圓通寺召開軍事會議,宣布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23軍第207團,團長黃琬,政委陳天章,戰士50多人。隨後,紅軍第207團和中共廣業區委在澳柄宮召開民眾大會,進行開展土地革命的宣傳鼓動。

澳柄橋是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年)建的平梁石橋。紅軍第207團以澳柄宮為駐地,在澳柄橋頭設立哨卡,與周圍以澳柄支部為中心的7個老區革命基點村一道,共同組成革命鬥爭根據地。澳柄宮革命鬥爭在莆田革命史上譽稱“四個第一”:創立了第一批鄉農民協會,創建了第一批農村黨支部、創辦了第一期的列寧國小、創建了第一支工農紅軍游擊隊。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共閩中特(工)委、莆田縣工委駐地都曾設在澳柄。

◆紅軍207團舊址陳列館

紅軍207團舊址 紅軍207團舊址

陳列館位於澳柄宮後側,系1999年中共莆田市委、莆田市人民政府支持興建的一座革命紀念館。陳列館分上下兩層,建築面積400平方米,一層為陳列室,展出的有當年紅軍的槍炮、軍號、梭鏢、大刀、馬燈、草鞋等文物,還有珍貴歷史圖片及史料。

紅軍第207團舊址於2009年1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7月被中共莆田市委、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莆田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12月被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福建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0年6月被中共莆田市委黨史研究室公布為莆田市黨史教育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