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草鏽病

病害可侵染葉片、葉柄、莖桿、花梗及莢果等。 病原菌借冬孢子或休眠菌絲在病殘體或多年生寄主病株上越冬,成為次年發病的初侵染源。 生長季節病株上產生的夏孢子借風傳播,在草地上造成多次再侵染。

症狀

病害可侵染葉片、葉柄、莖桿、花梗及莢果等。受侵部初生很小的棕紅色夏孢子堆,突破表皮外露,呈粉末狀,後期出現大量黑褐色粉末狀的冬孢子堆。病株上有大量葉片、小花和未充分發育的莢果提前脫落。

病原特徵

紅豆草單胞鏽菌(Uromyces onobrychidis Lev.),夏孢子卵圓形,淡黃褐色,壁有細刺,具3-5個芽孔,大小為19-26微米×16-20微米。冬孢子球形或卵圓形,壁較薄,上具稀疏而不明顯的刺,頂端有明顯的近於無色的乳突,大小為21-24微米×18-19微米,柄短無色。銹子器未知,轉主寄主也尚不明確,有人認為是大戟屬(Euphorbia spp.)。

寄主範圍

侵染多種紅豆草,但不侵染苜蓿、三葉草、草木犀、羽扇豆等其他豆科植物。

發生規律

病原菌借冬孢子或休眠菌絲在病殘體或多年生寄主病株上越冬,成為次年發病的初侵染源。較溫暖地區夏孢子也可越冬。生長季節病株上產生的夏孢子借風傳播,在草地上造成多次再侵染。條件適宜時,每5-10天就可發生一代夏孢子,從而使病害迅速蔓延。孢子必須在水滴中萌發,故多濕有利於此病流行。草層稠密和倒伏的草地發病較重,年代較久的草地發病也較重,混播和寬行播種可減輕發病。

分布與危害

在歐洲、前蘇聯等地區均有分布。中國甘肅、新疆、山東等省區都有發生。此病可使紅豆草的大量葉片提前脫落,牧草生長不良,乾草和種子的產量和品質下降。如前蘇聯學者洛巴金(1955)報導,它可使紅豆草種子減產38%。

防治方法

1、選育和使用抗病品種。
2、管理措施 留種地寬行播種,刈割草地建議與禾本科牧草混播。重病草地就應儘快刈割以減少侵染源,且不能留種。
3、藥劑防治科研地可選用適當的殺菌劑保護,如用膠體硫等保護草地,可使小葉發病率明顯減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