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菊花

紅菊花

紅菊花在北京可以露地越冬。二年生菊花不加保護不會凍死,早春4月紅菊花苗子萌發出土,6月中旬株高20厘米以上開始見花。早期花呈談黃色,隨著氣候漸冷,日照縮短,花色由黃轉為桔黃、桔紅,直至國慶節變為深紅。國慶節後露地花卉逐漸凋零,唯獨紅菊花仍然繁花似錦。由於紅菊花分枝多,盛花期可以覆蓋全株,呈現一幅燦爛奪目的景色。小雪過後,唯有紅菊花素裹紅裝,傲霜鬥雪。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紅菊花 紅菊花

紅菊花屬小菊中的一種,株高30-60厘米, 花期6-11月。紅菊花與一般小菊在外部形態上極相似,節間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短,分枝多,葉片小,花朵直徑5厘米左右。

生長環境

紅菊花喜陽光和排水良好的土壤,忌澇。它在候平均氣溫13℃以上時即發芽生長,一次栽種可多年生長開花,適應性強,管理簡便,適於大面積栽植,可獲得比擺盆花效果好、節省開支的目的。

主要價值

因此,紅菊花已成為北京園林花壇布置良好素材。宿根花卉與喬木、灌木、地被草皮一起用來綠化,是首都園林綠化的一大進展。

紅菊花 紅菊花

植物文化

花語

紅菊花 紅菊花
紅菊花 紅菊花

紅菊花語:內心冰冷,外表似火。 堅持就能得到真愛。

詩歌

《紅菊》--送一個愛哭的女孩

---北極君著

生命是很濃很濃的顏色

心靈冰冷

盛開了卻像火

總想燃燒別人

情感的點滴

卻把自己化為灰燼

清清的露水

那是整夜的眼淚

為誰而哭泣

只讓愛花的人採摘

~北極君2001年作品

選自北極君詩歌集《心靈的痕跡》

豫劇劇情

豫劇《紅菊》,(根據周大新的小說《左朱雀右白虎》改編,編劇王儉、李利宏、何中興,導 演李利宏,主演徐俊霞)。60年前,日本軍國主義對中華民族慘無人道的掠奪與殘害,我們付出的,不僅是3700萬中華兒女的生命,不僅是數以萬計的物質財富,而且還有無法估量的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民族文化。日寇依仗自己的軍事優勢,貪婪地吞食著我們的民族文化,吸吮著一個民族的血脈。因為他們知道,要想改寫一個民族的歷史,首先要從占有一個民族的文化開始。《紅菊》就是抓住了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文化這條主線,向我們展開了一場掠奪與反掠奪、占有與反占有的驚心動魄的鬥爭。這場鬥爭又濃縮在兩個家庭、兩代人的命運變化中,緊緊圍繞著劇中人物的愛情的毀滅、家庭的毀滅、事業的毀滅、生命的毀滅這四個層面逐步展開的。

愛情的毀滅:該劇以主人翁紅菊的愛情故事貫穿全劇,讓我們眼睜睜地看著一個淳樸、聖潔、摯熱的愛情,是如何被日寇毀滅的。

家庭的毀滅:紅菊雖說從小失去了母親,但在從事考古研究的父親的撫慰下,成為一位聰穎樸實、知書達理的知識女性。父親朱敬之在日寇的威逼下,誓與漢墓共存亡,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向紅菊交待了應該交待的一切之後,安詳地倒在了漢墓里。紅菊在完成了她所做的一切之後,帶著從侵略者手中奪回的漢畫拓片,縱身撲向火海。

事業的毀滅:紅菊的父親朱敬之一生痴愛的考古事業在鬼子的屠刀下終結了,但他以自己的血肉之軀保護下來的古漢墓,則是一座精神的寶庫,一座光耀千秋的豐碑。劇中人物紅菊、秦思遠、金彩煥、姚大興都是這座豐碑的奠基人。

生命的毀滅:劇中人物在日寇的屠刀下,在完成了自己的生命歷程後,都倒在了民族文化這個不朽的殿堂的基座上,他們的忠魂宛若磐石,堅不可摧,他們的熱血為漢畫石刻染上了生命的本色。這些生命的毀滅,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心靈的震撼與理性的深度思考,更重要的是永不磨滅的歷史的記憶和推進時代文明與進步的原動力。

《紅菊》就是在編導設定的幾個毀滅中,描繪出戰爭的殘酷和無情,這種殘酷的歷史背後,是民族精神、民族尊嚴和民族憂患意識的強化和張揚,是侵略者反人性的罪惡嘴臉的大暴露。同時,這種毀滅作為一種沉重的代價付出,換來了古漢墓和民族文化的倖存。況且,在日軍侵華戰爭中,這種毀滅是必然的,不可迴避的。《紅菊》為我們再現了在這特定的“情境”中,凸顯出的人的本質、人的靈魂、人性中最寶貴的東西,傳達出歷史真實的聲音和生命的讚歌。

正因為全劇的情感的力量,才使作品具有了思想深度和歷史厚度,在理性的訴說中充盈著溫情與詩意,彰顯著忠厚與善良。真實是一種感受,情感的真實,才是有深度、有力度的真實。越是情感化的,就是越是貼近生活的,成為具有極強感染力的詩化的生活。《紅菊》的感人之處,深刻地說明了這一點。同時,在這種情感化的表達中,生命與歷史在劇情中流動,人物的心靈得到淨化和升華,人物的理想與追求提升到了時代的高度、歷史的高度,成為一尊尊民族英雄的塑像,連同光輝燦爛的漢畫石刻,共同載入了中華民族的史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