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聖地延安人文與延安精神

紅色聖地延安人文與延安精神

不僅是革命的延安,更是文化的延安不了解延安的人,以為延安除了窯洞、信天游、紅色文化就一無所有。 如今的延安人,把延安的文化叫作“三黃二聖”。 中央紅軍進駐延安後,延安商業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的引導下,發生了質的變化。

聖地河谷特別關注系列報導之一
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主要內容。
2013年延川縣在廢舊檔案資料里找到了歉收之年,身為知青的習近平總書記交納的高粱等收據。
再一次證明延安精神已融入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血液。
因此,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大力弘揚延安精神。

紅色記憶 革命聖城

紅色,一個跟國人的內心保持著持久對稱的名詞,一個令國人不斷地緬懷而感戴的集體記憶。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為了一個崇高的目標,前赴後繼,把他們的鮮血撒在神州赤土,他們或悲壯或慘烈,甚至是默默無聞地走過,但是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不該被忘記,要記住的不僅僅是一個個故事,還該有他們的生命沉潛下來的民族精神,一種歷史的永恆光波。
是的,這就是光波最長的紅色記憶。
紅色的山川,紅色的歲月,你可曾記得當年那裡發生的如歌傳奇?
火熱的青春,火熱的生命,你是否了解當年那轟轟烈烈的革命激情?
是的,這就是革命聖城——延安。
老延安

延安市境內的革命舊址達140多處,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延安市區內的鳳凰山舊址、楊家嶺舊址、棗園舊址、王家坪舊址、子長縣瓦窯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舊址)等國家級保護文物。省級革命文物有:延安市區內的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南泥灣舊址,吳起縣、志丹縣、子長縣、安塞縣革命舊址、舊居、劉志丹陵園、謝子長陵園、洛川縣馮家村“洛川政治局會議舊址”等。
延安是國務院首次公布的全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延安精神教育的三大教育基地。

不僅是革命的延安,更是文化的延安

不了解延安的人,以為延安除了窯洞、信天游、紅色文化就一無所有。其實,延安除了革命先輩的足跡和生活記憶外,還有自隋代建郡以來積澱下來的豐厚歷史文化,這裡有古墓葬(491處)、石刻(1344處)、古建築(180處)等文化遺址2956處。其中,鐘山石窟、萬佛寺等比中國四大石窟建造時間還早,有的被譽為“第二敦煌”。
世人都知道洛陽牡丹甲天下,卻不知道天下牡丹出延安。歐陽修在《洛陽記》中說:“牡丹出丹州、延州。”

這裡有秦始皇修的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秦直道”,此道最寬有60米,一般也有20米,穿越14個縣,從陝西到達內蒙,總長有700公里。巾幗英雄花木蘭,就是從這裡“萬里赴戎機”的。
杜甫、韋莊、李元昊、司馬光、楊文廣、成吉思汗,有的在這裡征戰,有的在這裡任職,有的途經這裡,這些千古聖賢良將使延安的歷史文化更加厚重、深遠。
秦代大將蒙恬不但是統領30萬大軍北逐匈奴、收復河套和修築長城的將領,還是改良和製造毛筆、為此後書法事業作出貢獻的先哲。這也是“窮鄉僻壤”的延安人為什麼喜歡書法的基因所在。蒙恬、杜甫、韋莊、范仲淹、沈括、吳大澄等一些名士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留下眾多詩文、摩崖石刻和碑文;毛澤東在延安時的不少題詞和詩文書法,至今還在激勵著人們的工作與生活。延安的文化底蘊的確很深。
如今的延安人,把延安的文化叫作“三黃二聖”。所謂的三黃,一是說黃帝陵在延安境內的黃陵縣,一是說黃河壺口瀑布,在境內的宜川縣,一是說陝北民歌、陝北剪紙、安塞腰鼓、子長嗩吶等等所構成的黃土地文化景觀。所謂的二聖,一是說這裡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一是說這裡是民主革命聖地。
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為延安市發展旅遊業特別是發展紅色旅遊創造了極好的條件。改革開放特別是西部大開發以來,延安人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用延安精神建設延安,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歷史上最好最快的時期。延安依託豐富的紅色旅遊資源,以紅色旅遊為龍頭的文化旅遊業快速發展,加快旅遊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旅遊產品的配套水平,加大旅遊宣傳促銷活動,促進了旅遊業的迅猛發展。
2004年延安全市共接待遊客39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5億元;而2008年,全市接待遊客已達746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43億元。截至7月份,延安全市共接待遊客1303萬人次,同比增長71%;實現旅遊綜合收入71.9億元,同比增長80%。
“十二五”期間,延安將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認真實施革命紀念地保護規劃和紅色旅遊二期規劃,深入挖掘革命歷史文化、黃土風情文化內涵,開發參與性、互動性、經營性項目和特色旅由產品,打造精品景區和旅遊線路,提升旅遊城市形象。加快推進文化旅遊開發項目建設,打造新的文化旅遊品牌。繼續加大旅遊宣傳推介,“十二五”末旅遊人數突破3000萬人次,綜合收入達到150億元以上。

延安精神延安人文的精髓

延安之所以稱其為延安,不僅僅是窯洞、白頭巾、黃饃饃等人文符號,其核心也是其區別於其他城市的獨一無二的特徵就是延安精神。
中央紅軍進駐延安後,延安商業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的引導下,發生了質的變化。
美國記者斯諾說:“人類能在這樣惡劣的環境生存,簡直是一種奇蹟。”的確,正是延安的貧瘠和落後,才孕育出延安人吃苦耐勞的人文品格,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優秀人物。
延安精神與滋養延安人心靈的延安人文一樣,是經過不斷實踐、結合自身發展而自然形成的,不是任何外力強加給延安的。千百年來貧困生活的磨鍊,使延安人“尚節約、少奢侈”,“重修造、善積儲”。培育了延安人善於忍耐極端貧困、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可貴精神。
延安精神與中華民族精神、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延安精神在延安文化載體上,靈魂還鄉,精神找到家園。延安精神不再是飄蕩在陝北黃土高原上的“幽靈”,而是當代中國人追尋的精神家園。
以延安紅色文化為魂靈作旗幟,以炎黃文化為根脈作產床,以周秦漢唐文化為土壤作良田,讓延安精神放射出新時代光芒。
延安寶塔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