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地貌簡介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屬於紅層地貌,是一種水平構造地貌。它是指紅色砂岩經
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紅色砂、礫岩層中沿垂直節理髮育的各種丹霞奇峰的總稱。主要發育於侏羅紀至第三紀的水平或緩傾的紅色地層中,這種地形以廣東北部的丹霞山最為典型,所以稱為丹霞地形。分布
世界上由紅色砂礫構成的、以赤丹崖為特色的一類地貌,它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中國分布最廣,其中又以廣東丹霞山面積最大,發育最典型、類型最齊全、形態最豐富、風景最優美。福建泰寧風景區、福建武夷山、連城、泰寧、永安,貴州赤水、江西龍虎山、鷹潭、弋陽、上饒、瑞金、寧都,青海坎布拉、廣東韶山丹霞山(名稱來源)、金雞嶺、南雄的蒼石寨、平遠的南台石和五指石,浙江永康、新昌,廣西桂平的白石山、容縣的都嶠山,四川江油的竇山、灌縣的青城山,陝西鳳縣的赤龍山以及承德等地,是中國丹霞地貌的典型地質地貌。
形成原因
紅層地貌中所謂“紅層”是指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岩系,一般稱為“紅色砂礫岩”。水平構造地貌指由鏟狀水平或近於水平的第三系厚層紅色砂礫岩為主組成的平坦高地,受強烈侵蝕分割、溶蝕和重力崩塌等綜合作用而造成平頂、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狀地形。
丹霞地貌發育始於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這次運動使部分紅色地層發生傾斜和舒緩褶曲,並使紅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區。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處集中,沿岩層垂直節理進行侵蝕,形成兩壁直立的深溝,稱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積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時,形成坡度較緩的崩積錐。隨著溝壁的崩塌後退,崩積錐不斷向上增長,覆蓋基岩面的範圍也不斷擴大,崩積錐下部基岩形成一個和崩積錐傾斜方向一致的緩坡。崖面的崩塌後退還使山頂面範圍逐漸縮小,形成堡狀殘峰、石牆或石柱等地貌。隨著進一步的侵蝕,殘峰、石牆和石柱也將消失,形成緩坡丘陵。在紅色砂礫岩層中有不少石灰岩礫石和碳酸鈣膠結物,碳酸鈣被水溶解後常形成一些溶溝、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層的鈣華沉積,甚至發育有石鐘乳。沿節理交匯處還發育漏斗。在砂岩中,因有交錯層理所形成錦繡般的地形,稱為錦石。河流深切的岩層,可形成頂部平齊、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種各樣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壘狀的、寶塔狀的等。在岩層傾角較大的地區,則侵蝕形成起伏如龍的單斜山脊;多個單斜山脊相鄰,稱為單斜峰群。岩層沿垂直節理髮生大面積崩塌,則形成高大、壯觀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組主要節理的走向發育,形成高大的石牆;石牆的蝕穿形成石窗;石窗進一步擴大,變成石橋。各岩塊之間常形成狹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紅色而名為“赤壁”,壁上常發育有沿層面的岩洞。
地貌特點
現在懸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細相間的沉積層理,顆粒粗大的岩層叫“礫岩”,細密均勻的岩層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點是“赤壁丹崖”廣泛發育,形成了頂平、身陡、麓緩的方山、石牆、石峰、石柱等奇險的地貌形態,各異的山石形成一種觀賞價值很高的風景地貌,是名副其實的“紅石公園”。
世界遺產
貴州省赤水丹霞地貌將與湖南省崀山、萬佛山,廣東省丹霞山,福建省金湖,江西省龍虎山、龜峰,浙江省方岩、江郎山等以丹霞地貌著稱的風景名勝區合作,進行丹霞地貌“捆綁申遺”。11月5日,有關部門將在四川省峨眉山召開會議,討論中國丹霞地貌申遺事宜。
由澳大利亞丹霞地貌專家羅伯特·威雷帶領的專家組不久前考察了中國貴州赤水丹霞地貌後認為,赤水擁有目前中國最大的赤水丹霞地貌面積,其自然景觀獨特,資源組合完美,景觀具有唯一性、獨特性,是目前中國此地貌發育最成熟、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地區,赤水與中國廣東等5省丹霞地貌一起,已達到世界自然遺產標準,可申報世界自然遺產。
專家組在赤水楊家岩、獅子岩、馬鹿原始森林、峽谷、十丈洞瀑布、五柱峰和中國桫欏自然保護區等地進行了一系列的科學考察。紐西蘭地球與環境科學學院博士、澳大利亞臥龍崗大學教授、世界砂岩地貌研究著名專家羅伯特·威雷說,在這裡,他不僅僅看到了這么大面積的丹霞地貌和保護得如此完美的生態環境,還看到了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崇高的保護自然的舉措。這裡有一望無邊的竹海,成片的桫欏林,連狀的瀑布群,大量瀕危的動植物,他為世界上有這么美麗的地方而感到震驚。他表示,他將與中國專家一起為赤水力爭列入丹霞地貌世界自然遺產申報地而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