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昭通市紅箐村
自然資源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231畝(其中:地3231畝),人均耕地1畝,主要種植玉米、
洋芋等作物;擁有林地9490.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307畝,人均經濟林果地 0.41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2220畝,其他面積700畝。基礎設施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 、通電視、通電話、通路,無路燈。
全村有129戶通自來水,有341戶飲用井水,有284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38%)。有748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22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29.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93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 79戶(分別占總數的12.4 %和10.6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15公里,距離集貿市場3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4輛,拖拉機3 輛,機車3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169畝,有效灌溉率為 67.1%,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158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6畝。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8戶;建有小水窖225口。全村有2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有3個自然村已通路;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3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74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7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93萬元,
占總收入的51.3%;畜牧業收入108萬元,占總收入的29%(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479頭,肉牛 87頭,肉羊232頭);林業收入42萬元,占總收入的 11.2 %;第二、三產業收入30萬元,占總收入的7.9%;工資性收入65萬元,占總收入的17.3 %。農民人均純收入996 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60人(占勞動力的33.4 %),在省內務工500人,到省外務工60 人。特色產業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養殖,主要銷售往省內。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4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6.4%。計畫大力發展核桃、花椒等產業。
人口衛生該村現有農戶748戶,共鄉村人口 3199人,其中男性1788人,女性1411人。其中農業人口3199人,勞動力 1676人。該村以漢族為主,無其他民族。到2008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309人,參合率72.2%;享受低保328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8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3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22公里。
文化教育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擁有教師12人,在校學生537人,距離鄉中學15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537人,其中小學生407人,中學生130人。
村務公開該村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2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221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有固定資產5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共有黨員28人,少數民族黨員3人,其中男黨員25人、女黨員3人。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27個村民小組。
新村建設2009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 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各自然村民眾發出強烈呼聲,都需要解決飲水和交通困難,特盼儘快能夠解決。需修進村公路、飲水問題。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需要發展種植和養殖,需修村社公路12公里,先解決交通困難,引進各地有經濟實力的人進村發展經濟、實現交通是發展經濟必經之路,便有改變以前的貧困面貌。
雲南省昆明市紅箐村
村鎮概況紅箐村隸屬於雲南省昆明市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紅果樹村甸沙鄉委會,屬於山區。位於甸沙鄉西邊,距離紅果樹村委會1 公里,距離甸沙鄉7公里。國土面積0.83平方公里,海拔2006米,年平均氣溫11.9 ℃,年降水量1098毫米,適宜種植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有耕地538畝,其中人均耕地2.37畝;有林地607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63
戶,有鄉村人口227人,其中農業人口227人,勞動力167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62人。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7.0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70元。該村屬於絕對貧困,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農村經濟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7.0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0萬元,占總收入的74%;畜牧業收入3.5萬元,占總收入的1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69頭,肉牛27頭,肉羊50頭);第二、三產業收入3.3萬元,占總收入的12.2%;工資性收入0.5萬元,占總收入的1.9%。農民人均純收入67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0.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5人(占勞動力的10%),在省內務工10人,到省外務工5人。
基礎設施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63戶通自來水。有63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5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79.36%);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0戶(分別占總數的63.4%和63.4%)。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7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7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10輛。
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1戶;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538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37 畝。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有6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74%。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核桃產業。
人口衛生該村現有農戶63戶,共鄉村人口227人,其中男性117人,女性110人。其中農業人口227人,勞動力167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屬(漢、彝族混居地),其中漢族224人,彝族3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15人,參合率94.71%;享受低保4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2公里,距離鄉衛生院7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紅果樹完小,中學生就讀到甸沙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2公里,距離中學7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5人,其中小學生25人,中學生10人。
該村建有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63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538畝。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有固定資產17.2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4人,黨員中男黨員3 人,女黨員1人,團員30人。
發展重點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基礎設施、文化教育、醫療和人畜飲水等方面。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特色產業種植50畝,發展豬169頭、牛27頭、羊50隻。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人均純收入由2006的670元增加到8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