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棲息環境 潮濕森林區
適 溫 攝氏16-27度
飼養紅眼鱷蜥只需一尺半的缸子就足夠飼養一對.布置1/3水區,2/3陸區,底材以無菌土混合樹皮碎片最為合適,可以保持較高的濕度.太乾燥的環境容易造成脫皮不順.因為它們夜行的傾向,所以不需要特別的照明,冬天最好在缸角裝置加溫墊以保持適當的溫度.鱷蜥腳爪尖銳善於爬樹,因此缸蓋要蓋緊.紅眼鱷蜥有一個特點,就是它們雌雄兩性都能發出唧唧的叫聲,音調尖細,雌性頻率較雄性低沉.
雄蜥體型略大於雌蜥,雄性後腳三個腳趾內側都有一排細小的肉墊,雌性則無,另外在肚臍的位置雄性會有一片特大的方形鱗片.紅眼鱷蜥生性溫和,但是雄性會為爭奪雌性而打鬥,所以不要把兩隻雄蜥養在一起,兩隻雌性養在一起也不適合,所以最好成對或多對飼養.產卵期多數在秋天,雌蜥每次只產一顆蛋,約60天左右可以孵化.孵化溫度最好不要超過攝氏29度,以27度最為理想.溫度與性別沒有關聯.幼蜥在第三年就可以達到成熟階段,只要注意濕度,紅眼鱷蜥應該可以活至少十年以上.算是比較容易飼養與繁殖的蜥蜴類.
原生環境
原本人們對紅眼鱷蜥這個物種可說是完全不了解,直到1994年T. gracilis和T. novaguineae這兩個種類從印尼的Irian (位於紐幾內亞島的西方)被引進之後,我們才對這個物種有初步的認識。關於紅眼鱷蜥自然棲地的訊息仍十分的有限,我們只知道他們都是在高海拔的水邊的潮濕區域被捕捉到的。
尺寸及外觀特徵
初生的紅眼鱷蜥大約長2.5英寸(譯者:約6.35 cm)。到成體時,他們的平均體長約為8至10英寸(譯者:約20.32 ~ 25.4 cm)。紅眼鱷蜥的幼體呈深棕黑色,背部中間有白色或是奶油色的細帶。成體的紅眼鱷蜥全身呈暗紅棕色,在眼睛的周邊則有著另人驚艷的橘環(譯著:我之前被爬商騙了,爬商說有橘環的是公的,沒橘環的是母的。只怪我沒有先做好功課,結果買到兩隻母蜥)。有些人工繁殖的個體在腳趾及臉部分布著不同程度的金色斑紋。這些“金斑”在自然界中到底是受遺傳還是飲食的影響仍不得而知。
抓取 / 上手
紅眼鱷蜥如同大家對他溫柔親切的印象(譯者:我不太了解”Tribbies”的意思,我猜可能是”Tribbles”的筆誤。“Tribbles”是星艦影集中的一種毛球狀的小生物,溫和且無攻擊性),鮮少企圖咬人。不過,如果你限制他的行動,他還是可能會咬你一口。請溫柔的對待他們,不要捏擠他們。你們必需記得,如果你們粗魯的對待紅眼鱷蜥,他們的尾巴可能會斷掉。斷掉的尾巴雖然還會再生,但他卻不會恢復到原來的樣子了。在你的蜥蜴習慣被你抓取之前,你最好只在籠子內抓他,不然你就要坐在地上抓他。受到驚嚇的鱷蜥可能會從飼養者的手上跳下去,如果你正巧是站著抓他的話,從高處掉落可能會致命。幼體在受到驚嚇時可能會裝死,而且他們裝死裝的很像,很有說服力。在知道這點之前,我們曾經將一隻活生生的鱷蜥丟到垃圾桶里!
飼養箱
幾乎任何材質的容器都可以用來飼養紅眼鱷蜥。一個十加侖(譯者:約9.46公升)的水族箱就足夠飼養一對紅眼鱷蜥了。紅眼鱷蜥需要偏高的濕度,在你選擇容器時,請特別將這點考慮進去。請避免選擇網孔多的容器,因為網孔過多會增加空氣的流通,進而造成水份的散失。紅眼鱷蜥雖然無法攀爬光滑的表面,但他們有著尖利的小爪,讓他們能輕易的於樹枝間攀爬。
底材 / 基質
紅眼鱷蜥偏好高濕度的環境,因此我們建議使用白扁柏木屑(譯者:原文為”cypress mulch”,這種底材在國外很常見,看起就像是有粗纖維的木屑,但國內我是沒有看過有人在販賣)來幫助增加整體的濕度。我們將我們的紅眼鱷蜥養在28夸脫(譯者:約118.16 L)的橡膠容器中,並在容器內鋪上2英寸(約5 cm)的潮濕白扁柏木屑做為底材。我們已成功的在此環境下使紅眼鱷蜥繁殖至第三代了。
食物
紅眼鱷蜥能接受許多種類的小昆蟲或是節肢動物作食物。剛出生的紅眼鱷蜥可餵食2~3周大的蟋蟀或是蠟蟲(wax-worm;譯者:一種寄生在蜜蜂巢內,以花粉、蜂蜜及蜂蠟為食的蛾類幼蟲,在國內應該可用麵包蟲來替代)來餵食。隨著他們成長,提供他們較大的蟋蟀、蠟蟲或是麥皮蟲作食物。可偶爾以乳鼠餵食成體。在成長階段,每周需提供兩次沾有鈣粉的食物以利他們骨骼的成長。而成體的紅眼鱷蜥每周餵食一次鈣粉及可。不過產卵的母體會消耗大量的鈣質,所以必需每天餵食鈣粉以補充鈣質。
濕度及水源
可利用淺盤來提供紅眼鱷蜥乾淨的水源。本種類需要較高的濕度,而他們也似乎很喜歡偶爾噴灑的霧狀水氣。如果把他們養在過於乾燥的環境,他們大多會發生脫皮方面的問題。這個問題特別容易發生於趾頭及背上的刺脊。在飼養箱內提供他們一個裝有潮濕水苔的有蓋塑膠容器(需在側內開一個入口)可以幫助他們改善脫皮的問題。在趾部的皮如果沒有脫除,久了之後會硬化,使得血液無法順利地流到趾頭,最後造成趾頭的壞死。我們每個星期會給他們泡一個小時的溫水浴(水約2.5 cm高)。此時,可以順便將未脫乾淨的表皮去除。如果紅眼鱷蜥一直出現脫皮方面的問題,飼養者需考慮減低飼養容器的空氣對流以增加整體濕度。
光照及加溫
請在飼養容器的一端放置一加溫墊(譯者:台灣的夏天可能要提供冷氣),以在箱內製造溫差梯度。如此一來紅眼鱷蜥可自由地在熱點(約28℃)及冷區(約 22℃)之間選擇他們合適的溫度。請在冷/ 熱區域都設定可讓他們躲藏的地方。這樣,他們不論選擇何種溫度都能獲得安全感。請避免讓箱中的溫度低於16℃。本種類不需要特別的照明。
繁殖
一般來說,公的紅眼鱷蜥比母的體型稍大一些。此外公的個體在後腳的趾頭上長有成列的小肉墊。在公的腹部另有一擴大的腹鱗(請假想他們有肚臍,就長在那個位置)(譯者:母蜥的所有腹鱗都一樣大)。請不要在同一個容器內飼養超過一隻的公蜥,因為在周邊有性成熱母蜥的情況下,公蜥會打架。我們也曾經因將兩隻性成熱的母蜥飼養在一起而發生問題,因此我們在同一容器內都只飼養一對紅眼鱷蜥。我們已成功利用這個方法飼養鱷蜥五年了。雖然紅眼鱷蜥沒有明確的生殖期,但我們發現在晚秋時期是他們生殖的高峰。紅眼鱷蜥一次產一顆卵,一般來說約五周生產一次,但時間間隔時有變異。孵化期約在42到83天之間(平均約為60 天),而孵化時間的長短和溫度沒有直接的關係。我們曾成功的在各種不同的溫度下孵化出紅眼鱷蜥,不過我們發現只要溫度超過27℃就會失敗。最適合的溫度應該是在24℃上下,而日間溫度的變化似乎對孵化沒有顯著地影響。我們推測可能存在著一種依濕度改變而啟動的滯育機制,而這正是造成紅眼鱷蜥孵化期不固定的原因。小鱷蜥的性別和孵化時期的溫度沒有關係。雖然本種類的壽命還不確定,不過我們最初所飼養的個體在五年後仍健康的活著,且持續的繁殖後代。而在美國達拉斯(Dallas)動物園所飼養的個體已存活超過十年了。紅眼鱷蜥一般在第三年即可達到性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