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州博物館

紅河州博物館

紅河州博物館,建成於2003年12月,博物館是綜合性地方博物館,博物館濃縮了紅河文化的精髓和歷史情懷,承載著全州400萬各族兒女對美好未來的期盼。

基本信息

簡介

紅河州博物館紅河州博物館

紅河州博物館,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澱是先民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建成於2003年12月的紅河州博物館,座落在雲南省蒙自天馬路65號紅河州行政中心紅河廣場西側,館址占地面積3266平方米,建築總面積8121平方米,設有辦公區、庫房、展廳、學術報告廳、多媒體中心等功能廳室, 是我州唯一一所綜合性地方博物館。已於2005年年 10月8日隆重開館。

歷史背景

紅河州博物館紅河州博物館

紅河位於祖國西南邊陲,雲南省東南部,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接壤,總面積32931平方公里,世代居住著哈尼族、彝族、壯族、苗族、瑤族、傣族、回族、布依族、拉祜族、漢族和尚未識別族系的芒人。氣勢磅礴的哀牢山橫亘於自治州中央,養育了400萬各族兒女,洶湧澎湃的紅河水貫穿全境,孕育出輝煌燦爛的紅河文明。紅河大地山川毓秀,人文薈萃,這裡是人類童年的搖籃,是開遠臘瑪古猿、蒙自人名垂青史的地方;這裡是先民創業的樂土,哈尼梯田、錫都箇舊聞名遐邇,一個個神話在此誕生。這裡是“滇南鄒魯”“文獻名邦”,是納樓司署、建水文廟的故里,是尹壯圖、孫髯翁曹士桂、袁嘉穀、王熾、熊慶來、張沖等民族精英的故鄉;這裡是雲南近代工業文明的前沿、開放的前哨,雲南省第一條鐵路、第一所海關、第一家洋行、第一個電報局都起源於此。這裡還是革命先烈戰鬥過的地方,黃興等革命先驅曾在這裡戰鬥過,中共雲南省一大代表在這裡聚首過……。

建築風格

紅河州博物館紅河州博物館

走近紅河博物館,別具一格的中西結合建築十分顯目,取材於紅河少數民族轉山和圈舞習俗靈感的錐形體造型上,裝飾著豐富多彩的民族圖案和紋飾,而風格各異的視窗造型則來自於少數民族對日月水火的崇拜。入口處十根柱子的造型,象徵著世居於紅河這片熱土之上的十個民族共同托起紅河這片湛藍的天空。盤鏇而上的無障礙通道隱含著哈尼梯田的神奇韻味……

民族特色

紅河州博物館紅河州博物館

紅河州博物館是綜合性地方博物館,它肩負著挖掘、整理、保護和弘揚紅河歷史文化的歷史重任。為此,我們將堅持立足四本(立足本土,挖掘本土,升騰本土,推介本土),圍繞五性(綜合性,地方性,民族性,藝術性,開放性),突出五大優勢(人類發祥地、民族文化、多元文化、面東南亞大通道、全國模範自治州)的辦館思路,力爭將紅河州博物館建設成為服務全州、面向東南亞的有鮮明時代特徵和民族特色的綜合性地方博物館,為建設民族文化大州服務。

館內藏品

紅河州博物館紅河州博物館

在漫長的歲月中,紅河先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不朽的文明,我們在“富饒美麗的紅河”“古老神奇的紅河” 和“絢麗多彩的紅河”三大專題5090平方米的展廳中,展出有精美絕倫的青銅器,美倫美奐的陶瓷器、神秘莫測的銅鼓、優美的書畫藝術、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飾、工藝品、民間樂器、宗教祭祀用品以及錫工藝品等一千多件,其中,有國寶級文物銅俑燈,文徵明墨寶《西苑詩十首》和萬家壩型銅鼓等珍貴文物。每一件在紅河博物館展出的作品,都代表著先人們不朽的科技成就和藝術才華,凝聚著祖先的辛勤汗水和聰明才智。

紅河州博物館的陳列設計以民族文化為主線,兼顧地方歷史、人文景觀等內容。其展覽廳共分為“富饒美麗的紅河”、“絢麗多彩的民族”和“神秘古老的紅河”三大部分,每部分又分為若干單元和專題,以突出中心展廳的主

紅河州博物館紅河州博物館
題。“富饒美麗的紅河”由序廳、中庭和環形走廊三部分組成。“絢麗多彩的民族”包括民族文化、土司文物和哈尼梯田三部分。
紅河州博物館展出青銅器、陶瓷器、銅鼓、書畫藝術、民族服飾、工藝品、民間樂器等一千多件,其中有國寶級文物銅俑燈,文徵明墨寶《西苑詩十首》和萬家壩型銅鼓等珍貴文物。

主要意義

紅河州博物館濃縮了紅河文化的精髓和歷史情懷,承載著全州400萬各族兒女對美好未來的期盼。它以歌頌紅河瑰麗的河山、勤勞的人民為使命,以展示紅河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為己任,以宣傳“誠實守信,開放兼容,敢為人先,奔騰圖強”的紅河精神為重任,是全方位展示和了解紅河的視窗。它的建成開放,必將在構建面向東南亞的國際大通道,弘揚民族文化,加速民族文化大州建設,促進紅河社會健康和諧的發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相關內容

紅河州博物館職工積極參加“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論壇”與“貴州從江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研討會” 2009年12月2日,由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指導;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雲南省紅河州人民政府主辦;中科院地理資源所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中心、雲南省紅河州文化局、雲南省紅河州哈尼梯田管理局承辦;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雲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元陽縣人民政府、綠春縣人民政府協辦的“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論壇(七)”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政府紅河會堂召開。紅河州博物館的馬莉、李志剛等七位職工參加了論壇及研討會。
上午,在“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論壇”會上,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科院地理資源所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中國農業博物館、中國政法大學……的十餘位專家、教授作了發言。專家們從什麼是農業文化遺產,為什麼要保護農業文化遺產,怎樣保護農業文化遺產;農業文化遺產的法律保障;新農村建設與傳統農業文化遺產利用……全面地對“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進行了論述。使參會人員認識了“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的重要性的必要性,認識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高產水稻解決了人類的飢餓問題,保護農業文化遺產要解決的是農作物種子安全隱患問題、滿足人類對食品多樣性的需求問題和解決人類食品的高質量問題。認識到既要重視“先進農業科技”,又要保護“傳統農業文化遺產”二重意義。
下午,在“貴州從江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研討會”上,參會的專家們對2004年推薦的三個世界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候選點:“雲南紅河的哈尼梯田稻作文化、江西萬年的稻作起源與貢米生產、貴州從江的稻魚(鴨)系統”的GLAHS保護試點申報材料,按照“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中國實施框架”的規劃作了深入研討。
其中,討論到“雲南省紅河州的哈尼梯田稻作文化” 的GLAHS保護試點申報材料時,專家們從其農耕文化歷史的悠久性(至少有1300年-1500年的歷史);農耕品種的獨特性(梯田的紅米)、農耕品種的多樣性(一山有四季,不同的海拔栽培不同的稻穀品種)、口感的獨特與味道的鮮美性等方面進行了研討。為“紅河哈尼梯田稻作文化”申報“世界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理論依據和事實依據。 幾年以後,看到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成效,這是全人類的殷切期望。

相關信息

門票:10元/人,16歲以下未成年人、中小學生、60歲以上老人、離休幹部、殘疾人、紅河州文博協會會員,持相關證件可免票參觀。

星期一休館
星期二至星期五:上午9:00-11:30,下午:14:00-17:00
星期六、星期天:9:00-17:00(節假日照常開館)

地址:雲南省紅河州蒙自縣州行政中心廣場西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