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引進蘇彈
S-75“德維納”防空飛彈系統,北約代號SA-2,是蘇聯於上世紀 50 年代研製的一套著名的防空飛彈系統。該型防空飛彈系統的出現深刻影響了現代空戰的發展軌跡,同時也促成了蘇聯獨特的“以地制空”理論的全面形成。冷戰時期的S-75“德維納”,對美國而言無疑是場噩夢。中國引進S-75“德維納”防空飛彈系統的歷史則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末期。
1957 年,蘇聯政府決定向中國提供S-75系統的生產許可證,可是因為彼時中蘇關係的不穩定,這份契約被迫延期。到了1960年7月,隨著中蘇關係全面惡化,大批蘇聯專家不得不撤離中國。直到次年 8 月,中國才在上海建立起專門研究所負責引進S-75技術的事宜,並賦予國產S-75防空飛彈“紅旗-1”的代號。1963 年 6 月,“紅旗-1”防空飛彈完成了首次發射試驗。由於當時仿製 RSNA-75 制導雷達遇到技術瓶頸不得不推遲驗收,導致“紅旗-1”防空飛彈的產量很低:1966 年到 1969 年年產量僅能裝備4個營 。
研製歷程
紅旗-2的前身是紅旗-1防空飛彈,而紅旗-1則是仿製S-75“德維納河”的產物,我國於1958年引進5套S-75系統和62枚飛彈。1959年10月7日,地導2營首開紀錄,擊落竄犯的國軍RB-57D高空偵察機。為刺探中國核武器研發機密,美國仍驅使台灣“黑貓中隊”飛行員駕駛性能更好的U-2高空偵察機竄犯大陸 。
50年代末,美國政府和台灣當局不斷派高空偵察機對中國大陸進行偵察、竄擾。1959年10月至1965年1月,中國防空飛彈部隊用“紅旗”1號防空飛彈多次擊落入侵的U-2型高空偵察機及無人駕駛飛機。後來,由於入侵飛機採取了欺騙式干擾,“紅旗”1號飛彈已不能適應嚴峻的電子戰形勢,急需研製抗干擾能力強的防空飛彈武器系統。國防部五院二分院、空軍和承擔地空飛彈任務的有關工廠密切合作,在提高“紅旗”1號的抗干擾性能、擴大作戰空域、改善使用性能和提高可靠性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試驗工作。從1964年到1965年3月,二院二部組織進行了有23所、防空飛彈試驗部參加的大型干擾試驗。這次試驗動用了一個空軍中隊,使用了各類雜波干擾、消極干擾和轉播干擾手段,對“紅旗”1號制導站及照射體制進行了系統的抗干擾測試,取得了大量數據,為制訂新制導站方案打下了初步基礎 。
技術特點
紅旗-2防空飛彈,每一個基本火力單元由24枚飛彈、6個發射器、制導、控制、載入等部分組成;
HQ-2B安裝在坦克底盤上,越野性能好。有迎擊、側擊和尾追等多種攻擊方式,發射時無需定位;
裝備單脈衝系統、電視跟蹤系統、3厘米波長測距雷達、抗干擾數碼無線電和調頻相位比較引信,有良好的抗電子干擾能力;
HQ-2J安裝在發射車上,系統可以同進引導3枚飛彈攻擊同一個目標 。
技術數據
彈長:10.842米
彈重:2322公斤
彈徑:500毫米(彈身),650毫米(助推器)
最大速度:1250米/秒
最大射程:35000米
最小射程:7000米
最大射高:27000米
最小射高:1000米
重新裝填時間:10~15分鐘
改進型號
HQ-2為中高空地空飛彈武器系統,其改進型有HQ-2B、HQ-2F、HQ-2J、HQ-2P。
HQ-2地空飛彈武器系統以為建設制編成:包括6部發射架、24枚飛彈、1個制導站。
制導站:由收發車、顯示車、指令車、配電車、3輛電源車組成
衍生型號
紅旗-2甲
經過各研製單位4年多的努力,“紅旗”2號甲飛彈於1978年先後進行了獨立迴路彈、制導站和全系統閉合迴路彈試驗。1978年至1982年,“紅旗”2號甲飛彈先後完成了研製階段試驗、設計定型試驗。試驗結果表明,“紅旗”2號甲較“紅旗”2號飛彈提高了速度,增大了作戰空域,壓縮了作戰低界和近界,提高了抗干擾、攻擊垂直機動目標和武器系統的自衛能力。1984年6月,航空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批准“紅旗”2號甲飛彈定型 。
紅旗-2乙
1965年提出研製的紅旗-2,正是針對SAM-2暴露出來的缺點:機動性差、命中率低,易受電子干擾,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進。重點是加強了抗干擾措施,後來大量生產,生產型紅旗二稱為紅旗二甲。其改進型有紅旗-2B、紅旗-2F、紅旗-2J、紅旗-2P等。紅旗-2B為機動式中高空、中近程地空飛彈武器系統,1973年開始設計,1984年定型。該系統由飛彈、發射架、62式輕型坦克底盤和制導站等組成。基本作戰單位為營,包括6部發射架及底盤、24枚飛彈和1個制導站。飛彈採用無線電指令制導,抗干擾能力強,不僅具有迎向攻擊能力,還具有側向攻擊和尾追攻擊能力。彈長10.84米,發射重量2322公斤,最大速度3.8馬赫,射程7-35千米,射高1-27千米,戰鬥部為高能破片殺傷型,單發命中率73%-92%。
紅旗-2B採用了液體燃料儲存技術,燃料可以長期保存在彈體中,無須戰時加注,這使得飛彈的發射準備時間大大縮短,為紅旗-2從一種半固定式飛彈向半機動式飛彈發展提供了可能性,飛彈的引信採用了調頻相位比較裝置。改進後的彈體機動過載承受能力增加到20G,使得它能攻擊反飛彈的機動和迂迴突防目標。
在運載工具方面,紅旗-2B採用了坦克底盤,紅旗-2J是載重汽車牽引底盤,有一定的機動越野能力。彈體的裝填起豎裝置設計良好,訓練有素的士兵可以在5分鐘內完成飛彈上架起豎的發射準備。經過這些改進,紅旗-2實現了脫胎換骨的升級,在對付中高空目標方面,其性能優於台灣天弓-1型。可以對轟炸機、殲擊機、偵察機實施有效攻擊;甚至可以用來對付高空偵察氣球、直升機、空對地戰術飛彈。厘米波的202相控陣雷達可以指揮一個飛彈營的6發飛彈攻擊三個不同目標,也可以導引3枚飛彈同時攻擊一個目標。整套紅旗-2系統的控制實現了數位化,計算機化,尤其突出的是紅旗-2的抗干擾能力,諸如反電子預警,識別箔條幹擾之類的東西只是小意思,抗欺騙式干擾和抗反輻射飛彈才是它的強項。對付反輻射飛彈它甚至可以直接去攔截,以硬殺傷的方法摧毀反輻射飛彈。
在1999年國慶閱兵中,許多人很詫異:為什麼參加過1984年國慶閱兵時的“老兵”“紅旗-2”飛彈方隊又出現了。其實,“紅旗-2”飛彈總共發展出5種型號,1984年閱兵式出現的是“紅旗-2J”型,1999年出現的是“紅旗-2乙”型。與原來的“紅旗-2J”飛彈相比,“紅旗-2乙”型除了外形有點相似外,其餘可以說是脫胎換骨。“紅旗-2乙”更換了性能更佳的引信和大威力彈頭,新型發動機改善了彈道特性,適應了作戰空域擴大和目標速度的提高,準確可靠的抗干擾數據指令傳輸使飛彈更難被擺脫,全新彈載電池重量大幅減輕,並大大提高過載負荷,搜尋雷達增加了測距、電視追蹤、單脈衝體制等抗干擾措施,另外增設大螢幕作戰指揮圖,以方便指揮員了解最新情況,添加動目標顯示和敵我識別功能。“紅旗-2乙”彈長10.8米,彈體最大直徑0.5米,重2233千克,最大速度4.2馬赫,射程7千米-35千米,射高1千米-27千米,能同時攻擊3個速度在560米-750米/秒的目標 。
M7飛彈
M7飛彈是M族戰術彈道飛彈當中唯一以傾斜方式發射的飛彈,其他的M族飛彈均採取垂直發射的方式。M7傾斜發射的原因是紅旗2防空飛彈採用傾斜發射方式 ,而M7彈道飛彈是從紅旗2防空飛彈改造而來的,改造有個名字叫做8610工程,工程從1986年開始。紅旗2飛彈的庫存數量很大,所以中國的M7飛彈數量也不少。M7飛彈的射程二百公里,彈頭重量五百公斤。M7飛彈使用履帶車或者輪式汽車為運載發射工具,機動性好,適合野戰 。
此彈為紅旗2的功能由防空向對地的轉變的產物。紅旗2長期以來一直扮演著我軍幾乎是唯一的一種防空飛彈的角色,直到90年代末21世紀初仍是我軍的主力防空飛彈型號。隨著時代的變遷與技術的發展,大批庫存的老紅旗2從性能上已經難以適應作戰需要,但是簡單地將其銷毀不僅費事,而且從經濟角度上講也極不合算。改成簡易的地對地飛彈,提供一種相對廉價的精確遠程打擊手段,顯然是比較高明的一著。該彈的其儲運方式與紅旗二類似,發射方式相同,部分維護保障設備與紅旗二通用,可以直接沿用,十分經濟、方便,部隊也好掌握。
解放軍集團軍飛彈旅或者飛彈大隊的“東風”系列地地飛彈都歸二炮門下,而8610這種半路出家、似驢非驢、似馬非馬的東東恐怕用不著劃歸二炮,陸軍能將其捏在自己手裡。8610的真實性能和詳細情況一直處於嚴格保密的狀態,外界推測該彈的射程大約在200公里左右,跟WS2這樣的遠程火箭炮的最大射程差不多。不過一發WS2的新彈可著實不便宜,所以用本應拿去銷毀的老彈改裝而成的便宜8610完全可以成為昂貴的遠程火箭炮的有力補充。
圖強靶彈
紅旗-2防空飛彈改裝的圖強靶彈包括多種型號,主要摸擬高空高速目標,考慮到當時我軍的防空飛彈僅有紅旗2一種,那么基本上等於用防空飛彈攔截防空飛彈,這要求可不低,幾乎接近於反導試驗了。據說,研發圖強靶彈的目標之一,為研究如何攔截美制SR71,即著名的黑鳥偵察機。它創新過多項世界記錄,包括速席,高度。中國將紅旗2改為靶彈其實就是要模擬該機的特點,以尋求對抗它的手段,最終研發出紅旗3防空飛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