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這種稱呼在解放以後十多年很少使用,在文革中逐漸普遍使用。隨後幾十年在中國社會上對某些人的稱呼。
先是指履歷表上出身填寫為革命軍人、革命幹部、工人、貧農(僱農、佃農)、下中農等的一大批人。後來也泛化到指稱他們的子女出生家庭成分為紅五類。
作為家庭成分(政治身份之一)劃分的階級成分的特定指稱,帶有彼時鮮明的時代特點和複雜的、不易為後世所理解的感性意義。
最近一些年,特指中高級革命軍人、中高級革命幹部家庭出生的一類人。與之類似具有歷史背景的稱呼還有紅二代
詳述
文革初期“血統論”最為猖獗的時候,在正式檔案中有過不提“紅五類”的說法。
1966-7-2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改革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說:“對於工人、貧下中農、革命幹部、革命軍人、革命烈士子女以及其他勞動人民的子女,凡是合乎條件的,應該優先選拔升入高等學校。”
1967-2-19《中共中央關於中學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意見》中說:“紅衛兵應以勞動人民家庭(工、農、兵、革命幹部和其他勞動者)出身的革命學生為主體。”
“紅”指這五類家庭成員在現實社會的階級分層結構上,與執政黨、現政權(“紅色江山”)的性質是一致的,具有先天的政治正確性(“自來紅”),是其階級基礎、主體和依靠對象。因而在種種資源占有、利益分配(升學、招工、晉級調資、分房、醫療等社會流動的機遇和福利)上,他們享有優先權;在政治參與(參軍、提乾、參選人民代表、從政為官)、接班人的培養(入隊、入團、入黨、選拔各種積極分子和入選幹部後備隊名單)上,享有優先權(因為“根正苗紅”)。
紅五類子女比其他階級、階層出身的子女處於更優勝的社會主流地位,不但在正式的公眾生活中占據著核心位置,即使在非正式的人際交往裡,都擁有更多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