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三軍團

紅三軍團

紅三軍團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部隊之一。1930年6月於鄂東南中央蘇區大冶縣劉仁八地區由湘鄂贛之紅五軍、紅八軍等直屬部隊合編而成。軍團總指揮彭德懷,總政治委員滕代遠(後楊尚昆),參謀長鄧萍(後葉劍英),政治部主任袁國平。下轄第五軍,軍長彭德懷兼(後鄧萍兼),政治委員滕代遠兼(後張純清);第八軍,軍長李燦(何長工代),政治委員何長工(後鄧乾元)。全軍10000餘人。不久,湘鄂贛邊部分地方紅軍編成第十六軍(軍長鬍一鳴,後孔荷寵,政治委員李楚屏)也歸紅三軍團建制。

基本信息

編制情況

紅三軍團,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部隊之一。

1930年6月,根據中共中央軍委命令,紅五軍和紅八軍合編成紅三軍團,總指揮長彭德懷、總參謀長鄧萍、政治委員滕代遠(後楊尚昆代)、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全軍1萬餘人。下轄紅五軍:軍長鄧萍,政治委員張純清,政治主任吳概之;紅八軍,軍長何長工,政治委員鄧乾元。不久,紅十六軍也劃歸紅三軍團建制:軍長鬍一鳴、政治委員李楚屏。

紅三軍團組成後,根據李立三控制下的中共中央指示,開展了對長沙的攻擊,並於1930年7月27日一度攻占長沙。不久,由於遭到何鍵的反攻,紅三軍團被迫撤出長沙,受到嚴重損失。1930年8月23日,紅三軍團與紅一軍團在湖南瀏陽永和市會師,雙方自發合編為紅一方面軍。

1932年3月,根據中共中央要求,紅一方面軍撤銷,紅三軍團改轄紅五軍、紅七軍和紅十四軍,6月5日,紅十五軍回歸紅三軍團。1933年6月,中央紅軍進行整編,取消了軍一級的編制,紅三軍團下轄第四師、第五師、第六師。第四師:師長張錫龍(後洪超代)、政治委員彭雪楓(後黃克誠代);第五師師長尋淮洲(後李天佑代)、政治委員樂少華(後為陳阿金、鍾赤兵代);第六師:師長洪超(後彭雪楓代),政治委員陳阿金(後為江華、徐策代)、政治部主任歐陽欽。

1934年1月,中央軍委取消了紅一方面軍的編制,紅三軍團直屬中央指揮,10月10日,紅三軍團開始參加長征,此時各級主官為:軍團長彭德懷、政治委員楊尚昆、參謀長鄧萍、政治部主任羅榮桓,下轄三個師:第四師師長洪超(後彭雪楓、張宗遜代)、政治委員黃克誠;第五師師長李天佑、政治委員鍾赤兵;第六師師長曹里懷、政治委員徐策。

1935年遵義會議後,紅三軍團由於損失巨大,取消了師一級的編制,改組為4個團。7月21日,在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師後,紅三軍團番號取消,部隊歸紅一軍團指揮,編為紅一軍團第四師。

1937年,原紅三軍團主力改編為八路軍115師343旅686團,李天佑任團長,投入抗日戰爭戰場。

紅五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簡稱紅五軍,是中國工農紅軍紅三軍團主力部隊之一。

1928年7月22日,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於湖南平江率領國民革命軍獨立第五師第一團發動平江起義,將起義部隊自行編為紅五軍第十三師,軍長彭德懷、黨代表滕代遠、參謀長鄧萍,下轄第一團,團長雷振輝、黨代表李燦;第四團,團長陳鵬飛、黨代表黃公略;第七團,團長兼黨代表黃純一。全軍共2500餘人。

1928年8月至9月,紅五軍3個團改編為5個大隊,10月,紅五軍與平江、瀏陽一帶的地方武裝合編,下轄5個縱隊。11月,彭德懷、滕代遠率第四、五縱隊及軍部直屬部隊到井岡山與紅四軍會師,暫編為紅四軍第三十團,對外仍稱紅五軍。

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轉入江西、福建作戰,彭德懷、滕代遠率第三十團、第三十二團留守井岡山。3月,彭德懷一度率主力轉入贛南尋找紅四軍,不久返回井岡山,8月在湘鄂贛蘇區與黃公略率領的紅軍游擊隊合編,恢復紅五軍編制,軍長彭德懷、黨代表滕代遠、副軍長黃公略、參謀長鄧萍、政治部主任吳溉之。下轄第一縱隊,縱隊長李燦(後孔荷寵代);第二縱隊,縱隊長黃公略(兼任)、政治委員張啟龍;第三縱隊,縱隊長吳溉之(兼任)、政治委員於定一;第四縱隊,縱隊長郭炳生、政治委員張純清;第五縱隊,縱隊長李燦(後游雪程代)、政治委員何長工。1930年,紅五軍的四個縱隊改編為第一、三師。6月,以第五縱隊為基礎擴編為紅八軍,紅五軍和紅八軍合編為紅三軍團。

1933年6月,紅三軍團根據中共中央軍委命令進行整編,取消了軍一級編制,紅五軍番號隨之取消。

紅八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八軍,簡稱紅八軍,是中國工農紅軍紅三軍團主力部隊之一。

1930年6月,由李燦、何長工率領的紅五軍第五縱隊按照中共中央軍委指示,在湖北東南改編成紅八軍,並與紅五軍合編為紅三軍團。軍長何長工、政治委員鄧乾元、政治部主任柯慶施。下轄第一縱隊,司令員劉文琪、政治委員彭雪楓;第二縱隊,司令員程子華、政治委員郭一清;第三縱隊,司令員謝振亞、政治委員黃克誠。1933年6月,中央紅軍進行整編,取消軍一級編制,紅八軍番號取消。

在1930年6月的改編中,原贛北和鄂東的游擊隊改編為紅八軍第四和第五縱隊,四縱隊司令員陳奇,五縱隊司令員黃剛。1930年10月,四縱和五縱在湖北黃梅考田鎮改編為紅十五軍,軍長蔡申熙,軍政委陳奇,政治部主任周吉可;原四縱改編為第一團,團長查子清,團政委李奚石;原五縱改編為第三團,團長黃剛,團政委陳奇。1930年冬,紅十五軍脫離鄂東蘇區,轉移至鄂豫皖蘇區,部隊被分散隸屬於後來的紅四方面軍戰鬥序列的各部隊。

另外,在紅軍歷史上還有兩支部隊也採用過紅八軍番號。一是1932年春湘贛蘇區的紅軍獨立第一、三師合編而成的部隊,代理軍長李天柱、政治委員王震、參謀長李達。同年11月,軍部正式成立,軍長肖克、政治委員蔡會文、政治部主任王震。下轄第二十二師,師長譚家述、政治委員王震(兼任);第二十三師,師長楊茂、政治委員謝國俞;第二十四師,師長弋勇、政治委員胡楚父。全軍2200餘人。1933年7月,紅八軍改編為紅六軍團第十七師,師長肖克、政治委員蔡會文(後王震代)、政治部主任李朴、參謀長李達。二是1930年2月1日,俞作豫率國民政府廣西警備第五大隊在龍州起義,部隊也編為紅八軍,軍長俞作豫、參謀長宛旦平、政治部主任何世昌,下轄第一縱隊,縱隊長何家榮、政治委員潘裕明;第二縱隊,縱隊長俞作豫(兼任)、政治委員塗振農;第三縱隊,縱隊長黃飛虎,全軍共2000人。3月,鄧小平政治委員,不久,紅八軍因受李宗仁的進攻,基本復滅,全軍僅剩100餘人,後編入紅七軍。

紅十六軍

配圖配圖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六軍,簡稱紅十六軍,是中國工農紅軍紅三軍團主力部隊之一。

1930年7月,由湘鄂贛蘇區的紅軍和平江、修水、銅鼓等地的工農地方武裝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命令改編成紅十六軍,屬紅三軍團,軍長鬍一鳴、副軍長孔荷寵;政治委員李楚屏、於兆龍;參謀長陳連軍,政治部主任吳天驥。下轄第七師:師長高詠生,政治委員鄒之漠、李楚屏;第九師師長李玉根(一名喻庚),政治委員高詠生、李幼軍。

1933年6月,紅一方面軍進行整編,取消了軍一級編制,紅十六軍番號隨之取消,原部隊縮編為紅十六師:師長高詠生、政治委員溫錦惠,屬紅六軍團編制。

團部舊址

位於大冶市劉仁八鎮劉仁八村。1930年6月,紅五軍在劉仁八村召開軍委擴大會議,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將紅五軍第五縱隊擴建為紅八軍,同時宣布成立紅三軍團,下轄紅五軍、紅八軍,彭德懷任紅三軍團前委書記兼總指揮。軍團部設此。舊址一進三重兩層,占地面積928平方米檐硬山頂,磚木結構。

建軍紀念館

紅三軍團建軍紀念館 即紅三軍團革命舊址,位於湖北省大冶市區西南20公里劉仁八鎮中學內,亦稱“劉仁八會議舊址”,館名為原紅三軍團幹部、解放軍總後勤部政委王平上將所題書。舊址為階梯式一進三幢土木建築,占地7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每幢二層,幢與幢之間有白玉石天井、台階相連。內辟陳列室,陳列大批革命文物。

相關背景

1930年5月,彭德懷率紅五軍主力與紅五縱隊會師,6月初,彭德懷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將紅五縱隊擴建為紅八軍。之後,彭德懷主持在劉仁八村的三房垴召開紅五軍、紅八軍軍委擴大會議,即“劉仁八會議”。會上,按照中共中央決定,宣布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彭德懷為軍團總指揮兼前委書記。1930年8月23日,紅三軍團在湖南瀏陽永和市同朱德、毛澤東率領的紅一軍團會師,組建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

文物保護

紀念館紀念館

紅三軍團建軍紀念館,1993年經省政府批准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紅三軍團紅三軍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