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研究

紀錄片的分類 紀錄片的素材 紀錄片的美學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復旦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1月1日) 平裝: 469頁 正文語種: 漢語 開本: 16 ISBN: 9787309069822

商品描述

內容簡介

《紀錄片研究》是系統闡釋紀錄片理論的著作,論述了紀錄片為什麼會在20世紀30年代前後誕生,以及哪些電影大師對紀錄片的誕生和發展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分析了為什麼在50至60年代“直接電影”和“真實電影”這兩個紀錄片的主要流派會應運而生,它們所代表的又是哪兩種不同的美學觀念。對於紀錄片的分類、定義、敘事、構成等紀錄片理論中的難題,《紀錄片研究》亦能夠娓娓道來,提出自己的觀點,並從容予以論證;即便是有關“紀錄片真實性”這樣棘手的美學問題,《紀錄片研究》也能夠旁徵博引,從哲學、歷史學、社會學、文字學等不同的學科尋找理論和事實的支撐,從而提出令人信服的解釋。這是一本適合紀錄片研究者和對紀錄片理論感興趣者閱讀的書籍。

編輯推薦

《紀錄片研究》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聶欣如,男,1953年出生;曾在北京電影學院、華東師範大學、德國科隆媒介藝術學院等高校學習;曾擔任影視劇導演、編劇等工作;現任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關注國內外紀錄片研究的動向,並參與紀錄片的製作,1996年製作完成的紀錄片《紅衛兵之舞》入圍第20屆(德國)杜易斯堡國際電影節,並應邀在多個國際電影節上展映。1995年開始發表有關紀錄片的研究文章,迄今已發表有關紀錄片的論文、譯文20多篇。從2000年開始在大學開設有關紀錄片的課程以來,迄今已給本科生、碩士、博士研究生等不同層次的學生開設有關紀錄片的理論與實踐課程,並指導學生的紀錄片實踐。

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 紀錄片的起源
第一章 早期紀實電影
第一節 可疑的“紀實”
第二節 缺失的紀實觀念
第三節 虛構的真實
第二章 弗拉哈迪與紀錄片的雛形
第一節 獨特的審美、價值觀念
第二節 非虛構搬演
第三節 深入了解對象
第四節 強調畫面效果,而不是依靠蒙太奇
第五節 傳奇性的故事
第三章 維爾托夫與先鋒理論指導下的實驗電影
第一節 維爾托夫的生平和電影實踐
第二節 “電影眼睛”理論
第三節 “電影眼睛”產生的時代和意義
第四節 維爾托夫的影響
第四章 格里爾遜與紀錄片的誕生
第一節 “紀實”的美學
第二節 《漂網漁船》的紀實性及其接受
第三節 《漂網漁船》的藝術性
第四節 《漂網漁船》的傾向性
第五節 《漂網漁船》的實用主義
第五章 伊文思的道路
第一節 實用主義紀錄片
第二節 政治性實用主義紀錄片產生之背景
第三節 政治性實用主義紀錄片的影響
第二部分 紀錄片的主要流派
第六章 美國直接電影
第一節 直接電影代表作分析
第二節 直接電影的特點
第三節 直接電影產生的背景
第四節 直接電影的影響和意義
第七章 法國真實電影
第一節 真實電影代表作分析
第二節 真實電影的美學
第三節 真實電影產生的背景
第四節 真實電影的發展和影響
第三部分 紀錄片的分類和定義
第八章 紀實性紀錄片
第一節 結論性紀錄片
第二節 陳述性紀錄片
第九章 宣傳性紀錄片
第一節 宣傳性紀錄片
第二節 宣傳教育性紀錄片
第十章 娛樂性紀錄片
第一節 詩意性紀錄片
第二節 娛樂性紀錄片
第十一章 實用性紀錄片
第一節 實用政治紀錄片
第二節 認知性紀錄片
附錄試論邁克·摩爾紀錄片及其“遊戲”風格
第十二章 紀錄片的分類原則和定義區域
第一節 分類諸說
第二節 分類原則和紀錄片的定義
第三節 紀錄片的分類
第四節 共時性與歷時性的統一
附錄紀錄片與電視媒體
第十三章 紀錄片的定義和“非虛構”
第一節 哲學中的虛構與非虛構
第二節 歷史學中的虛構與非虛構
第三節 紀錄片與非虛構
第四部分 紀錄片的構成
第十四章 紀錄片的選題
第一節 主題先行和主題後行
第二節 獵奇和個性化
第三節 興趣所在和責任所在
第十五章 紀錄片的採訪
第一節 採訪的觀念
第二節 採訪者的準備
第三節 採訪者的技巧
第四節 採訪的形式
第十六章 紀錄片的拍攝
第一節 旁觀
第二節 在場
第三節 口述電影
第四節 搬演
第五節 藝術化
第十七章 紀錄片的敘事(一):素材
第一節 紀錄片的素材
第二節 素材關係
第三節 單純化素材紀錄片
第四節 美學討論
第十八章 紀錄片的敘事(二):語法和修辭
第一節 紀錄片的敘事方式
第二節 紀錄片語法概要
第三節 紀錄片修辭概要
第十九章 紀錄片的敘事(三):人稱和旁白
第一節 紀錄片的敘述主體
第二節 旁白
第五部分 紀錄片的美學
第二十章 紀錄片與真實
第一節 真實與真理
第二節 真理與真誠
第三節 真實與記錄
第四節 真實何在
第二十一章 紀錄片與製作者
第一節 知識和信念
第二節 欲望和信念
第三節 堅定的信念
第四節 不堅定的信念
第二十二章 紀錄片與對象
第一節 對象社會角色的轉換
第二節 對象的回憶
第三節 對象的內心世界
第二十三章 紀錄片與觀眾
第一節 紀錄片觀眾的基本心態
第二節 接受和拒絕
第三節 誘導的需求
第四節 契約關係
附錄(譯文)
紀錄電影理論:對於萌芽和問題的歷史回顧
直接電影和真實電影
訪理查德·利柯克
我的口述電影之路
引注書目

序言

2000年從國外回國在高校任教,便開始開設有關紀錄片的課程。時至今日,已經給本科、碩士、博士等不同水準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和要求講授了有關紀錄片的課程。這本書的內容大致上是這些課程的內容,同時也是個人對於紀錄片研究的一些心得。
一般來說,有關紀錄片的課程有兩種講法:一種是以學習技術為主,掌握機器的使用,拍攝的方法,也包括策劃、組織工作、資金募集等等,基本上是把紀錄片當成一個工程項目來剖析和實踐;還有一種便是以理論為主,講授紀錄片的歷史、流派、美學等等,把紀錄片當成文化現象來研究。這兩種方法的使用因為學校風格的不同和對象的不同有時會各有側重。而這本書所涉及的紀錄片主要是在文化和理論而非技術,這與我現在的工作環境是一個有著美麗校園和悠久文化傳統的學校有關,我的同事們大多受過良好的文科理論訓練,溫文爾雅,學理通達,因此會不自覺地要求自己向他們靠攏,儘量要求自己的授課有更多的知識含量,有更明晰的理論脈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