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資源約束理論

系統資源約束理論由中國地質大學資源產業經濟學博士,三峽大學經濟學學科帶頭人趙建華副教授首創。該理論認為:一切系統資源(包括傳統的經濟資源、非傳統資源)皆有現實或潛在的利用價值,系統產出要依賴系統資源支持,同時受其約束。不同的生產技術水平、資源利用程度、組織運行效率、學習知識能力等,對應不同產出量曲線。在系統資源約束條件下,(相對)獨立系統內經濟體的發展在可用資源限制下呈“邏輯蒂克曲線”型增長。

系統資源約束理論

全書名稱:《系統資源約束理論與實踐》(The Exploration and Demonstration of the System Resource Constraint Theory)
作者:趙建華·郭琦
出版社: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
首次出版:2007年10月

出版前言

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保持了29年的高增長,年平均GDP增長率達到9.67%。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3.3%左右的年均增長速度(馬凱,2007)。目前已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約束和市場約束問題、區域發展協調問題、效率與公平問題,中部地區快速發展及發展戰略選擇問題的理論探索與實證研究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及現實意義。
本書在綜述資源約束髮展傳統理論的基礎上,把傳統的資源約束擴展到以資源市場雙約束為主的系統資源約束,建立系統資源約束理論以研究經濟體在不同級別系統資源約束條件下的增長規律。該理論通過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的類比,考察經濟體發展的約束條件及其發展特徵,以及在約束條件下經濟體之間獨立、競爭、競合等各種博弈行為特徵,並以中部省份及其相關產(企)業所處的自然資源約束、市場資源約束為例進行分析,總結了該理論在實踐中運用的相關案例。研究成果對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如何發揮優勢參與國內國際競爭,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

《系統資源約束理論與實踐》內容摘要

第一部分

首先從中國近30年的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及其造成的區域發展差異出發,討論中國及其中部欠發達地區經濟進一步發展所面臨的環境資源問題,市場約束問題,系統總結了資源約束及市場約束的研究現狀、資源觀發展階段,提出研究並建立系統資源約束理論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把資源約束與市場約束結合起來集成分析經濟系統發展的系統資源約束特徵,是本文的主要理論創新。該論文選擇實證研究與規範研究統一,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統一,系統方法與類比方法統一,歷史與現實統一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重點討論食物資源對生態系統的約束作用,為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的類比打下基礎。地球生態系統建立在太陽能源的持續供給上。而太陽能資源是恆定的,生態系統固定太陽能資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地球自誕生以來,生物從無到有,由少到多。生態系統逐漸演化成複雜多極多層次生態系統。邏輯蒂克(Logistic)細菌實驗揭示培養基上的營養量制約細菌群落生長的規律。研究發現:達爾文進化論理論核心基本揭示了生物進化的規律,但《物種起源》中提出的“生物過度繁殖引起生物競爭”觀點值得商榷。“過度繁殖”的概念是直接從馬爾薩斯人口理論中借鑑而來(達爾文,1859)。通過研究哺乳動物的繁殖能力與環境資源的關係,我們得出繁殖力與食物量等環境因素相關。食物資源約束導致生態結構升級;而生態結構升級又導致生物總量進一步增長。生物系統演化的方向是:充分利用有限的太陽能資源支持起儘量龐大的生命系統。通過類比得出,經濟系統演化發展方向也是用有限的資源產出最大的社會福利。

第三部分

首先對經濟發展理論及資源約束理論進行綜述,為進一步論述系統資源約束理論打下基礎。資源約束理論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從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到“人定勝天”思想再到科學發展觀、從古希臘經濟成長思想到西方現代經濟成長理論研究表明,樂觀發展觀與悲觀發展觀多次反覆交替到最後達到可持續發展共識。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富國的進一步發展離不開欠發達國的資源與市場。窮國的經濟振興得益於富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人口資源問題導致悲觀的資源觀;科學技術革命及新資源的開發利用則促成樂觀的資源觀。進入新經濟時代,經濟成長並未擺脫“資源約束”,市場約束變成約束新經濟成長的主要因素。總之,資源觀在“約束”“非約束”兩類觀點間游移不定,相互交替。各種經濟成長學派的分析,為系統資源約束理論的研究理清了邏輯思路。

第四部分

主要論述系統資源約束理論。該理論認為:一切系統資源(包括傳統的經濟資源、非傳統資源)皆有現實或潛在的利用價值,系統產出要依賴系統資源支持。系統資源相互匹配,木桶理論中“短板資源”是稀缺的,而“長板資源”則是相對富餘的,“長板資源”遭受市場約束;科技進步將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改變資源利用組合,也可發現新資源及替代資源或資源新用途,因而改變系統中資源的配分及稀缺或富餘狀態;觀察資源組合相似的經濟系統,不同的生產技術水平、資源利用程度、組織運行效率、學習知識能力等,對應不同產出量曲線。系統產出的持續增長受自然資源(包括環境資源)約束。在系統資源約束條件下,(相對)獨立系統內經濟體的發展在可用資源限制下呈“邏輯蒂克曲線”型增長。開放型經濟系統中,經濟體呈現“邏輯蒂克曲線”及其不同變化組合形態。經濟體的發展在邏輯蒂克拐點之前因為規模經濟等而可能使邊際收益遞增,拐點之後,因為市場約束而使邊際收益遞減。作者經過數學推導證明馬爾薩斯指數增長模型及“零增長模型”是邏輯蒂克(Logistic)曲線的特殊形式。市場資源是分工基礎上市場主體擁有資源量並用以交換其他資源的能力與願望的表征。根據戈森定理,購買力與購買慾望有限,市場需求也是一種稀缺的資源。市場容量是經濟系統市場需求總量。市場容量與社會財富總量及與人口總量成正相關關係,與財富分配集中度成反相關關係,與專業化分工程度及生產效率正相關。作者的產出模型本質上是大衛•李嘉圖模型與馬爾薩斯模型的疊加:理論上講,我們承認資源約束的存在,同時我們認為資源約束是可以通過科技進步等實現突破。系統產出在科技進步推動下,不斷突破約束又遭遇更高層次的約束。作者使用約束坐標系統來表示系統資源約束狀態,並總結了九種典型的約束狀態。

第五部分介紹中部六省的基本情況

從系統資源約束理論的視角,分析中部地區在全國經濟系統發展中的作用、意義。系統資源約束理論揭示:經濟區域之間的財富集中度越高,全國的市場容量越小。具體說,在中國經濟發展從投資和出口拉動型向擴大內需型發展時,東部的高科技產品必須在改造中西部產業過程中找到市場,高檔產品要在國內消費層次結構升級中找到市場。改革開放近30年來,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在傾斜政策中先富裕起來,由於先發優勢,在全國市場逐漸擴大過程中占有大部分市場份兒,也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中部市場資源沒有相應提高,中部社會經濟發展能力指數呈“零增長”模型。中部優勢產業(如資源產業,資源深加工產業及綠色食品產業)能吸引東部資本(如溫州財團遊資),為東部產業提供低成本配套產品。在中部崛起的資源經濟基礎分析中,系統介紹了地理位置及交通條件、中部資源稟賦:礦產資源、農林資源、水資源及旅遊資源等。中國東中西東北四大經濟區域初現協同發展趨勢。中部崛起呼喚國家戰略及區域利益協調機制。最後,我們套用系統資源約束理論對中部資源經濟基礎及複雜經濟現象進行理論分析,得到很好的應證。

第六部分討論江西經濟發展戰略

江西作為中部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邊緣省份,其發展戰略研究有現實意義。作者以江西發展戰略進行實證研究。首先通過江西省質量競爭力現狀分析課題研究揭示:一是近年來江西省質量競爭力指數總體呈上升趨勢,但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江西省製造業質量競爭力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二是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地區質量競爭力較強。三是重工業質量競爭力明顯優於輕工業,且在行業分布上的非均衡性較為突出。四是與全國同行業相比,具有質量競爭力優勢的行業較少。五是六大支柱產業達到或接近全國同行業平均水平,但缺乏足夠的競爭力。論文分析了造成質量競爭力不強的原因。江西被東西南北幾大經濟區“瓜分”:九江被劃歸大武漢都市區;贛州等城市被大香港都市區覆蓋;鷹潭等被大上海都市區輻射,全國第六次鐵路大提速後,鷹潭融入了上海“六小時經濟圈”;萍鄉融入“長株潭”經濟圈。究其原因,我們認為省內城市不具有強競爭力,缺乏獨立的經濟成長極。我們認為,江西發展戰略應該分為兩步走,一是化整為零促進經濟板塊形成階段。二是自由競爭基礎上強化經濟中心階段。為突破江西發展面臨的系統資源約束,作者提出 “對接長珠閩,構建‘武長南’,融入全球化”的總體構想,具體思路為: 1、實施大企業集團戰略,發展規模經濟;2、實施大開放戰略,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3、實施創新工程,提升質量競爭力4、加速城市化,最佳化經濟布局;5、拓寬投融資渠道,支持全民創業;6、“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加大新農村建設。最後,作者對江銅集團的發展及其江銅與地方經濟互動發展進行實證研究,論證江西發展實施大企業集團戰略,發展規模經濟對突破系統資源約束,實現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第七部分,總結和展望

該論文在廣泛研究國內外學者的有關文獻,汲取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中國區域經濟成長的資源約束與市場約束問題進行認真的觀察、思考和研究,力求突出特點並有所創新。
註:本書所定義的拐點,與目前一些經濟學者的拐點概念有所區別:如梁亞莉研究員描述2004年湖北經濟由長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後出現拐點,進入了快速增長的軌道,這裡的拐點,相當於轉折點,雖然系統資源約束理論中也會有該情況存在,但是作者本人暫不作研究。

評價

對系統資源約束理論進行了富有意義的探索

在論述了市場資源的稀缺性特徵後,將傳統的資源約束觀點,結合市場約束進行集成分析,形成系統資源約束觀點。論文厘定了系統資源約束理論的基本概念,提出了系統資源約束(有限)的觀點,建立了系統資源約束理論的基本框架。

邏輯蒂克拐點經濟學分析

邏輯蒂克拐點的經濟學分析建立在嚴格數學推導之上,經過數學推導,證明了“邏輯蒂克模型”與“馬爾薩斯模型”和“零增長模型”有內在聯繫:即“馬爾薩斯模型”和“零增長模型”是“邏輯蒂克模型”的特殊形式,當系統資源約束趨向無窮時,拐點也趨向無窮,邏輯蒂克模型變為馬爾薩斯模型,當系統資源總量等於初始資源量時,邏輯蒂克模型變為零增長模型。該成果使邏輯蒂克模型在解釋經濟體複雜性特徵方面更有靈活性,有助於模擬現實經濟系統的發展特徵。

機會收益分析的方法

本論文對機會收益進行了嚴格定義,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套分析方法。機會收益是指經濟體實施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組織重構、產業政策調整、及追求卓越質量而可能獲得的收益。機會收益可以解釋科技創新及追求卓越質量的動力。成功的創新使經濟體拓展了市場空間或解決了資源約束,導致邏輯蒂克拐點上移,從而突破系統約束,引起系統的複雜變動。不成功的創新加大企業成本,降低企業競爭力。
以上三個創新點既相對獨立又具有緊密的邏輯關係,構成系統資源約束理論的三大基石。
“系統資源約束理論與實踐”為江西省十一五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成果。2008年3月28日,通過軟科學專家評審,結論是“國內領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