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的稀缺性

資源的稀缺性

定義資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對於人類無限的需求而言,人的需求具有無限增長和擴大的趨勢,為了滿足這種需求就需要更多的物品和勞務,從而需要更多的資源。而在一定時間與空間範圍內資源總是有限的,相對不足的資源與人類絕對增長的需求相比造成了資源的稀缺性。 資源是稀缺的。一方面,一定時期內物品本身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利用物品進行生產的技術條件是有限的,同時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物質生活資料的稀缺是由生產要素的稀缺所決定的。個人期望得到許多商品和追求許多目標。

定義

資源是稀缺的。一方面,一定時期內物品本身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利用物品進行生產的技術條件是有限的,同時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物質生活資料的稀缺是由生產要素的稀缺所決定的。個人期望得到許多商品和追求許多目標。

資源的稀缺性是經濟學第一原則,一切經濟學理論皆基於該原則,因為資源的稀缺性,所以人類的經濟及一切活動需要面臨選擇問題,經濟學理論則圍繞這一問題提出觀點和論證。

分類

資源的稀缺性可以進一步劃分為絕對稀缺和相對稀缺。絕對稀缺是指資源的總需求超過總供給,相對稀缺是指資源的總供給能夠滿足總需求,但分布不均衡會造成局部的稀缺,通常所說的稀缺性是相對稀缺。

常接觸的稀缺物品可劃分為兩類:一類是像空氣這樣可以隨意得到任意數量的物品,它們是不用付費的自由品;另一類是必須通過交易手段獲取的,稱為具有稀缺性的經濟物品,得到這些經濟物品總是要付出某種代價的。

正是由於稀缺性的存在,才決定了人們在使用經濟物品中不斷做出選擇,如決定利用有限的資源去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為誰生產以及在稀缺的消費品中如何進行取捨及如何用來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而且只有當物品稀缺時,才能被認為是社會財富的一部分。

原理

稀缺性的含義生產資源的相對有限性資源的稀缺性與經濟問題由於資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人們必須考慮如何使用有限的相對稀缺的生產資源來滿足無限多樣化的需要。這就是所謂的“經濟問題”。生產資源或生產要素主要包括的成分經濟社會中的生產資源也叫生產要素,主要包括:資本(其價格為利息)、土地(其價格為地租)、勞動(其價格為工資)。

西方經濟學認為,物品和資源的稀缺性及社會必須對其有效地加以利用,是經濟學的核心思想;正是由於存在著稀缺性和人們追求效率的願望,才使得經濟學成為一門重要的學科。在西方經濟學看來,相對於人的需求,人類可以使用的物品和資源,包括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人工製造的生產設備等,都是稀缺的,而人的欲望卻是無限的。稀缺資源不可能滿足人的無限欲望,因此,人類必須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將資源有效地運用於滿足人類最重要的目標上。如果所能夠滿足人類欲望的物品和勞務,其數量超過人們所需要的數量,就像陽光、空氣一樣容易獲得,那么人們就不必付出任何努力來獲得這些物質生存資料了。如果每個人都可以隨心所欲地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那么就沒有任何人會關心不同的人或不同的社會階層之間的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問題了,社會也就不需要制定相應的政策來協調和解決分配問題了。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人們不可能無代價地獲取滿足生存需要的物資資料,現有的物品和勞務只能滿足人們消費欲望的很小部分。由於人的欲望的無限性,對任何經濟活動而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資源。換句話說,人們要在資源稀缺的條件下對各種有待滿足的目標進行選擇,以便使稀缺資源得到有效率的使用。物品和資源的稀缺性與人類無限欲望的滿足之間存在著矛盾,如何有效率的使用社會資源以滿足人們的需要,就成為西方經濟學必須研究的課題。從這個意義上說,資源的稀缺性是西方經濟學研究的起點,探索和回答如何在稀缺條件下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就成為西方經濟學的根本任務。

西方經濟學研究的問題西方經濟學研究人與社會如何作出最終抉擇,在使用或者不使用貨幣的情況下來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產性資源,並把產品分配給社會的各個成員以供消費之用。它分析改進資源配置形式可能付出的代價和可能產生的收益。

原因

資源的稀缺性使得社會不得不作出選擇

機會成本的概念當具有多種用途的稀缺資源使經濟主體需要選擇時,選擇會帶來成本,選擇的成本我們稱為機會成本,當把一定資源用於生產某種產品時所放棄的另一各產品的數量就是機會成本,它是作出一次決策時所放棄的其他可供選擇的最好用途。

經濟問題的解決與機會成本的關係經濟問題的解決被歸結為如何使得選擇的機會成本達到最低。

生產可能性曲線的含義在既定的資源之下所能生產商品的最大產量的組合,就是生產可能性線生產可能性曲線與資源稀缺性之間的關係生產可能性曲線反映了資源稀缺性的特徵。

1、經濟學的定義

西方經濟學的定義西方經濟學研究人與社會如何使用稀缺的生產性資源,生產出有價值的商品,並把它們分配給社會的各個成員。

西方經濟學包含的最基本的思想資源是稀缺的社會必須以有效率的方式使用它

2、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問題

西方經濟學研究的三個基本問題生產什麼以及生產多少。生產電視還是生產電腦、生產大炮還是生產黃油(希特勒的選擇是:寧要大炮不要黃油);生產多少台電視機、多少台電腦,用多少資源生產大炮,用多少資源生產黃油。

怎樣生產,用什麼樣的方法來生產這么多的產量與勞務,與生產方式,技術水平直接有關。

為誰生產。生產出來的產量和勞務用什麼樣方式分配到社會的各個成員中,即怎樣分配。

3、資源的使用效率及其變動

西方經濟學除了上述的三個基本問題外,還研究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社會稀缺的資源是否得到充分使用。

社會資源總量的變動。

貨幣的穩定性。

案例

資源配置

1、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制度

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制度的含義自由放任是指完全沒有政府干預而由個人自主行動市場經濟是指資源配置由市場供求所決定的經濟。

這一制度的特徵首先,從決策結構上看,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制度是分散決策。其次,在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中,每個人或者經濟單位被賦予追逐個人利益的動機。再次,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中的信息是通過價格漲落而傳遞的。

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制度如何解決資源配置問題在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中,家庭或個人以自身的滿足為動機,以市場價格為信息,自主決定每種產品的購買量;生產者以利潤為動機,根據市場價格決定生產的方式以及購買投入的數量;家庭和生產者的相互作用決定商品的價格和生產數量。

2、中央集權的計畫經濟制度

中央集權的計畫經濟制度的含義是指中央當局或機構決定生產什麼的計畫,確定生產目標和生產方式,並指定分配規則。

特徵決策集中化集中決策建立在公共產權基礎上如何解決資源配置問題通過計畫調節,中央集權的計畫經濟決定了社會資源的配置。

3、混合經濟制度

混合經濟制度的含義是指政府和私人部門按照一定的原則制定決策的經濟制度。混合經濟的特徵分散決策和集中決策相結合決策單位的動力既可以是自身的經濟利益,也可以是社會目標信息傳遞既有價格自發的波動,又有計畫指令的反饋。

(四)混合經濟中的資源配置混合經濟制度如何解決資源配置問題在混合經濟中,通過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經濟社會解決生產什麼和生產多少、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基本問題,在市場機制出現錯誤時,則通過政府干預以促進資源使用的效率、增進社會平等和維持經濟穩定和增長。

混合經濟條件下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在既定經濟制度下,個人、廠商、政府和其它經濟組織如何作出選擇,以及這些選擇如何決定社會資源的利用。

經濟學

1、個體經濟學

個體經濟學個體經濟學

個體經濟學的含義個體經濟學通過對單個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的研究來說明現代經濟中市場機制的運行和作用以及改善這種運行途徑,其中心理論為“看不見的手”價格機制。

個體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第一層次,分析單個消費者如何作出最優的生產決策以取得最大效用,單個生產者如何以最優的經濟決策取得最大利潤。

第二層次,分析單個市場的價格和產量的決定,這是作為某一市場中消費者和生產者(需求和供給雙方)在追求自身的經濟利益的條件下,共同作用的結果。

第三層次,分析所有單個市場的價格和產量的決定,這又要取決於所有單個市場(如產品市場、勞動市場、資本市場)的共同作用。

2、總量經濟學

總量經濟學的含義總量經濟學以整個經濟的總體行為為研究對象,考察作為總體的市場表現,說明社會的資源總量是如何決定的。

總量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消費者和廠商如何選擇,以決定消費和投資數量,從而決定總需求。

消費者和廠商如何選擇供給、投入以決定整個經濟的總供給。

經濟中的總需求和總供給如何決定資源總量和價格總水平。

資源總量和價格總水平的長期變動趨勢。

3、個體經濟學與總量經濟學之間的聯繫

首先,個體經濟學和總量經濟學是互為補充的其次,個體經濟學是總量經濟學的基礎再次,總量經濟學並不是個體經濟學的簡單加總或重複最後,兩者共同構成了西方經濟學的整體。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