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義
真諦
zhēn dì
A白話解釋:
【真諦】
“諦”是真實不虛的意思。事相對於世俗來說,真實不虛,理性對於聖者來說,真實不虛,所以都稱為“諦”。
隋·智顗著《四教義》,其中引用《大智度論》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若不知二諦,則不知真佛法。”
二諦:一是俗諦,二是真諦。俗諦是俗事上的實義,真諦是真理上的實義。真、俗二諦廣泛涉及一切諸法,可用以說明事理深淺的不同涵義,因而諸佛皆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使之由淺入深,因事達理。如果不知二諦,就難以了解佛法所說的義門。
真諦亦可泛指佛法,如唐·元稹《大雲寺》詩:“真諦承知別,迷心尚有雲。” 後來真諦常見於一般言語中,表示真實的意義或道理。如說“得其真諦”,就表明對某一事物具備正確、深入的理解、認識。
如魯迅《華蓋集續編》小引說:“這裡面所講的仍然並沒有宇宙的奧義和人生的真諦。”(禹振聲)
經典古文解釋
1.【真諦】
(術語)二諦之一。真謂真實無妄。諦猶義也。 對俗諦言,如謂世間法為俗諦。出世間法為真諦是也。
2.【真諦】
二諦之一,又名勝義諦、第一義諦,即聖智所見的真實理性,亦即內證的離言法性。聖智所見的真實理性,離諸虛妄,故云真,其理永恆不變,故云諦。
3.真諦者,彰一性本實之理也。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是非雙泯,能所俱亡,指萬象為真如,會三乘歸實際也。(三乘者,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也。)
真諦(499~569)
Paramārtha
中國南朝僧人,四大譯經家之一。音譯波羅木陀,意譯親依。西印度優禪尼國人,少時博學。中大同元年(546)遇梁武帝使臣,從扶南(今高棉)來至南海(今廣州),後至建康(今南京),又遊歷今蘇、浙、贛、閩等地傳法譯經,最後又到南海,與弟子專事譯經,前後共譯經論紀傳64部278卷。主要有《十七地論》、《金光明經》、《無上依經》、《仁王般若經》、《廣義法門經》、《成唯識論》、《攝大乘論》、《俱舍論》、《佛性論》等。弟子有慧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