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網

精神分析網精神分析網
精神分析網是一個為廣大心理愛好者提供學習精神分析的心理網站。精神分析網以精神分析理論為基礎,以心理諮詢與治療為目的,致力於傳承和發展精神分析理論與實踐。

簡介

1900年,《釋夢》(《夢的解析》)的出版標誌著精神分析的誕生。一百一十年來,心理學的發展分崩離析,學派林立,除了精神分析,沒有任何一個學派的發展超過了五十年,精神分析以其篤定的臨床實踐和不斷加深細化的理論發展、在精神層面開展心理學研究的取向上鼎起了整個心理學的浩蕩百年。從弗洛伊德開始,精神分析誕生了弗洛伊德、榮格、阿德勒、蘭克、賴希、安娜·弗洛伊德、克萊茵、溫尼科特、拉康、霍妮、弗洛姆、德希達等一系列世界流芳的學者,其中弗洛伊德、榮格、拉康更是影響了整個人類文明傳統的大師。自精神分析誕生以來,整個人文學科的發展就再也不能繞開精神分析,精神分析作為人文科學的主體學科滲透到整個人文學科的各個角落。
精神分析首先是一種臨床實踐,也就是分析者躺在躺椅上(躺椅一般是可以自由活動角度的),腦子裡面冒出來什麼就說出來(自由聯想),分析家在他的斜後方,一般隔一張桌子,在適當的時刻給予干預。
精神分析是在針對神經症的臨床實踐上發展起來的一整套理論與技術,是對人的精神結構有史以來最為深邃和細緻的考察,拉康強調,精神分析就是對人的主體歷史的重構,精神分析的目的是達到“你即如此”的狂喜。也就是說,精神分析表面上能夠解決症狀,實質上是在分析中對人的整個精神歷史進行梳理,達到直面症狀、重構人格的自我更新。
精神分析是整個心理諮詢與治療的正式開端,而弗洛伊德則是如今心理諮詢師們的鼻祖。20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精神分析在心理服務界有著穩固的地位。日後,隨著行為主義,人本主義及認知心理學的發展,精神分析在心理諮詢中的地位開始受到動搖,但這並不意味著精神分析的沒落。由於每個流派都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因此如今的諮詢師們往往在吸取各種方法(精神分析仍然是一種重要的方法)優點的基礎上加以靈活運用,從而更好地為人類心靈服務。
定義概述
弗洛伊德的理論可分為兩個時期,早期理論一般指他在1920年以前的精神分析理論。主要包括:
①意識和無意識。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可分為3個部分: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意識指個人目前意識到的一切。前意識指雖非目前意識到的但可以通過回憶而變為意識內容的一切。無意識則指被壓抑而不能通過回憶再召喚到意識中的一切;這通常是不為社會規範所容的欲望。
②壓抑和抵抗。人的某些本能欲望常常是不被社會風俗、習慣、道德、法律等所容的。因此,欲望與規範就產生激烈的鬥爭,往往是欲望遷就規範受到壓抑。由於壓抑的無意識欲望不能闖進意識域裡來,患者難以聯想起自己的隱私這種現象,弗氏稱為抵抗或抗拒。
③泛性論。一個人從出生到衰老,一切行為動機,都有性的色彩,都受性本能衝動的支配。神經症的產生,就是由於性本能衝動受到壓抑而得不到滿足的結果。精神分析理論指出,在性的後面有一種潛力,這種潛力常驅使人去追求快感。這種潛力被叫做里比多,又稱性力。里比多的發展分為: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及生殖期等。
④快樂原則和現實原則。人的行為受本能的支配,但同時又要受現實的限制。因此,人的心理也就有兩種系統,每種系統各受特殊的原則支配。第一種系統受快樂原則的支配,形成於嬰兒期;第二種系統除受快樂原則支配以外,還受現實原則支配,形成於嬰兒期以後。
1920年以後,弗洛伊德對他的理論開始作了一些比較大的修正。形成了他的後期理論。主要包括:
①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弗洛伊德認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雖然各有不同的目的,但最後都是指向生命的生長和增進。因此,他把它們聯成一體,稱為生存本能。為了與生存本能形成兩極性,於是他又假設了一個死亡本能。死亡本能不是表現為一種求死的欲望,而是表現為一種自殺的欲望。當它向外表現時,它就成為破壞、征服的動力,表現為侵略的傾向。但當向外界的侵略受到挫折時,它往往退回到自我,成為一種自殺的傾向,這種傾向的活動範圍很廣泛,不限於殺人和自殺,還包括自我譴責、自我懲罰、敵手之間的嫉妒以及權威的反抗等。
②精神結構理論。在無意識概念的基礎上,他還提出了人的精神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組成的。最原始的本我是與生俱來的,是無意識的結構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組成,是同肉體聯繫著的。自我是意識的結構部分,它處在本我和外部之間,它與本我不同,是根據外部世界的需要來活動的,所謂超我,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就是通常所講的良心;另一方面就是自我理想。超我的主要職能在於指導自我去限制本我的衝動。在正常情況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處於一種相對平衡狀態中的。如果這種平衡關係遭到破壞,即會產生精神病。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是在1900年以後成熟起來的。他從各地吸收了一批信徒,其中最被器重的是奧地利的A.阿德勒和瑞士的C.C.榮格,從而構成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
而在2010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心靈防毒2.0——弗洛伊德的拼圖》,第一次將精神分析與神經生理解剖學相結合,指出神經症是心靈呼吸的哮喘症,而精神分析自由聯想法的作用,不斷幫助患者宣洩內心的不安,從而為因神經症窒息的心靈做人工呼吸,減輕壓力緩解焦慮,解除心靈的哮喘,並發明輔助心理醫療的自助方法,為精神分析的現代科學研究提供了新的參考。

主要理論

無意識
精神結構(自我、本我、超我)
俄狄浦斯情結
創傷理論
心理發展階段(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生殖期)
防禦機制
轉移
三界:想像、符號、實在(拉康理論)
聖狀(拉康理論)
客體小a(拉康理論)
享樂、欲望(拉康理論)
小彼者、大彼者(拉康理論)
鏡子階段(拉康理論)

相關報導

心理導讀:精神分析的那些術語,從來就不是文字或者智力遊戲,也不是虛無縹緲的對人性的假設,而是活生生的事實,是對人類每一個個體的恥辱和榮譽、苦難和幸福、枯萎和生長、死亡和生存的切實觀察和感受。——精神分析網
曾奇峰也許是唯一被整理了很多語錄的中國心理學家。讓我們先賞析幾則——
1、健康家庭應該具有的最基本特徵是:好玩。
2、性的需要是追求快樂和繁殖,攻擊的需要是證明比別人優秀,這是內驅力理論的兩個基本點。
3、欲望得不到宣洩叫憋著,應該有的欲望而沒有叫壓抑。
4、男人的成就是男人性功能的延長。
5、在沒有確定疾病的前提下,沒做什麼事情,或者只是做了很少的事情,就有精神上和身體上的巨大疲乏感,那就是問題了。這個問題後面,隱藏著當事人自己都不知道的一個“陰謀”:勾引他人的照顧。
被傳播的曾奇峰金句數不勝數。這位心理動力學取向的心理治療師,把深奧的精神分析講得誰都能明白,而且可能是全中國講得最好的,也因此獲得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外號“中國精神分析播種機”。
直到今天,還會有人記得曾奇峰如何生動淺顯地講人的心理防禦機制,比如“否認”,他會這樣講:“我兩歲的小女兒,打碎了一個紫砂壺,我聽到聲音出去看,我的女兒捧著拼湊起來的紫砂壺的碎片,對我說:‘爸爸,這個紫砂壺為什麼沒有破?’”一個懂得精神分析的父親,就會立即意識到小女兒在套用原始的“否認”的心理防禦機制來保護自己,而不是要撒謊。
曾奇峰與精神分析相遇時十六七歲,電光火石的,從此獻身於精神分析。曾奇峰自己描述:“精神分析的那些術語,從來就不是文字或者智力遊戲,也不是虛無縹緲的對人性的假設,而是活生生的事實,是對人類每一個個體的恥辱和榮譽、苦難和幸福、枯萎和生長、死亡和生存的切實觀察和感受。”
《心理》:您是非常優秀的心理治療師,為何把重心轉移到傳播精神分析呢?
曾奇峰:我經常跟學生們說,我是把他們拉下水的人,我把他們拉到精神分析這個池子裡,因為精神分析很好玩。我統計了一下,某一年,我在中國講精神分析,整整138天!
如果你要從事心理治療師這個職業,精神分析這個底子肯定是要有的。在中國做精神分析教學的有20個人左右,他們可能自由度不如我,講課數量不太多。我能夠自由決定自己的時間,我的時間就自動調到這上面去了。現在我一年之中,不會做一對一的個別治療,但我做小組,我跟十幾個人在一起,做心理動力學的團體治療。
差異應該是讓人更和諧
在中國文化語境下,講精神分析有很多困難吧?比如您如何講性驅力?
我一直是避免把精神分析講得太跟“性”有關係,我會把“性”處理一下,實際上精神分析講的“性”,是一切跟愉快、美好、親密、活力還有創造力有關的東西,這樣講就沒有問題了。
存在精神分析的本土化這回事嗎?
如果說有本土化這么一回事的話,也需要有所謂的武漢化和廣州化,這顯然是荒唐的。我們只要考慮一個因素就把所有的東西都考慮進去了,就是這個人的個人特點。如果說一定有個什麼“化”的話,就是個體化。精神分析不是關於德國人的學問,當然更不只是關於奧地利人的學問,它是關於整個人類的。過度強調差異,我覺得有點居心叵測,我們相同的地方遠大於我們不同的地方。
您說居心叵測是什麼意思?
比如,想製造文化隔離,製造衝突,維護某些人文化層面的既得利益。像鐵路剛剛在中國修的時候,好多人說鐵路不適合中國的國情,原因之一就是它要軋過很多很多人的祖墳——在中國軋過別人的祖墳意味著什麼大家都知道。但是現在,我們國家成了世界上鐵路最多的國家。我要再強調一下,過分強調差異就是製造衝突,製造文化壁壘。
有一次,有一個女學員說,我跟我老公有太大的差異了,價值觀、文化、習慣、家庭背景等等,都非常不一樣。我問她:你猜猜你跟你老公最大的差異是什麼?現在,我請你猜——
……這個,猜不出來啊……
就是一“公”一“母”。
啊?!這是她自己說的嗎?
不,她想了一個晚上沒有想出來,第二天我告訴她的。差異應該是讓兩個人更好更和諧的,但是如果你的人格本身有製造衝突的特質,你就可以利用差異讓兩個人離得更遠,關鍵是看你怎么用。
您說過,精神分析視野下的人類精神世界和常識生活下的人類精神世界,完全是兩個景象。您可以解釋一下嗎?
最常見的例子是這樣的,我們的常識告訴我們:別人都可能害你,但是你的爸爸媽媽不會害你。在精神分析視野裡面,就可能會這樣說:你爸爸媽媽絕對不會有意害你,但是他們會無意害你。比如說因為對你過度嚴格地要求,而讓你的人格變得扭曲了,這樣的事情很多吧?精神分析會認為,他們只不過是把害孩子的潛意識願望變成了貌似家教很嚴這種說得過去的狀況。
精神分析仍然是關於人類心智的最好模型
也許有人馬上要問:父母為什麼要害孩子呢,這對他們沒有好處啊。回答是:因為人格發育不太好的父母,在潛意識層面會擔心孩子成長太好就會“遠走高飛”,自己就有被拋棄的感覺,所以他們會“不自覺”地阻止孩子成長得太好。這就是不同視野下的人的內心世界。
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說,今天的母親和兒童特別受惠於精神分析?
當然。我講課印象最深的,就是很多父母在學了精神分析之後,跟我們分享他們跟孩子打交道時的自我反省和覺察。
精神分析一直受到各種各樣的攻擊,《精神分析批判》那本書……
這本書說的很多東西是有道理的,精神分析在早期時,很多是拍腦袋出來的東西,現在精神分析已經有一些實證研究。2000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坎德爾就是對精神分析痴迷的人,他大概兩三年以前辦了一本雜誌,叫《神經精神分析》,圍繞他身邊的都是頂級的腦科學家,他們在結構和化學等層面對精神進行研究。他對精神分析有一個評論:“到目前為止,精神分析仍然是關於人類心智的最好模型”。我們的心智需要一個模型,沒有一個模型,我們就沒有辦法理解它。我估計很多很多人相信精神分析是最好的模型。
我也相信。
我不知道以後會不會搞出更好的。
精神分析的解釋,好像讓你生命中的碎片有了邏輯感,也讓你有了存在感。
我常說,我講的這些東西,如果僅僅從推理層面來了解的話,你就沒有理解精神分析的精髓。你要怎么樣理解呢?就是把我講的記下來,也許有一天你早上刷牙,突然想到我的解釋,你不自覺地用力過猛,折斷了牙刷,扔掉斷牙刷後你一拍大腿說,這個解釋太妙了。這就是一種滲入到肌膚和骨子裡去的領悟。
我有一天看到一個新聞,說一個戴著花圍巾的男人去網咖裡面,另外一個男的,看到這個戴著花圍巾的男的,覺得他很怪異,就把他痛打一頓,後來導致群毆,還有一個人被一刀捅死了。
精神分析對這個事情的解釋是什麼樣的呢?
你是一個男的,我也是一個男的,你戴花圍巾的狀態,動搖了我自己的性別認同的確定性,激活了我對自己的潛在的同性戀傾向的恐懼,所以我要通過攻擊你這樣做,來向自己確保:我肯定是個男人,以及我沒有同性戀傾向——但這個東西給公眾講,還真是太難了。
回到過去,是為了更好地幫助理解現在
說到這裡,我覺得今天人們表現出來的直接的攻擊性越來越多,是我們的攻擊性沒有升華的方式嗎?
是啊是啊,就是象徵化不夠。我更願意用“象徵化”這個詞,更中性一些。
您能具體解釋一下什麼是象徵化嗎?
比如說打仗吧,低級的士兵在前線衝鋒陷陣,師長在前線拚命的機會就比較少了,他多半是用嘴巴指揮別人打仗,到了元帥這個級別,就基本上只用腦子打仗了。這就是攻擊行為越來越象徵化的過程,就像賺錢一樣的,有的人靠體力賺錢,有的人說說話就可以賺錢,有的人泡澡的時候也可以賺錢。總的來說,攻擊行為象徵化就是朝更加文明的方面發展。比如說中美之間有競爭,最低級別就是直接打仗,更高級別就是培養更多高科技人才。
電子產品也是吧?
是呀,好多遊戲都是打打殺殺,小孩在網路裡面或者是螢光屏裡面打打殺殺沒有什麼問題,而且越是在生活中間攻擊行為被壓抑太多的話,他們可以放縱一下,為什麼不可以呀?可以減少他們在生活當中真正的動刀動槍。看到過一些非洲戰亂過國家的孩子手拿槍械手雷的照片嗎?我們的孩子拿的是滑鼠和遊戲操縱桿,要象徵化多了。
人們覺得精神分析談什麼都是回到童年……
這是一個誤解,精神分析跟其他的心理治療是一樣的,都強調此時此地。
可是很多流派都在劃清界線,以示自己跟精神分析的區別就是不回到過去?
精神分析回到過去,是為了更好地幫助理解現在。實際上,你跟一個人做精神分析治療,你可以完全不管他的童年是怎么樣,你通過現在跟他打交道,就可以知道他童年是怎么回事。因為精神分析所說的移情,就是過去在現在的呈現,這才是精神分析。精神分析不是所有的時間都在談童年。認為精神分析總是糾纏過去,這真的是一個誤解。
那這個誤解很普遍啊!
對,很普遍。其實精神分析整體感比較強一點,提供生命的一個完整線索,就是現在這些東西是怎么來的,這能夠滿足有些人的“考古癖”。
我總是聽到“我們繞開過去”這句話,這樣的處理或治療,能夠長久嗎?
也可以,我相信效果不會比精神分析差,有些效果可能更好,因為他把焦點集中在此時此地這個人上面,但是從精神分析來說,過去從來都在這個地方——你現在做的事情,你的手上,黏滿了過去的信息,而且過去是這個人整體的一部分,怎么繞得開?過去在我們身上留下的影響永遠不會消除,特彆強調繞開過去,是用另外一種方式強調過去的重要。
我們不要某些東西的時候,是在用另外的方式擁有它。我現在說一句話,是用否定式,比如說,我現在讓你不要想神農架的野人。
我一定要想!還有為什麼不讓我想?
可能你從沒想到過野人,但是我現在告訴你“你不要想”的時候,你的腦子裡面馬上有一個野人了!
精神分析跟這個社會合拍嗎?
我上次編輯了一篇稿子《我們採訪了弗洛伊德》,5位法國精神分析師扮演弗洛伊德回答問題,在中國我邀請了您。那篇文章的第一個問題即“精神分析跟這個社會合拍嗎”,今天我再拿這個問題採訪您一次,您會如何回答?
可以說不合拍——在中國,由於社會運作和社會控制(包括家庭內部的運作和控制)的需要,我們不會允許太多的人看到更多的東西,如果大家都可以看到我們內心裏面本來被文化規則壓制的東西,就會導致控制的失敗。就是這個社會都是你我這樣的人組成的,你我都是因為這個社會教育文化的需要,把很多東西壓到很多不知道的地方去了,如果讓它們出來的話,這些被壓抑的東西跟社會規則衝突,只是一小部分出來影響不會很大,但是大部分這種東西出來的話,就會影響社會控制。
影響維穩是嗎?
我不是從社會政治的角度來說,是從社會管理的角度來說的,就像一個人你突然把他潛意識的東西拿出來,他可能處於一個情緒不穩定的狀態,而這個狀態可能是危險的。比如說我們剛才說的父母親對孩子的無意當中的傷害,大多數父母都不會承認這一點,孩子也不會說這一點,整個社會會不斷地說父母對你有多么多么好,你要知道感恩。
社會的道德秩序也要求我們這樣啊!
精神分析師說的是反的東西,他是把不允許表達的這部分說出來了,有時候讓我們知道很多事實——我不確定,精神分析在比較短的時間裡面讓一個人知道太多的“不知道的自己”的話,到底是好還是壞?我傾向於是壞的,但是慢慢知道的話,我覺得是好的。
中國人最難接受俄底浦斯情結嗎?
俄底浦斯情結是孩子脫離父母成長的一個過程。如果父母親虐待孩子、教養方式不對,孩子就會試圖跟父母親糾纏在一起,就不能成長,或者是戀父或者是戀母。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長大之後,跟父母親關係很好,沒有仇恨、沒有衝突的話,這就不是俄底浦斯,但是成年之後跟父母親還有衝突的話,這個就是俄底浦斯。這跟我們平常的理解是反的。有人說,所有的愛是為了在一起的,比如說男女之間的愛,就是為了天長地久地廝守,但是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就是父母之愛——父母親對孩子的愛品質越高,孩子越能夠離開父母遠走高飛——這個分離不僅僅是空間上的,也是心理上的,孩子敢於獨立地成為自己,在象徵意義上,孩子健康地“拋棄”了父母,而健康的父母,能夠接受這樣的“被拋棄”。
只有有自由的人,才會有責任感
但精神分析師科胡特說,俄底浦斯不是人類共同的命運,只有在父母親對孩子不好的時候,才會有俄底浦斯情結。
如果人人都懂精神分析,世界會怎樣?
我先說說精神分析不是什麼吧:它不是宗教,不是哲學,不是世界觀。它是一門關於人格如何形成的學問,一種心理科學理論,一個探索人類內心世界的工具。用我自己的話說,它是育兒學,也是人格鑑賞學。一個人懂點精神分析,可以使他更加了解自己和他人,更加明白地活著;精神分析還可以或多或少地解除一個人的自我限定,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精神分析意味著對自己的解放。如果這個世界是由這樣的人組成的,很多的醜惡和罪行都會減少甚至消失。我確定那是一個更人性更幸福的世界。
曾奇峰的呼籲:救救孩子!
在中國第二屆精神分析大會上,曾奇峰將圍繞著所謂“網路成癮”的診斷和處理,定性為“大規模文化迫害事件”。他同時認為,直到今天,這種迫害仍然沒有停止,“粗暴的形式可能被糾正了,但是以另外的方式出現!”
作為關係問題的“網癮”
個人的問題,是在親密關係中間造成的。一切心理疾病,都可以被視為關係的疾病。對“網癮”的診斷和治療,是文化中的控制因素的具體表現形式。“專家們作出‘網路成癮綜合徵’的診斷本身,就是要把成千上萬的孩子置於‘被治療’的狀態,這是典型的控制,同時也是迫害。”
自由與責任的關係
只有有自由的人,才會有責任感。奴隸不必負責任,因為他沒有自由。“網癮”的孩子,處在不對自己和社會負責任的狀態,原因很簡單:在此之前,由於外界的過度控制,使他們喪失了自由。
對“網癮”的處理建議
曾奇峰提出了“取消‘網路成癮綜合徵’或者‘網癮’這一診斷,改稱青少年上網相關問題”及“除非合併明確的心理疾病,反對使用非談話治療手段,如藥物、電休克、手術等”等8條建議。
曾奇峰,1986年畢業於同濟醫科大學醫療系,精神科醫師。首期中德高級心理治療師連續培訓項目學員。武漢中德心理醫院創始人、首任院長(1988年)。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精神分析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德中心理治療院中方委員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