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於繼承是詩詞新調發展的前提

《精於繼承是詩詞新調發展的前提》是詩詞新調創始人李磊先生撰寫的關於詩詞新調的理論文章,創作於2016年1月8日。文章闡述了詩詞新調創作創新與繼承傳統詩詞之間的關係,探析了精於繼承的真意,揭示了精於繼承是詩詞新調發展的前提。

作品原文

精於繼承是詩詞新調發展的前提

(2016年1月8日)

作者:李磊

詩詞新調甫一首倡,就得到詩壇眾多有識之士的支持和提攜,也引來了頗多爭議。在這些不同的聲音里,有質疑的聲音,有觀望的聲音,也有反對的聲音。允許和傾聽不同的聲音,能促使我們深入思考,不斷精進。管理學上有一種說法是:培養唱反調的人。這會讓決策者和實施者清醒,不至於得意而忘形。在認識事物方面,同與不同,除了理念與價值觀的區別以外,均是有心之舉,皆為豐盛之象,要採取寬容和尊重的態度,不設定人為的門檻,不堵塞各方的言路,所謂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對此,我深為理解和贊成。

現在的態勢是,主張改革的人越來越多,公開說不要改革的人已經很少,大家都覺得創新的精神可貴,但實踐改革的人卻不多。甚至,堅持改革和創新的人,還會遭遇冷嘲熱諷,被斥之為知識水平不高、功力不紮實、資格不夠等等,一時間成為詩壇的一個話題。其實,這早在我們的預料之中。一個新的改革主張和有所創新的作品,在學術和創作的共同體裡,如果沒有人贊成,沒有人反對,沒有人議論,沒有人徵引,那就等於沒有提出改革或者根本沒有創新。有爭論是好事,它說明這個改革的主張和創新的作品確有新意,並已引起人們的關注。但問題是,出現了這樣一個怪現象:在輿論上,改革占優勢;在詩詞創作陣地上,保守占優勢。

質疑者和反對者認為,創新之前先做繼承,先把傳統詩詞曲賦十八般武器精通之後再做創新,或者乾脆從寫民歌這條路走下去。這個基本思路其實是行不通的。對於當代年輕人來說,傳統規則很難學,也沒有多少條件去學。懂得傳統格律的往往是那些老年人和少數中年人,能寫出合乎格律詩詞的大多是他們。隨著時代的進步,能寫近體詩的人越來越少,寫出近體詩合乎格律的更是稀少,近體詩作者隊伍逐漸萎縮是不爭的事實。再說,詩詞中的某些字,用國語讀,就是平聲押韻,而用平水韻讀,則是仄聲不押韻,或反之。今天的中國人說的是法定國語,要說國語的人按照古音方言去作詩賦詞,等於要學另一種語言,這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很不現實,也很不合理。而且詩詞新調並非否定格律詩詞,並非否定原來的舊體詩詞曲聯,而是主張自由與嚴謹兼容,超脫平仄與遵守平仄並行,主張“求變容正”,主張文體大自由、意境大自在、思想大境界,以利詩壇百花齊放。批評者首先要弄清楚改革創新者的觀點,不可以用自己想像的觀點強加於別人。對待新的事物,不論哪種主張,都應允許提出,允許說明,允許存在,至於誰對誰錯、誰好誰壞,要由詩人自己去辨別,還要看它在實踐中的表現,看它受不受民眾的歡迎,能否經得起時間的檢驗,而後再予以判斷。不要看到它不合傳統就反對一通,甚至上綱上線予以韃伐,意欲徹底清除為快。其實,對“詩”也應作廣義的理解,古體詩是詩,近體詩是詩,白話詩是詩,新調也是詩,它們的出現,都有其新穎之處,都有其道理,都有其之美。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詩無定法”,詩壇呈現百花齊放之勢,不正是一派大好的局面嗎?

但繼承傳統,我們的思想也要與時俱進,使之合乎時宜,合乎民心,合乎法律,合乎詩詞作者表情達意的需要,要分辨出傳統詩詞里,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也要看哪些是可以去繼承的,哪些是可以摒棄的。可以說,精於繼承才是詩詞新調發展的前提。

詩的本質特徵是通過藝術化的語言符號,創造意向與意境抒情言志、審美寓教,謳歌真善美,鞭韃假醜惡。二千多年前,儒家先賢孔子從理論上第一個明確了詩的社會服務功能,提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的觀點。也就是說,詩歌有抒發情志、審美教育的功能;有觀民風、察民意的認知功能;有在精神上凝聚民族和人民的力量、團結與共的功能;有反映不良政治環境與社會現象,表達人民的不滿和怨氣,以匡其正的功能。時至今日,我們寫詩、吟詩,傳承詩詞精髓、弘揚詩詞文化,其功能也大致如此。

詩的本質特徵既如此,那么就決定了平仄聲律與音韻只是詩的形式而已,內容才是詩的靈魂。很多詩詞作者將近體詩的平仄聲律,當作鐵定的規律,認為這是學習傳統詩詞需要繼承的精粹,其實大錯特錯。平仄聲律恰恰是傳統詩詞的糟粕,恰恰是需要去摒棄的東西。其實“律”在這裡指人為的規則,是古代官方制定的聲律、韻律。它是封建統治者在科舉考試中約束考生的“遊戲規則”,考生只能在規定的定字定句內,按照平仄聲調和古代朝廷頒行的“欽定韻書”及相關規則去寫詩賦詞。歷史早已證明它是一副很沉重的鐐銬,沒有幾個人能翩翩起舞。於是詩人們就開始砸破枷鎖,主張平仄可以“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主張使用“拗救”的方法保留不可改動的不合平仄的字,這個潛規則一直沿用至今,但這依然是枷鎖!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提倡個性解放,推廣使用國語,吟詩賦詞已成為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怡情怡性、抒懷言志的一個樂趣。如果還按照唐律宋韻來寫格律詩詞,並把平仄聲律、古代官韻的標準拿來衡量一首詩詞是否合格,抱殘守缺,頂禮膜拜,以訛傳訛,實在是一種糊塗的認識和文化的倒退。

我們進行詩詞新調的創作創新,就是要學習傳統詩詞,在繼承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在古人、前人的基礎上改革、開拓、創新、創造,發展中華民族的詩詞傳統,營造新時代的精神家園和文化樂土,培育深厚的文學素養,做好深厚的生活積累,進行大膽的創新實踐。我們的詩詞新調,就是要繼承傳統詩詞的神韻和美感,繼承傳統詩詞在創造意象和意境方面的修辭手法和語言藝術,繼承傳統詩詞以符合感情律動的節奏和韻腳來創造的音樂性、層次性和靈活性,繼承傳統詩詞短小精煉、適於記憶和誦讀,虛實結合、形神兼備,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的創作藝術。同時,我們也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勇於創新,賦予傳統詩詞新思維、新理念、新的時代感和新的生命力,體現出自由、開放、與時俱進、道法自然的詩詞新境界,做到既繼承傳統,又創新發展,實現新韻新調、繼往開來。這才是精於繼承的真意。

時代在發展,思想在進步。詩詞新調作為中華詩林里的一棵新苗,也必然要以新的精神面貌,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我們將在繼承傳統詩詞文化的基礎上,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用好、用活珍貴而豐厚的詩詞文化資源,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做到繼承與開拓並舉、創新與發展同步,保持詩詞的民族性,體現詩詞的時代性,啟迪智慧、提升境界,記錄時代、傳承文明,激揚精神、造福大眾!

行文至此,謹以此前賦得的一首詩詞新調《習馬會》作結,以歌心曲,以抒胸懷,並與大家共勉:

大樹生參天,同根發雙枝。願作丹心譜,雲雨共四時。百鳥鳴鳳巢,碧葉映赤日。扶搖九萬里,重重出龍池。

作者簡介

詩詞新調創始人李磊先生 詩詞新調創始人李磊先生

李磊,生於1979年7月28日,工商管理碩士,企業CEO,詩詞新調創始人,中華詩詞新調學會會長。首倡在傳統詩詞基礎上進行改革創新,超脫既定格律對平仄韻的要求和限制,既保留舊律詩詞牌的結構和風格,又發揚傳統詩詞的神韻和美感,賦予傳統詩詞新思維、新理念、新的時代感和新的生命力,體現出自由、開放、與時俱進、道法自然的詩詞新境界,做到既繼承傳統、又創新發展,實現新韻新調,繼往開來。詩詞新調提倡心隨意走、自在為天的創作真意,追求詩詞創作中自然而然、怡然自得的樂趣和噴薄而出的靈感,求逍遙心、得大自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