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狀
這是不正確的。正確的說法,是到了清朝,潮州九縣,城隍(廟)的數量可能達到縣城數量的10倍,近百座。以揭陽範圍而言,明、清屬於縣城的,只有榕城舊城、普寧洪陽鎮和惠來縣惠城鎮,但是清代中期以後,除了這3個地方有城隍廟之外,棉湖、炮台、靖海、神泉、河婆、青嶼,甚至喬林、古溪、車田等村寨,也都建有城隍廟。而這些城隍廟時至今日都還存在。
特色
作為中國民間的都市守護神,城隍神信仰的歷史性變革發生在明初。也就是洪武初年起,城隍在歷史上第一次被納入國家祭祀體系,並形成天下通制。明末清初以後,本來只有縣以上才有城隍廟,也出現變化,即較為下層的聚落中也出現了城隍廟,被稱為“鎮城隍”,這跟區域商業化和都市化有關。日本學者濱島敦俊在其關於城隍研究的著述中提出這一觀點,像棉湖這樣以商業活躍為特色的圩鎮出現城隍廟,屬於這一類型的情況。至於為什麼一些鄉村也有城隍廟,以江浙一帶的情況,是因當時普遍存在一種“解錢糧”的宗教習慣,即由各土地廟把從村里各家徵收上來的錢糧納至鎮城隍廟中,是社會經濟發生變化在宗教上的反映。潮汕是不是如此,還須探討,但我認為,潮汕縣以下聚落城隍廟的建設,雖然不一定與經濟掛鈎,但絕對與軍營的建設有關,作為城、寨的保護神。因為現今依然有著城隍廟的鄉村或城鎮,歷史上都有駐軍,都有城、寨的設施建設。
在江南地區,儘管城隍是國家典制規定的郡邑城池的保護神,非鄉村所宜祀,但這個地區許多鄉村照祀不誤。其數量甚至遠遠多於府、縣城市。如根據光緒版《黎里續志。祠廟》所載,吳江縣的黎里鎮,在其轄內的城隍廟竟有11所之多。江南地區鄉村奉祀城隍廟,情形是否與粵東相同?必須開展比較研究,才能取得結論。
從揭陽的情況來看,只要有城、有寨,即可能就有城隍廟的存在。這說明當時的人們主要看重城隍的保護功能,有一道城牆、寨牆的聚落,不管是軍是民,人們就想藉助這位保護神的庇佑。當時人們對於安全,普遍存在缺乏自信的情況。
九縣百城隍而不是十城隍。現今“回顧”起來,不是自豪之感油然而生,而是為先人的生存狀態、安全狀態“擔憂”。如果以為多了一些城隍廟那是地方的一種歷史光榮,應是表錯了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