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名稱 : 粟
中文病名 : 粟粒黑穗病

英文病名 : Foxtail millet kernel smut
病原類別 : 真菌
病原,拉丁文名稱及分類地位 : 病原菌Ustilago crameri Korn,粟黑粉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
形態特徵 : 厚垣孢子淡黃褐色或橄欖褐色,卵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膜光滑。
生理生化特徵 : 冬孢子萌發溫度範圍20-25℃。
危害對象 : 粟。
分布 : 我國各粟產地。
侵染循環 : 該病屬芽期侵染的系統性病害,冬孢子附著在種子表面越冬,成為翌年初次侵染源,種子萌發時,病菌的雙菌核絲主要從幼苗的胚芽鞘侵入,擴展到生長點,隨寄主發育不斷擴展,最後侵入穗部,破壞子房,致病穗上籽粒變成黑粉。
發病條件 : 附著在種子表面的冬孢子數量多導致發病嚴重。
危害部位 :谷籽。
危害症狀 : 被害籽粒稍大,卵形,包以灰膜,膜較堅實不易破裂,內含大量黑粉,通常全穗發病,少數情況下僅部分籽粒發病。在田間病株的穗常直立。
防治方法 :
1.選用抗病品種。
2.選留無病種子。
3.種子消毒處理 可選用40%拌種雙可濕性粉劑,或50%福美雙可濕性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用藥量均按種子重量的0.2%進行拌種;如需同時兼治谷白髮病,可採用甲霜靈和拌種雙按1:1或l:2混合均勻後,用種子重量的0.3%拌種,可同時防治白髮病和粒黑穗病。至於民間習慣使用的清水洗種5次,據河北承德農科所試驗,田間發病率仍可達15%以上,此法應予以淘汰。
資料來源 : 呂佩珂等主編,中國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藥用作物病蟲害原色圖鑑,遠方出版社,1999,8,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