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粟特錢幣為蘇聯考古學家發掘和研究,塔吉克斯坦索格特州Panjakent和撒馬爾罕州Afrasiyab等遺址都有出土。在學術上以地區分四型的特點歸類,即東、西、南粟特和布哈拉錢幣,康國屬東粟特幣的範圍。對方孔圓錢研究上則以康國王室所鑄造的錢幣為代表。粟特銅幣分為兩型,一漢粟二體錢,正面為漢文開元通寶,背面為粟特文、族徽或素背;二發現量最多,正面為粟特王徽、族標,背面為粟特文的王名、稱號,學者以不同的粟特文和徽記分辨屬哪位王鑄幣.據銅幣銘文,康國王或稱粟特王的鑄幣者可與漢史籍對上音韻的有8人,從隋末唐初的世失畢和屈術支,至咄曷王最後朝貢的記錄754年止,即世失畢―屈術支―拂呼縵―篤婆缽提―泥涅師師―突昏―烏勒伽―咄曷,除此8個人外,其餘康國王的名字尚不知道。據喀喇王朝學者奈賽斐(1068年―1142年)所著《撒馬汗學人傳》,阿拉伯人征服下產生的撒馬爾罕王朝至少有13個國王。
錢幣正面為常見的左右形紋飾和形紋飾,而一些上下則是形紋飾和形紋飾,後二者意義不明,形紋飾據說為撒馬爾罕的粟特王族族徽,形紋飾是大夏地方強大氏族的族徽。有學者據對561年開鑄的“北周布泉”(王莽幣)和早期的粟特銅幣進行比較,認為幣正面上的王徽、族標原形為懸針篆(布泉)字形,因為粟特工匠在仿造過程中不識字型,幣文越來越走向圖案化、藝術化才逐漸形成後來的圖紋,在撒馬爾罕也出土過北周布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