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堆積的雪體。
粒雪即粒徑較大的團粒狀的雪。是由積雪盆地中積聚的結晶形態的新雪,在壓力或熱力作用下,經融化、凍結、歸併而成。粒雪呈白色粒狀,粒徑常達0.5厘米以上,比重平均0.5左右。粒雪在熱力、壓力的繼續作用下,壓緊、凍結或發生重結晶形成塊狀的冰川冰。冰川冰呈藍色,比重約為0.9。如對積雪盆地作一剖面,自上而下大致可分為積雪、粒雪和冰川冰幾部分。
當直接降雪和周圍山坡上的雪崩堆積在一個窪地或盆地(這個過 程稱為補給作用)中時,雪由於一層層地不斷疊加而受到壓縮,逐漸變為一 種較緊實的形態。空氣被保存在各個雪粒之間,形成一堆發白色的粒冰。當 夏季白天雪面融化時,水滲透到雪堆內部,並在夜間再度凍結。升華(水氣 分子由雪原逸出、再附著上去)也參與作用,以致結晶的顆粒變得越來越緊 實。通常,一片雪原的剖面會顯示出某種程度的層理,從層理可以區別出每 年增加的雪。這種物質稱為(永久冰雪)粒雪(Firn,德語,法文叫 névé), 但現在被地質學家所採用的是前者(Firn),這部分是因為從它可衍生出其 他的術語,包括粒雪化(firnification)(粒雪的形成)、粒雪平衡線(firn equilibriumline)(新雪的獲得正好抵銷消融)、粒雪原(firn-field)(實 際堆積的雪體)和粒雪所積堆積的粒雪盆地(firn-bas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