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米螺篩”
“米螺篩”是大家平時的叫法,它是用來在海灘上撈螺和花蛤用的工具,由竹子、雜木和鐵絲做成的像簸箕一樣的東西,不同的是,下面多了幾根底座,上面多了一根拉的竹竿和兩條腰帶。製作一個這樣的“米螺篩”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完全靠手工,小小的一個要用三天的時間才能完成。這是一種古老的、純手工的工藝。 竹子要用竹篾刀裁成大小合適的條狀,並用火熏,使竹子變軟,把竹子壓彎,就成了“米螺篩”的支架。用雜木並排做底座,然後,用竹條編固起來。施純獻粗糙的手靈活地編著竹條,很快,“米螺篩”的雛形就出來了。他用細鐵絲細細地在雛形上編織出鐵網。“以前,都是用藤條編的,很容易被海水腐蝕;現在,用鐵絲好多了。”雖然用鐵絲做網牢固多了,但對於施純獻來說,難度卻更大,鐵絲比藤條硬,要花更大的力氣,手也很容易被刺傷。施純獻一邊說著,一邊給“米螺篩”的前端加上一塊尖尖的厚鐵塊。別小看這塊鐵片,它對“米螺篩”非常重要,在海灘工作時,要靠它把“米螺篩”往沙里鏟。“米螺篩”的最上端是一根粗大的竹竿,施純獻把它固定好,並在兩端用特殊的打結方法繫上了兩條腰帶。“漁民捕螺時,就把腰帶綁在身上,手裡握著竹竿,邊斜著把‘米螺篩’往沙里鏟邊向前走,同時要提起竹竿抖動一下,讓沙子從小洞中漏掉,這樣就只剩下海螺了。”
現在的“米螺篩”
近些年來,近海生態環境被破壞,海灘上很少有海螺了,捕螺的人少了,用“米螺篩”的人自然也就少了。如今,大多數購買這的人都是用它來撈花蛤的。“以前,生產大隊一起幹活時,一年要做好幾百個。連其它地方的人也來魯東買。現在,一年就做三十個左右。” 上世紀六十年代,因為生產需要,生產大隊讓他父親將其手藝傳授給幾個人。但後來,這些人都沒有再繼續了。用的人少了,做的人就更少了。“本來想把這門技術傳給兒子或者孫子,可是,已沒有人願意學了。誰願學一種以後不會再用上的技術呢?” 深滬褒歌、深滬水密隔艙造船技術是兩個植根于海洋文化的晉江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這個“米螺篩”製作工藝也同樣是根植于海洋文化,也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可以說,“米螺篩”製作工藝是晉江海洋文化的一部分,它融合了竹編工藝、鐵鑄工藝,是閩南民俗文化里的奇葩。單從施純獻的父親說起,這“米螺篩”已在沿海使用了一百多年,至今,沿海漁民捕螺撈花蛤依然在用它,使用的普遍性和廣泛性不言而喻。但當下,它的作用已不明顯了,也許再過不久,它便會消失於人們的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