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相石

米芾相石

米芾相石,指的是中國藝術史上被成為“石聖”的藝術家米芾鑑別石頭的方法,米芾從未直接提出的相石法則,而後人則根據他品石、藏石的風格,逐步總結出“四字相石法”。 米芾,中國藝術史上聲譽甚隆的人物,在石文化中被後人尊為“石聖”。他精通石、書、畫、詞,為歷史上少見的全才,一生對石情有獨鍾,且蓄之甚豐,嗜石到了如痴如癲的程度,

鑒石方法

米芾從未直接提出的相石法則,而後人則根據他品石、藏石的風格,逐步總結出“四字相石法”,並不斷修改演變,從先前的“秀、瘦、雅、透”到清代鄭板橋稱米元章論石之“瘦、皺、漏、透”之說,都是對米公品石、相石經驗的高度概括。

米芾“靈根”供石側面 米芾“靈根”供石側面

其實,米芾所推崇之相石法則,,也可以他那桀驁不馴的性格及書法特徵中體悟出來,他持才傲物,但又十分崇尚自然隨意,無拘無束的生活,是一個情緒型和藝術氣質極強的藝術家。不蹈前人軌轍,自居風範,這在他的作品中頑強地得以表現。其書法痛快淋漓的特點,尤其是那種欲左先右,欲揚先抑的手法,這與石性及他品石的理念可謂是一脈相承。

典故傳說

關於米芾與石的故事後人傳頌很多,元代倪瓚有詩載,米公曾因拜石而丟過官,可他不但不後悔,反而自作《拜石圖》傾訴得意之情,此圖今雖已不傳,但後世畫家所繪《米顛拜石圖》卻屢見不鮮。如明代吳偉所作《人物圖》卷中,形象地描繪著庭園內矗立一塊上大下小的湖石, 凹凸起伏嶙峋之勢,玲瓏多孔呈透漏之美,奇特形體傳文丑之韻,誠是米芾所崇拜之“石兄”了,陳洪綬、閔貞、任伯年、任熊、黃山壽 、 張大千等書畫大家先後都作過《拜石圖》,從形象資料來看,他們對石的創作元素均無一例外地來自“四大名石”,而且對石之“形”極為推究,那就是必具“嵌空穿眼宛轉險怪”之勢。 令人鼓舞的是,近幾年隨著人們對古代文人賞石的研究和重視,在國內外都有相繼發現很有歷史及收藏價值的古石、名人藏石,對那些歷史特徵明顯,相關部位磨損及包漿自然,所刻銘文內容、刀法、布局、少量的整修等均合符時代規範,流傳有序的應該予以重視,它們是進一步研究認識古代文人相石法則最直接的寶貴資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