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方法
我們雖未見米芾直接提出的相石法則,而後人則根據他品石、藏石的風格,逐步總結出“四字相石法”,並不斷修改演變,從先前的“秀、瘦、雅、透”到清代鄭板橋稱米元章論石之“瘦、皺、漏、透”之說,都是對米公品石、相石經驗的高度概括。一方奇石,如果具備這“四字真言”,它必有那陽剛之謂,外形輪廓稜角畢現,剛硬修長,中軀堅挺,不腫不疲,骨氣顯米芾經典供石——靈根然,也就是所謂的“瘦”,側重於石體外部輪廓的整體變化,給人清奇古怪,風骨嶙峋之感;如石之表面起伏跌盪,紆迴峭折,陰陽正背,石膚富於變化,又就有了皺的蒼桑;加上石體玲瓏多孔,左右上下宛轉相通,布局自然,有路可循,四處通達,內部變化多端,這樣就具備了”四字”的全部精。它們各有側重,但又相互協調,相互掩映,給賞者以心靈震撼。也正是這種從外形到內在的極富變化的矛盾衝突又有著統一和諧,即出人預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獨特審美觀,迎合了當時以米芾為代表的士大夫們為人處事的心態,他們陶醉其間,衷愛奇石,修身養性,我想這也就自然成了米芾的嗜好。其實,米芾所推崇之相石法則,我們也可以他那桀驁不馴的性格及書法特徵中體悟出來,他天才逼人,持才傲物,但又十分崇尚自然隨意,無拘無束的生活,是一個情緒型和藝術氣質極強的藝術家。不蹈前人軌轍,自居風範,這在他的作品中頑強地得以表現。其書法痛快淋漓,欹縱變幻,雄健清新的特點,尤其是那種欲左先右,欲揚先抑的手法,都是為了增加跌宕跳躍的風姿,駿快飛揚的神氣,以渾厚功底作前提而出天真自然,絕不矯揉造作,這與石性及他品石的理念可謂是一脈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