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立肯

米立肯(Millidan,Robert Anderews)美國物理學家。1868年3月22日生於伊利諾斯州莫里森;1953年12月19日卒於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米立肯於1891年畢業於奧柏林學院,他在該學院主修希臘語,對物理學僅略感興趣。然而,在畢業以後改變了志向。他在中學教了幾年物理(由於缺乏科班出身的合格教員),便決定攻讀物理學碩士學位,從此深深地受上了這門學科。後來,在浦品等人的指導下,他於1895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成為哥倫比亞大學造就出來的第一名物理學博士。(美國遲至那個時期才開始發展科學教育。)他以博士身份赴德國工作,歸國之後於1910年被芝加哥大學聘請為教授,在該校同邁克耳孫合作。 1906年,米立肯開始進行他的那項最著名的研究工作,即測定單一電子上的電荷大小。為此,他對帶有微量電荷的小水滴在重力的影響下克服置於上方的一塊充電平板的吸引穿過空氣下落的路徑進行了研究1911年,他又改用油滴以避免蒸發引起的影響。米立肯用X射線不時地向油滴照射,這樣,小油滴上的電量就會因電離而增加,增加的離子使充電板的效應突然加強,於是小油滴的下落速度減慢,甚至可能會轉而向上運動。米立肯認為,運動速率的最小變化應歸因於只添加了一個單一電子的電荷。米立肯通過使油滴在增加離子前後所受的向上的靜電吸引和重力的向下吸引平衡的方法,計算出單一電子上的電荷。他還證明了,電荷量只能是單一電子電荷的整倍數。電荷的粒子性這一點,最先是在一百年前由法拉第提出,如今得到了決定性的證明。這個很了不起的(一經解釋之後,又是驚人簡單的)實驗,為米立肯贏得了1923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他之所以獲獎,還因為他為驗證愛因斯坦從理論上推導出來的關於光電效應的方程進行了細緻的實驗工作。他還利用這項工作算出普朗克常數的值,所以結果與普朗克本人給出的計算值很接近。 1921年,米立肯轉到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在那裡一直工作到退休。他在該校對V.F.赫斯曾探測到的據信是起源於外層空間的輻射感到興趣。1925年,米立肯把這種輻射命名為“宇宙射線”,這個名稱一直沿用到現在。米立肯分別用安裝在飛機和氣球上與沉入湖底的儀器對上層大氣中和地面下的輻射強度作了測定。米立肯的學生安德森繼續了這項工作,並獲得了重要結果。多年來,米立肯一直主張宇宙射線是一種類似於γ射線的電磁輻射,只是能量更高些。他並且認為,宇宙射線發源於宇宙的邊緣,在那裡,物質正在不斷地被創造出來,而宇宙射線則是物質“出生時的啼哭”。米立肯是為數不多的極力想使宗教和科學達到調和的科學家之一。他是一位公理會教長的兒子,他本人篤信宗教。物質仍在不斷地被創造出來的圖景,在他看來是具有宗教意義的(他曾說過,“創世主仍在工作”),所以他堅信不移地持有這種想法,甚至當康普頓和其他一些人已相當徹底地證明了宇宙射線的粒子性,並肯定其中大部分是極高能的質子時,他也不放棄他的想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