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男,漢族,1950年4月23日內蒙古托克托縣城關鎮出生。
外語:英語、義大利語,還有一點其他歐洲語言基礎知識和藉助字典簡略釋讀能力。
學歷
1994/10/28-1996/02/08 通過國家教委EPT英語考試,考取義大利外交部獎學金,國家公派在義大利羅馬大學文學哲學院,歷史考古學和古代人類學系進修
1984-87, 通過國家教委出國預備碩士生考試,師從中國世界古代史研究會第三屆理事長胡鍾達教授,在內蒙古大學歷史系獲得世界古代史碩士學位;論文題目:亞里斯多德的政治學說研究。
經歷
1987/08-現在,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歷任講師、副教授、
1987-1989, 任歷史系工會主席、
1987-1989, 任人大歷史學學術委員會秘書、
1997/03.-1999/03,主持中國人民大學“九五”規劃100種新教材之一《世界古代史》的編纂工作、已經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26 +587頁,48萬字,
1999/04-2000/05,參與北京大學張芝聯、朱龍華教授主持的國家新聞出版署“九五”重點出版計畫《世界文明史》,撰寫第一卷第五章“古希臘文明”;
2001/05-2003,參與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和中央電視台聯合主編的135集大型《世界史》教學節目,負責撰寫“希臘化時代”腳本並接受了6個問題的錄像學術採訪;在“原始社會”中接受了3個問題的錄像學術採訪。
2002年,應邀為美國舊金山大學在京舉辦的(紀念利瑪竇)明末清國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翻譯論文《清朝的玻璃製造與耶穌會士在蠶池口的玻璃作坊》。
2005/08, 出席復旦大學中國第三屆世界古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4/11/23-26,出席澳門利氏學社舉辦的“文化與法制:中國與西方傳統”國際研討會
2003/09/11-13,出席香港浸會大學中華基督宗教研究中心舉辦的“基督教價值與人文精神”國際學術會
2002/11/27-12/1,出席澳門利氏學社舉辦的“宗教與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
2001/10/14-17,出席美國舊金山大學在京舉辦的(紀念利瑪竇)明末清國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
1998/09/10-17,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神學系做“基督教在中國的昨天和今天”講座
1998/09/1-10,出席比利時魯汶大學南懷仁文化協會第六屆國際學術討論會
1997/12/06-1998/01/18,在義大利那波里東方大學亞洲系講學
1995/08-1996/02,享受義大利羅馬阿勒旦那方濟格學院獎學金,在羅馬研究基督教在華傳教史。
1995/12/14-16,出席義大利羅馬阿勒旦那國際學術討論會,宣讀論文Five Obstacles to Sino-Vatican reconciliation,“中國與梵蒂岡外交修好的五大障礙”,獲一等獎
2000/10/9-13, 出席濟南,山東大學義和團運動10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
1998-2001年,連續4次出席中國社科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在京舉辦的學術研討會
主要論著目錄
基本簡介1992年以來,參與撰寫發表的論著3部 ,獨立撰寫的各類文章33篇;其中教材《世界古代史》是主編兼第一撰搞人,自撰25萬字,占全書篇幅60%以上。論著用中文、英文、日文、法文、義大利文、荷蘭文等六種文字,在中國、美國、日本、法國、義大利、荷蘭、台灣和香港8個國家和地區的多種學刊、文集、光碟和網際網路上發表、轉載、介紹(其中,中文和英文論著是作者獨立撰寫的,其它譯文都是外國學術團體邀請外國學者翻譯的);9次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在科研、教學和書法領域獲獎總計6次(其中2次1等獎:1995年12月16日出席義大利羅馬阿勒旦那學術討論會,宣讀論文Five Obstacles to Sino-Vatican Reconciliation “中國與梵蒂岡外交修好的五大障礙”,獲一等獎; 1988-89年第一學期在中國人民大學全校教學質量評估中,獲一等獎。)
論著《世界古代史》,主編兼第一作者,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6 +587頁,2001。
參見書評1. 2001年8月7日,《光明日報》的“理論周刊”欄目,發表了題為 “人大新版《世界古代史》頗具新意”的評論員文章(可在《光明日報》網上檢索)。該評論直陳“由米辰峰主編的《世界古代史》新教材廣泛吸收了古人類學、考古學和歷史學研究的新成果,頗具新意”;
2. 2002年3月4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第六版“大學”欄目,發表了題為“別出心裁的《世界古代史》”,其評價觀點類似於《光明日報》,論述更加細緻。
3. 山東《聊城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發表了北師大歷史系博士生陳德正的長篇評論 “一部頗具特色的世界古代史新教材”,其評價觀點也類似於《光明日報》。
亞里斯多德關於國家起源政體分類的學說,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學報》,1993年,第3期。
人大《報刊複印資料 世界史》1993年第8期全文轉載
亞里斯多德的政治學說在中國的傳播,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3年第3期,第47-52頁。
九成宮醴泉銘拓本源流考,《文獻》, 1994年第3期,北京圖書館·書目文獻出版社。
李祺舊藏九成宮醴泉銘剪裱本復原整拓片工作札記,隨附,“端方舊藏本日本三井文庫現藏本九成宮醴泉銘無‘裂紋三’論斷質疑”; 日本東京,萱原晉主編,《書道研究》,萱原書房出版;1994年第55號,第146-157頁;參見報導與評論:日本東京,《書道美術新聞》,1994年5月11日第3-5版。
網上查閱世界古代史指南,北京,《世界歷史》,2002年第1期
美國政府主編《中國研究》第四版的史學價值述評,美國,《新語絲》,2003年5月4日
勞倫佐·瓦拉的生平與思想,開封,《史學月刊》,2004年第8期;
人大複印資料《世界史》2004年第11期全文轉載。
馬比榮與西方古文獻學的發展,北京,《歷史研究》,2004年第5期。
敢倡亂道卻厚葬殊榮的瓦拉評傳,論文集《基督教價值與人文精神:歷史、對話與前瞻》,香港基道出版社,2006。
瓦拉批駁《君士坦丁贈禮》的學術得失,開封,《史學月刊》,2006年第3期;
E.B.庫爾提斯 著:清朝的玻璃製造與耶穌會士在蠶池口的玻璃作坊,
1,《故宮博物院院刊》,北京,2003第1期。
2, 張榮主編 論文集《光凝秋水——清宮造辦處玻璃器》,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
1. 請勿亂吹世界之最,北京,光明日報,1992年10月9日,第2版。
2. 《辭海》(1989年版)世界古代史條目軼聞一則,瀋陽,《中國圖書評論》,1993年第3期第56-58頁。
3. “‘蔣介石死不瞑目’芻議”,羅馬,義大利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電子刊物《意外》1995年第1期。
4. 讀鄧小平祖墳墓碑的聯想,香港,《鏡報》,1997年第1期,第44-45頁。
5. 美國著名學者魏揚波來京講學,北京,《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4期。
6. 永遠銘記防治SARS慷慨捐軀的義大利醫生烏爾巴尼:新加坡《聯合早報》5月15日發表;《上海譯報》5月8日;美國《新語絲》和美國《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5月2日網頁;香港《鳳凰網》5月12日網頁等7家網站轉載(《新語絲》網上文本是作者原文)。其修訂稿在北京《文物》2004年第1期再次發表。
1. 世界古代史教學要點,共六章,《面向21世紀的歷史學12門主幹課教學內容要點》,重慶出版社,2001
2.“羅馬內戰(49-31, BC)”,吳春秋主編,《世界戰爭通鑑》,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5。
3.“馬拉松之戰”; 4. “亞歷山大繼承者戰爭”; 5.“布匿戰爭”;
第3-5號屬於《中國軍事百科全書》條目,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
6. “斯巴達” 7.“雅典的民主政治;” 8. “希臘波斯戰爭”; 9. “燦爛的古希臘文化”
第6-9號文章載於廖學盛主編,《世界歷史知識》;北京,民眾出版社,1999,第22-52頁。
10.“希臘文明”,載於張芝聯主編《世界文明史》第一卷第五章,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1. 七律,書怨,1989年8月吟,2001年入選《光明日報》主辦的“光明詩詞網”。
2. 七絕,孺子馬——為米子初四歲騎“父馬”題照,1997年8月吟,2001年入選《光明日報》主辦的“光明詩詞網”,後入選《求是園詩詞選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獲獎情況
國內外獲獎情況1. 1995年12月16日出席義大利羅馬阿勒旦那學術討論會,宣讀論文Five Obstacles to Sino-Vatican Reconciliation “中國與梵蒂岡外交修好的五大障礙”,獲一等獎
2. 論文《亞里斯多德的政治學說在中國的傳播》1993-1998五年以來, 用中、英兩種語文, 在三個學科四個國家和地區 (中、美、意、台) 的7種以上學刊、文集、光碟和網上發表、轉載、介紹;兩次出席國際學術會議;1996-1997年第二學期在中國人民大學獲優秀論文獎。
3. 1988-1989年第一學期在中國人民大學全校教學質量評估中,獲優秀獎(一等獎)。
4. 1988年6月參加“屈原杯”海內外書畫藝術大獎賽,獲優秀獎。
5. 1988年11月參加由中國書法家協會和中國人口報聯合舉辦的“為了幸福的明天”全國書法大獎賽,獲佳作獎。
6. 1989年8月參加第四屆“峨眉杯”書畫賽,獲佳作獎。
論文《亞里斯多德的政治學說在中國的傳播》
1993-98年以來, 這篇文章用中、英兩種語文, 在三個學科四個國家和地區 (中、美、意、台) 的10多種學刊、文集、光碟和網際網路上發表、轉載、介紹;兩次出席國際學術會議,一次獲獎。概述如下:
1. 中文稿首次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3年第3期發表。
2. 作者改寫為英文:“The Spread of Aristotle’s Political Theory in China”,在1993年9月13-17日天津南開大學“中國首屆世界古代史國際學術會議”宣讀。
3. 1995年3月,其修訂英文第一稿以“中外文化交流史論文”首次在台灣“中央研究院”和中國文化大學合辦的英文學刊Chinese Cultue, A Quarterly Review,Vol. = 36 \* ROMAN XXXVI, №. I, 《中國文化》第36卷第1期發表。
4. 1995年12月,將1993年9月的英文原稿以“世界古代史論文”,在義大利羅馬大學主辦的學刊Rivista di Cultura Classica e Medioevale, Anno XXXVII, n. 2, 《古典與中世紀文化學刊》第37卷第2期全文轉載。
5. 1997年4月,其修訂英文第二稿以“政治學說史”論文在美國加州大學San Diego 分校的學刊Political Theor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Vol. 25, No.2,《國際政治哲學論壇》第25卷第2期重新發表, 署名改為Michael C.Mi, 內容多有刪改。
6. 1997年8月25-29日在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古典文明研究所舉辦的“中國第二屆世界古代史國際學術會議”宣讀在美國1997年4月發表的新版本。
7. 1997年10月, 獲中國人民大學優秀科研成果(論文)獎。
8. 1997年12月, 應邀到義大利那波里東方大學進行學術講座。
9. 1997年9月, 美國俄亥俄州的出版社“哲學家信息中心”, The Philosophers Informartion Center將本文的英文摘要編入大型專業工具書 《哲學家索引》, Philosopher’s Index, Vol .31. №.3。
10. 10多種世界著名文獻資料庫,例如《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等,都收錄了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