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利氏學社

澳門利氏學社為一不牟利、以學術研究及文化為旨的機構,致力於促進中國及西方社會的互相了解。 澳門利氏學社創立於1999年12月10日,適值澳門回歸中國前夕(12月20日)。 澳門利氏學社自此一直致力發展以及提供一系列的文化、專業和研究項目。

本社簡介

澳門利氏學社為一不牟利、以學術研究及文化為旨的機構,致力於促進中國及西方社會的互相了解。
總括來說,澳門利氏學社目的及用意是透過跨文化、專業及跨學科的研究活動,把澳門其市、利瑪竇其人、耶穌會其修會及中國其人民連繫在一起。
澳門,因其特殊地理因素,早從公元1557年至今,仍在驗證著令人觸目的跨文化交流、加深彼此間了解的事例。一直以來,澳門是中西方的門戶,時至今日,仍不失為一理想之管豹,作為發掘及增進對其他文化的思維和理念之了解的渠道。從不同角度觀之,澳門是人、文的交匯點,面積雖不大,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國際城市。
利瑪竇(1552-1610)是近代史上把天主教引進中國的先驅,也是早期耶穌會的會士。雖有不少教士早他先到過中國,但都未能久留,更休說能像利氏那般,至今仍受到國人的敬仰和欽佩。
耶穌會跟澳門一同起步,一起走了四百五十年的歷史;澳門的耶穌會會士無論在教育領域或物資援助上,致力服務人群,尊重文化,締造希望和理想。直至今天,耶穌會在澳門及利氏學社繼續發揮這傳承。
在過往的四個半世紀裡,中國在澳門開拓不少與外界接觸交流的渠道,其間當然經歷了不少挑戰和產痛。澳門利氏學社會藉著不同的學術性項目、服務及出版刊物等,見證中國跟國際社會會晤和交流中所產生的豐盛碩果。

研究方向

埠之始已植根澳門�耶穌會會士體會到本澳過去四百五十年的歷史�無論為本埠或中國�實在是一個豐盈的歷史課提的寶庫。
處於廿一世紀的門檻�雖面對大大小小的挑戰�耶穌會會士仍著意在澳門成立一『文化交流研究所』�以便協助捕捉那些無法揣測的新挑戰及找出對策。
本學社主要集中三個研究方向�
中國歷史中的耶穌會士
中國現代思想
人文主義及文化傳統

標誌

馭虎扁�
在一件漢制的酒�銅器上,
浮雕著一位仙人騎虎圖;
被譽為山君的老虎,它的咆哮之聲,
響遍整個山谷森林;
曉喻生活在此間的各類動物
所宜恪守的儀典規條,
也是陰順從於陽的徵象。
仙家馭虎,取譬於君臨天下。

起源

澳門利氏學社創立於1999年12月10日,適值澳門回歸中國前夕(12月20日)。然而,學社的肇始可以回溯到1994年,當時澳門正在慶祝耶穌會聖保祿大學創立四百周年紀念。
2000年7月26日,澳門利氏學社正式在澳門取得行政公益法人資格。學社的創辦人包括七位耶穌會士和三位著名學者和專業人士。在完成社址所在的建築物的翻新工程後,學社的首個工作重點是通過捐獻和購買書籍以建立一個基本運作的圖書館。
2001年10月12日,澳門利氏學社舉行圖書館揭幕儀式,這年正值利瑪竇進京四百周年(1601年)。在儀式開始之前,澳門特首何厚鏵博士私下會見了學社的理事會成員。
儀式的高潮部分,則是學社負責人向出席者介紹和展示由早期耶穌會士羅明堅(1543-1607年)和利瑪竇(1552-1610年)抵達澳門後(1582年)不久所編寫的一本葡漢詞典手稿的影印評註本。作為東方葡萄牙學會和舊金山大學利瑪竇中西文化歷史研究所的合作成果,在這個典禮上介紹這個文化項目確實適合不過。該詞典隨後在里斯本由葡萄牙國立圖書館和東方葡萄牙學會負責出版。
澳門利氏學社自此一直致力發展以及提供一系列的文化、專業和研究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