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籌邊樓
平臨雲鳥八窗秋 ,壯壓西川四十州 。
諸將莫貪羌族馬 ,最高層處見邊頭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籌邊樓:唐代名樓,位於成都西郊。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十月李德裕出鎮西川節度使,次年秋為籌劃邊事所建,故名。
⑵“平臨”句:謂樓之高度與空中的彩雲飛鳥相平。八窗秋,憑窗遠眺,可見八方秋色。
⑶壯壓:謂高樓可震懾川西四十州之廣闊土地。西川:四川西部,為唐邊境。四十州:一說“十四州”。據唐代盧求《成都記》:“蜀為奧壤,領州十四,縣七十一,”
⑷羌族:古代羌族主要分布在甘肅、青海、四川西部,總稱西羌,以遊牧為主。
⑸邊頭:邊塞前沿。
白話譯文
籌邊樓高聳入雲窗外一片清秋,氣勢雄偉豪壯威震西川四十州。
各位將領不要貪圖羌族的駿馬,樓的最高層可看到邊塞的盡頭。
創作背景
“萬里橋邊女校書,枇杷花里閉門居。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王建這首《寄蜀中薛濤校書》,表明了才女薛濤是為時人所傾倒,而她的晚年生活,又是過得安閒寧靜的。然而,她沒有躲在枇杷門巷這清幽的小天地里把自己和現實隔絕開來,這首《籌邊樓》,便是她關懷時事政治心情的真實寫照。
據《通鑑》記載:“德裕至鎮,作籌邊樓,圖蜀地形,南入南詔,西達吐蕃。日召老於軍旅、習邊事者,雖走卒蠻夷無所間,訪以山川、城邑、道路險易,廣狹遠近。未逾月,皆若身嘗涉歷。”可見李德裕建籌邊樓,不僅供登覽之用,而且與軍事有關。在他的任內,收復過被吐蕃占據的維州城,西川一帶一直很安定。大和六年(832)十一月,李德裕調任離蜀,此後邊疆糾紛又起。這時,薛濤已是七十左右的老人了。她感慨時事,寫了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詩的開首兩句寫樓。說“平臨雲鳥”,則樓之高峻可知;說“八窗秋”,則天曠氣清、四望無際的情景可見。次句“壯壓西川四十州”,著一“壯”字,點明籌邊樓據西川首府形勝之地。兩句不但寫得氣象雄渾,而且連李德裕當時建樓的用意,詩人百端交集的今昔之感,也都包含其中。後兩句寓嚴正譴責於沉痛慨嘆之中,便是從這裡生髮出來的;意思是說,由於將軍們的目光短淺,貪婪掠奪,召來了與羌族的戰爭,而他們又沒有抗禦的能力,以至連這西川的首府成都,都遭受戰爭的威脅。
詩以“最高層處見邊頭”作結,這“高”,這“見”,和首句的“平臨雲鳥”遙相呼應;而“見邊頭”,則和次句的“壯壓西川”是個鮮明的對照。意思是這座巍然聳立的高樓,它曾經是全蜀政治軍事的心臟,成為西川制高點的象徵;而此時時過境遷,登樓便能看到邊地的烽火了。通過這樣的對照,西川地區今昔形勢的變化,朝廷用人的得失,都從這座具有特定歷史意義的建築物集中地表現了出來;而詩人感時傷事、憂深思遠的心情,亦即杜甫所說“西蜀地形天下險,安危還仗出群才”(《諸將》)之意,也就深情若訴了。再從句法上來看,“諸將”句陡然一轉,與上文跳脫開來,而末句又一筆兜了回來,仍然歸結到籌邊樓,說的仍然是登樓眺覽,真是硬語盤空,力透紙背。
此詩前兩句寫景,氣象萬千;後兩句敘事,說明時移勢異。詩人的沉痛感受與前兩句的壯偉大不相同,在前後對比描寫之中,充分顯示出女詩人心繫國勢盛衰的宏深器識和憂國憂民的生動形象。在一首短短的七言絕句里,有議論,有感慨;有敘述,有描寫;有動盪開闔,有含蓄頓挫,在中唐詩中並不多見。
名家評價
明·鍾惺《名媛詩歸》:教戒諸將,何等心眼,洪度豈直女子哉,固一代之雄也!
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濤《送友人》及《題竹郎廟》詩,為向來傳誦。然如《籌邊樓》詩寄託深遠,有“魯嫠不恤緯,漆室女坐嘯”之思,非尋常裙屐所及,宜其名重一時。
作者簡介
薛濤(約768~約834),唐代女詩人,字洪度。長安(今陝西西安)人。父親薛鄖在四川做官,早年去世以後,薛濤和母親相依為命。薛濤聰慧貌美,八歲能詩,熟悉音律,多才多藝,聲名傾動一時。韋皋任劍南西川節度使時,薛濤得以召見併入樂籍,成為歌伎。後世稱歌伎為“校書”就是從她開始的。薛濤和當時的著名詩人元稹、白居易、張籍、王建、劉禹錫、杜牧、張祜等人都有過唱酬交往。她居住在成都浣花溪邊,自造桃紅色的小彩箋,用以寫詩。後人仿製,稱為“薛濤箋”。晚年好作女道士裝束,建吟詩樓於碧雞坊,在清幽的生活中度過晚年。有《錦江集》五卷,已失傳。《全唐詩》錄存其詩一卷。近人張蓬舟有《薛濤詩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