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奈特·弗蘭

她想,她真的是不正常了。 最年幼時,醫生給她的診斷是自閉症;後來,到了專校了,也有診斷為憂鬱症的。 只是,有時不夠分,總是站在最後的她伸出手來,卻是落空了。

個人簡介

生平介紹:紐西蘭女作家。
小時候生活的村落艱苦樸素,自小在家中極端怯縮,寧可被嘲笑也不輕易出門,家人說她不正常,她也漸漸相信自己不正常。
最年幼時被醫生診斷為自閉症,也曾被認定是憂鬱症,後來又多了一個精神分裂的稱號。
她在醫院接受治療的同時,自己看到雜誌就索性提筆投稿,竟被一流的文學雜誌刊出了。
34歲時才最終在英國確認自己沒病,得到一張被世人認可的診斷書。
現在還活著,仍然在孜孜不倦的創作著,是眾所公認的當今紐西蘭最偉大的作家。
這是一篇以她為主角的散文,敘述了她重要的生平經歷:
《活著》
看見她自己帶來的醫療轉介單時,這位醫師並沒有太大的興奮或注意,只是例行地安排應有的住院檢查和固定會談罷了。
會談是固定時間的,每星期二的下午3點到3點50分。她走進醫師的辦公室,一個全然陌生的環境,還有高聳的書架分圍起來的嚴肅和崇高,她幾乎不敢稍多瀏覽,就羞怯地低下了頭。
就像她的醫療記錄上描述的:害羞、極端內向、交談困難、有嚴重自閉傾向,懷疑有防衛掩飾的幻想或妄想。
雖然是低低垂下頭了,還是可以看見稍胖的雙頰還有明顯的雀斑。這位新見面的醫師開口了,問起她遷居以後是否適應困難。她搖搖低垂的頭,麻雀一般細微的聲音,簡單地回答:沒有。
後來的日子裡,這位醫師才發現對她而言,原來書寫的表達遠比交談容易許多了。他要求她開始隨意寫寫,隨意在任何方便的紙上寫下任何她想到的文字。
她的筆畫很纖細,幾乎是畏縮地擠在一起的。任何人閱讀時都是要稍稍費力,才能清楚辨別其中的意思。尤其她的用字,十分敏銳,可以說表達能力太抽象了,也可以說是十分詩意。
後來醫師慢慢了解了她的成長。原來她是在一個道德嚴謹的村落長大,在那裡,也許是生活艱苦的緣故,每一個人都顯得十分的強悍而有生命力。
她卻恰恰相反,從小在家裡就是極端怯縮,甚至寧可被嘲笑也不敢輕易出門。父親經常在她面前嘆氣,擔心日後可能的遭遇,或是一些嘮叨,直接就說這個孩子怎會這么的不正常。
不正常?
她從小聽著,也漸漸相信自己是不正常了。在國小的校園裡,同學們很容易地就成為可以聊天的朋友了,而她也很想打成一片,可就不知道怎么開口。以前沒上學時,家人是少和她交談的,似乎認定了她的語言或發音之類的有著嚴重的問題。家人只是嘆氣或批評,從來就沒有想到和她多聊幾句。於是入學年齡到了,她又被送去一個更陌生的環境,和同學相比之下,幾乎還是牙牙學語的程度。她想,她真的是不正常了。
最年幼時,醫生給她的診斷是自閉症;後來,到了專校了,也有診斷為憂鬱症的。到了後來,脆弱的神經終於崩潰了,她住進了長期療養院,又多了一個精神分裂症的診斷。
而她也一樣惶恐,沒減輕,也不曾增加,默默地接受各種奇奇怪怪的治療。
父母似乎忘記了她的存在。最初,還每月千里迢迢地來探望,後來連半年也不來一次了。就像從小時候開始,4個兄弟姐妹總是聽到爸爸的腳踏車聲,就會跑出糾纏剛剛下班的爸爸。爸爸是個魔術師,從遠方騎著兩個輪子就飛奔回來了,順手還從黑口袋裡變出大塊的粗糙糖果。只是,有時不夠分,總是站在最後的她伸出手來,卻是落空了。
從家裡到學校,從上學到上班,她都獨立於圈圈之外。直到一次沮喪,自殺的念頭又盤踞心頭而糾纏不去了。她寫了一封信給自己最崇拜的老師。
既然大家覺得她是個奇怪的人,總是用一些奇怪的字眼來描述一些極其瑣碎不堪的情緒,也就被認定是不知所云了。家人聽不懂她的想法,同學也搞不清楚,即使是自己最崇拜的老師也先入為主地認為只是一堆囈語與妄想,就好心地召來自己的醫生朋友來探望她。這就是她住進精神病院的原因。
醫院裡擺設著一些過期的雜誌,是社會上善心人士捐贈的。有的是教人如何烹飪裁縫,如何成為淑女的;有的談一些好萊塢影歌星的幸福生活;有的則是寫一些深奧的詩詞或小說。她自己有些喜歡,在醫院裡又茫然而無聊,索性就提筆投稿了。
沒想到那些在家裡、在學校或在醫院裡,總是被視為不知所云的文字,竟然在一流的文學雜誌刊出了。
原來醫院的醫師有些尷尬,趕快取消了一些較有侵犯性的治療方法,開始豎起耳朵聽她的談話,仔細分辨是否錯過了任何的暗喻或象徵。家人覺得有些得意,也忽然才發現自己家裡原來還有這樣一位女兒。甚至舊日小鎮的鄰居都不可置信地問:難道得了這個偉大的文學獎的作家,就是當年那個古怪的小女孩?
她出院了,並且依憑著獎學金出國了。
她來到英國,帶著自己的醫療病歷主動到精神醫學最著名的Maudsly醫院報到。就這樣,在固定的會談過程中,不知不覺地過了兩年,英國精神科醫師才慎重地開了一張證明沒病的診斷書。
那一年,她已經34歲了。
只因為從童年開始,她的模樣就不符合社會對一個人的規範要求,所謂"不正常"的烙印也就深深地標示在她身上了。
而人們的社會從來都沒有想像中的理性或科學,反而是自以為是地要求一致的標準。任何逸出常態的,也就被斥為異常而遭驅逐。而早早就面臨社會集體拒絕的童年和少年階段,更是只能發展出一套全然不尋常的生存方式。於是,在主流社會的眼光中,他們更不正常了。
故事繼續演繹,果真這些人都成為社會各個角落的不正常或問題人物了。只有少數的幸運者,雖然遲遲延到中年之際,但終於被接納和肯定了。
這是紐西蘭女作家簡奈特·弗蘭的真實故事,發生在四五十年代的故事。她現在還活著,還孜孜不倦地創作,是眾所公認當今紐西蘭最偉大的作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