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竇惡性腫瘤

篩竇惡性腫瘤臨床難以鑑別腫瘤究竟原發於哪個鼻竇,目前仍主張以手術切除為主,輔以放射或化療等綜合療法。

基本信息

篩竇腫瘤的發生率僅次於上頜竇,居第二位,以鱗癌及腺癌為主,也有肉瘤、惡性黑色素瘤等報導。

疾病症狀

頜竇因為被骨頭包圍著即使發生癌症從表面上也不容易看出來病變的早期大都沒有症狀病變不久腫瘤逐漸增大骨質被破壞根據其擴展的方向可表現出特有的症狀腫瘤向內側也就是向鼻腔的方向進展的時候常引起鼻塞血膿相間的鼻涕流出和因淚道阻塞所造成的流淚腫瘤向前方及外側進展的時候可出現面頰浮腫向下方進展時會出現牙痛牙齦水腫另外腫瘤向上方進展時由於眼球被推擠可出現眼球稍稍突出眼球下方的白眼球變的特別顯眼向後方進展時神經被壓迫會造成頻發的牙痛和頭痛甚至不能把嘴張大

【診斷】

臨床難以鑑別腫瘤究竟原發於哪個鼻竇。X線或CT等檢查可明確腫瘤範圍和有無顱內轉移,但確定腫瘤性質仍需活體組織檢查。

【治療措施】

篩竇惡性腫瘤治療目前仍主張以手術切除為主,輔以放射或化療等綜合療法。尤其是對早期病人,應於術前還是術後放療,或術前術後分期進行,各家意見尚未統一。一般主張術前放療4~5周,劑量為全量的3/4,然後行腫瘤根治性切除,其餘1/4放射劑量於術後進行。化療或其他生物療法,可根據腫瘤病理類型及病人全身或局限情況而定。

手術多採用鼻側切開進路,適用於腫瘤局限在篩竇內或侵及鼻腔上頜竇和蝶竇者。這種術式視野寬大,能夠直視探查腫瘤是否累及篩板或眶筋膜囊。如腫瘤已擴展到前顱底及眶內,應採用顱—面聯合進路切除術。1953年Smith首次套用本術式成功地治療一例晚期竇癌,其後Malecki(1956)、Sisson(1976)、ketcham(1973)等也相繼報導。國內始於80年代初期,近年來發展較快。ketcham(1973)總結54例顱—面聯合進路手術治療鼻竇癌的經驗,認為本進路有以下優點:①可直接於術中判斷腫瘤的顱內侵犯範圍,且較影象學檢查提供的信息更直接更可靠。②保護腦組織,避免因盲目手術而致腦組織損傷。③減少或避免腦脊液鼻漏及鼻眶漏的發生。④術中可以充分止血。⑤由於視野寬闊,可以一次整塊切除。⑥能有效地保護眶內容,減少眶內併發症。由於上述優點,篩竇惡性腫瘤5年存活率已達到50%。

凡鼻腔、篩竇及額竇之惡性腫瘤,已侵犯顱前窩底骨質和硬腦膜者,均適宜顱—面聯合進路術式。

1.先在額部做雙額瓣或單額瓣切口,鑽孔,鋸開顱骨並將骨瓣翻向一側,顯示硬腦膜。

2.根據需要做硬膜外或硬膜內進路,牽拉大腦額葉,暴露顱前窩底部。此時應給予20%甘露醇降腦壓,或插一導管至蛛網膜下腔放出腦脊液,以使顱前窩底手術野更加清楚。這時侵犯顱底之腫瘤即暴露於手術野內,並可自上而下予以切除。

3.在面部做鼻側切開或改良的Weber-Fergusson切口,自下而上切除鼻腔鼻竇腫瘤,上下聯合整塊切除腫瘤之後,顱底與鼻腔鼻竇即融為一體。

4.修補顱底骨缺損和硬腦膜缺損如切除顱底骨缺損大於2cm,為避免術後顱內容疝入鼻腔鼻竇,多主張用自體骨或帶蒂顱骨骨膜予以修補,也可用有機玻璃或人工骨水泥等材料重建顱底骨缺損、硬腦膜缺損,無論大小都應認真修補,以防術後發生腦脊液鼻漏及顱內併發症。修補硬腦膜可以採用顳肌筋膜、大腿闊筋膜或骨膜等。修補時可用小針細線密縫法,其成功率較高。

5.創腔宜用附有抗生素的碘仿紗條填塞,術後7~10天抽出。

6.切口縫合尤其是面部,應注意美容。

7.創口放引流管並加壓包紮。

篩竇惡性腫瘤是否行眶內容清除術,目前還有爭論。一般認為眼球筋膜囊對腫瘤侵入有較強的阻力。這一屏障未遭破壞,或未出現眶尖、眶上裂綜合徵時,多不主張做眶內容剜除術。但是當腫瘤已經破壞筋膜囊並侵入眶內,為了提高5年存活率,應該對眶內容包括眶壁骨進行根治性切除。手術造成的眶壁及眶內容缺損,可用帶蒂肌皮瓣予以修復。

【臨床表現】

由於篩竇體積小,篩房骨壁甚薄,並與眼眶和前顱底緊密相連,而且有時骨板呈先天性缺損,因此篩竇腫瘤更易擴散。篩竇惡性腫瘤早期不易發現。腫瘤擴大累及周圍組織時,才出現臨床症狀,如破壞紙樣板進入眼眶,可出現突眼、眼球運動障礙、復視及視力障礙等;侵及篩板或硬腦膜,病人表現頭痛加劇;腫瘤向鼻腔或其他鼻竇發展,可引起鼻竇塞、粘膿鼻涕帶血及嗅覺障礙;腫瘤向外發展可使內眥鼻根部隆起。原發於篩竇的惡性腫瘤,晚期可能與其他鼻竇癌並存。

【併發症】

顱—面聯合進路手術後的併發症,主要有切口感染、出血、腦脊液鼻漏或眶漏,以及腦膜炎、腦膿腫等。


患病部位: 鼻部疾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