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鮑祠

管鮑祠

管鮑祠,為了紀念管仲和鮑牙叔而建立的飼堂,建立於明萬曆六年(1578年),後被紅衛兵摧毀,1986年重建。省人民政府行文將管鮑祠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管鮑祠管鮑祠
管鮑祠,為了紀念管仲和鮑牙叔而建立的飼堂,建立於明萬曆六年(1578年),後被紅衛兵摧毀,1986年重建。省人民政府行文將管鮑祠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位於管仲故居安徽省潁上縣管仲公園內。

管鮑祠位於潁上縣解放北路,管仲公園院內。管鮑祠坐北朝南,門前有一條公園小河,水中還有一些遊船,但因是雨天,沒有遊人。站在管鮑祠門前,仰望門樓,但見上方大書“管鮑祠”三個金色的大字,在右下方一塊牌子寫有“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等小字。 

管鮑祠右側種植一些花草,沒有建築物。來到大殿前,兩側有一副對聯,上書:“佐霸肇開新政局,分金饒見故人情”。大殿內塑有管鮑兩人的塑像,正殿高懸:“摯交千古”額匾,兩側明柱子上還題有一副對聯:“相齊桓公一匡天下,友鮑叔牙萬古高風”,這副對聯和大殿前的對聯同出一人之手,聯可謂千古絕唱,字則恣肆汪洋。這兩副對聯是1987年,潁上籍上海市副市長宋日昌所題。現在管鮑祠內最有價值的大約就是大殿內右面牆壁上嵌有的一塊清道光年間石刻經,內容是管鮑祠頌並序。大殿東西兩端還各有一個園門,不過是個假的園門,是堵實的牆,一日“分金園”、一日“薦賢門”。

管鮑祠建於明朝。明萬曆六年(1578年),由當時縣令、著名文學家、戲曲作家屠隆(1542——1605年)所修建,並作《管鮑祠碑記》以記其事。屠隆在潁知縣時見有管鮑史實,而無管鮑之祠時感慨,“由管仲至今,數千年邑無祠”。於是廣泛徵求鄉民、諸生意見,而做出修建管鮑祠的決定。並“捐俸掊金”,建管鮑祠。

管鮑祠修建之後,明末毀於戰亂。崇禎十二年(1639年),學諭汪廷宏主持重修,清嘉慶年間毀於火災。道光六年(1826年)萬如陵再修。鹹豐年間又毀於大火。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縣長張鼎家募資復建。由此可知,管鮑祠歷遭多次劫難,經歷三毀三修之後,祠內當時還存正殿三間,堂內供管鮑兩人的牌位。南臨大寺塘,東有“九合橋”,奠念管仲“九合諸侯”之功;祠西有“四維橋”,昭“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之意。祠西南有管仲衣冠冢,當地稱“管仲墩”。然而,歷經多次劫難的管鮑祠在七十年代又未能倖免,文革再遭毀壞,“九合橋”、“四維橋”毀之不存。紅衛兵並將其墓夷為平地。

1986年,管鮑祠獲得新生。省人民政府行文將管鮑祠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任縣長張新宇極為重視管鮑祠的修建工作,由政府撥款,重修管鮑祠。在祠前重建三間前門,修復了院牆,並將管仲墓移到管鮑祠院內,在祠的正殿塑了管鮑像,並在墓前重新複製了兩塊古碑。

管鮑故事

管鮑祠管鮑祠
春秋時期,潁上縣同時出了兩位名垂青史的人物:管仲和鮑叔牙。管仲,名夷吾,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曠世奇才:他輔佐齊桓公尊周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弱小的齊國成為五霸之首。史學界稱他為“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法家先驅”,孔子一生奉他為楷模。鮑叔牙,春秋時齊國大夫,亦稱“鮑叔”、“鮑子”。當年,齊桓公任命鮑叔牙為相,叔牙辭謝,保舉管仲。管仲曾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鮑叔牙遂以“知人”為世人所稱道,後世說到人之相知,故多以“管鮑”譽稱。

早年,鮑叔牙與管仲一起經商,管仲每逢賺了錢總想多分一點,鮑叔牙不以為意。有人對鮑叔牙說:“你這么做不是吃虧了嗎?”鮑叔牙回答說:“管仲並不是貪財之人,只是家中貧窮急需錢財而已,是應該多拿些錢的。”有時候做生意賠了錢,鮑叔牙不但不抱怨管仲,還安慰管仲說:“這是時機不利的緣故,請不要放在心上。”管仲聽了十分感動,這就是被後世盛傳的“管鮑分金”的故事。管仲也曾從軍出征,在戰場上多次臨陣脫逃。有人諷刺管仲膽怯,鮑叔牙則極力為其辯解,說這是因為管仲家有老母,需要他孝養侍奉,故不能輕生。

公元前723年,管仲出生在潁上北郊管谷村。在此前後,鮑叔牙也誕生在潁上北郊鮑莊。管谷村和鮑莊僅一河之隔,管谷村在沙河北岸,鮑莊在南岸,管、鮑二人自小便是好友。如今,在潁上縣城北有一個以管仲名字命名的商貿城,叫管仲商貿城。商貿城內,亭榭玲瓏,碧水蕩漾。水岸邊有一片古建築,面水依樓,花牆環護,景觀雅致,這就是皖北名祠——管鮑祠,1986年7月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管鮑祠原名管子祠,始建年月已不可考,因同時紀念管仲、鮑叔牙兩位賢人,改名為管鮑祠。明萬曆六年,由文學家、戲曲作家屠隆在潁上縣令任上重建,並作名文《管鮑祠碑記》。管鮑祠修成後,明末毀於戰亂,清道光六年重修。現在的享殿與管仲墓,為民國年間重修。

院內左側有管仲墓,實為管仲衣冠冢,墓前石碑上刻著“嗚呼大政治家潁上管子之墓”12個大字,為1926年任潁上縣知事的倪煥奎所題(管仲遺體墓在今山東臨淄牛山北麓)。

歷史評價

管仲雖然遠去2700多年,其思想卻穿越漫漫時空,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管仲以禮、義、廉、恥為國之四維,認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子·牧民》)。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以德治國”,並且把精神文明建設提到關係國家存亡的高度。管仲的生平事跡和思想言論主要記載於《左傳》、《國語·齊風》、《史記·管晏列傳》。《管子》一書,博大精深,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法律、倫理道德、自然科學、農業生產等諸多學科,堪稱百科全書。該書體現出管仲一面強調法治,一面強調道德教化,重視禮法、發展經濟的思想內涵。由於勵精圖治、政績斐然,管仲被後人譽為名相,被尊稱為“仲父”。

管仲比孔子早生幾百年,孔子認為:沒有管仲,我們還不會被開化。據《論語》記載孔丘的話說:“管仲相桓公,霸諸候,一匡天下。”漢代的賈誼《論積粟疏》開頭就引用管仲論點。諸葛亮在青年時代就以管仲為榜樣。近代思想家梁啓超在《管子評傳》中也對管仲有著極高評價。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