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讀佛修心改變命運,你完全可以做到!轉世活佛一生修持證悟,真實不虛開示如來秘藏。藏傳佛教最具“影響力”大師幾十年佛法修持,幫你透徹領悟《心經》《金剛經》的最高智慧。
每天讀幾句心經金剛經,消除煩惱、疲累,內心安樂平和,得到春風拂面般的歡喜。讀佛修心,改變命運,你完全可以做到。
藏傳佛教最具“影響力”大師——多識仁波切,已出版佛學著作數十種,其中,《愛心中爆發的智慧》先後再版七次,為華語世界研讀、學修藏傳佛教最經典、最暢銷的權威讀本
《心經》是佛教的“萬經之心”,《金剛經》則是千年禪宗依止。佛教中最為重要的兩部經文究竟神奇在何處?
藏區天堂寺第六世轉世活佛為你解說《心經》《金剛經》中最偉大、最深刻的思想精髓!
凡人造“心孽”;聖人修“心福”。造孽修福,全在一顆心。活佛幫助你獲得《心經》《金剛經》的智慧加持,無論面對怎樣的環境,都能輕鬆管好自己的心,多多修福,避免造孽!
作者簡介
多識仁波切,全名多識·洛桑圖丹瓊排,安多華銳藏區天堂寺第六世轉世活佛。
曾先後在拉卜楞寺、天堂寺等寺院拜十多位高僧為師,學習了五部四續顯密經論及因明、聲明等大小五明學科,得到藏傳佛教格魯派學修灌頂及隨許的系統傳承。精通佛學,同時也精通藏、漢語言學以及歷史、文化等諸多學科。
已出版佛學著作數十種,其中,《愛心中爆發的智慧》先後再版七次,為華語世界研讀、學修藏傳佛教最經典、最暢銷的權威讀本。
圖書目錄
第一部修心:《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智慧
第一章你可以不修佛,但不可不修心
1.絕不能忽視的真相
2.從愚昧中覺醒
3.真正讀懂經典
4.最基本的道理
第二章一切是空,消除煩苦
1.分清佛與菩薩
2.獲取正見
3.繩上本無蛇
4.舍利子
5.世界的真相
6.不要偏執
7.靜坐永遠成不了佛
8.減弱貪戀心
9.參悟生死
10.離苦得樂
11.遍知一切
12.拯救心靈的智慧
13.學佛的方法論
附錄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本)
附錄二:《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全本)
第二部前行:《金剛經》的妙理
第一章讀佛是在讀什麼
1.學佛的益處
2.世人為自己,佛是為眾生
3.佛法是精神不是神通
4.每個人都是佛心與魔心共存的個體
第二章放下生活的累
1.能斷
2.開悟
3.佛法不是佛創造的
4.沒有生而不死之道
5.處處有佛
6.不可能掌握全部經典
7.別真假摻雜
8.真知都通過修煉所得
9.性空
10.佛法的根本
11.“我”並不存在
12.“金剛禪”
13.虛假的死敵
14.空與有的共存
15.正見和邪見
16.破除世俗相
第三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佛
1.另一種智慧
2.修好基礎法
3.佛是覺悟了的凡人
4.佛的智慧,遍及一切
5.如實記錄
6.祗多太子的一座園林
7.受過大戒的僧人
8.“乞丐之王”釋迦牟尼
9.受佛啟示提問
10.真如發心三問
11.沒有慈悲的人學不了佛
12.住心方能修行
13.蟲魚花鳥都是眾生
14.念十萬遍經,不如做一件好事
15.路不平是自己的心不平
16.真正做好事,不為名利
17.施捨不在財物的多少
18.用空慧來統帥一切
19.一切皆空,才能見如來
20.把眾生看成佛來尊敬
21.無慧眼難辨佛魔
22.佛是一種精神
23.無處不在處處在
24.難的是理解和相信
25.變有限為無限
26.有破有立,才是中觀
27.事物存在,法就存在
28.要覺悟,光靠說不行
29.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30.智慧是“佛母”
31.用佛的想法看待問題
32.也許失就是得
33.真正禪的境界是無欲
34.心水定如明鏡
35.每個佛都有自己的國土
36.放棄執著
37.最可怕的貧困
38.萬佛說一法
39.有妄念就不能產生正見
40.真正的皈依
41.生死本是虛幻,何必貪生怕死
42.化苦為樂
43.決心為成就之本
44.消除一切執念
45.看清事物真相
46.佛法就是“對症下藥”
第四章修心就是修行
1.走出世俗妄念的圈子
2.追尋內心的佛
3.學佛要專一
4.一種更高層次的修行
附錄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附錄二:《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序言
佛教是迷信嗎?
現在是科技發達的時代,到處都在宣揚“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科學成了衡量一切的標準,只要說是“科學”,人們就不懷疑,不反對,不加分辨,這幾乎成了一種習慣。而由於歷史的原因,人們又在自覺或不自覺間把佛教等宗教全部劃入了“迷信”的範疇。好多學佛的人反映,他們學佛時會遭遇到家人的反對。
佛教是不是迷信?我們學佛的人自己先要搞清楚。實際上,以科學來衡量一切的標準是有待商榷的。比如說文學、藝術、詩歌的創作,就允許誇張、虛構。李白詩曰:“燕山雪花大如席。”如果用科學的觀點來看,完全是胡說八道,哪有這么大的雪片呢?舞蹈、音樂等藝術,從來沒有也不能用科學來衡量,根本是兩個不同的體系。
文化,是一種適應、一種需要、一種認可,不需要用實驗室來試驗是不是真,是不是假,是不是科學。但是人們卻不自覺地用科學來衡量宗教,這個標準有問題。當然了,這並不是說佛學經不起科學的考驗。
我們來細細分辨一下。
首先,佛教本身博大精深,有一部分屬於文化、藝術、思想方面的東西,不能用科學來衡量。還有一部分是超世間學問,超出人類五官認識的範圍,也超出現有科學儀器的測量範圍,無法經過實驗室實驗證明。
比如心理學,就沒有辦法把研究對象——意識與潛意識放在實驗室的顯微鏡下觀察。超世間的很多東西不適於用科學來衡量,那是一種境界,是超越科學的。
再說,宗教是在人們的生活當中形成的,不可能一塵不染。佛教在流傳過程中與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相融合,難免染上很多非科學的邪見、錯誤和一些迷信的成分。比如藏傳佛教就吸收了苯教的一些東西,祭鬼神、算卦、占卜等是原來佛教中沒有的。漢地也一樣,民間佛教往往和迷信很難分別。但是,這和佛教的本質沒什麼關係。所以,佛教里有迷信成分並不奇怪,但佛教不是迷信,我們應該從邏輯上分清楚。
什麼叫科學?科學就是符合實際的一種正確認識,佛教叫真理,或者叫作現量。科學研究,是先提出科學假設,然後通過實踐證明,凡符合假定理論的就是科學。佛教不然,它不是一種假設,不是空洞的理論,而是佛陀將親自實證的符合實際的現量經驗傳播給別人,別人也來走這條道路,並通過修證獲得相同的證量。所以,宗喀巴大師的《佛理精華緣起理贊》中說:“自見其性宣說其理,故為勝解妙說第一。”
現代人都相信科學,那就一起來聽一聽科學家們的看法。
有一本由美國人薩繆爾等寫的人類文明和自然科學發展史著作《愛因斯坦的聖經》是本很好的書,該書得到四位諾貝爾獎得主、美國人類學協會主席及其他科學家的一致推薦,值得一看。被稱為現代科學之父的愛因斯坦集中了科學家的所有優點——睿智的頭腦、嚴謹的風格、正直和謙遜……從某種意義上說,愛因斯坦是科學的另一個名稱。
這本書可看作是“愛因斯坦”對宗教的看法,第一篇就講釋迦牟尼,第二篇講基督耶穌。把釋迦牟尼作為人類文明中最偉大的思想家排在首位,由此可見科學家對佛教的評價。書中說:“宗教之光不同於科學之光,科學之光豐富人的頭腦,宗教之光啟迪人的心靈。”“科學因其有用而存在……宗教的存在是因為它給(人的)生前和死後都賦予了意義,它提供道德準則指導人們的日常生活,是人們的精神支柱,甚至那些不相信宗教的人也必須承認宗教對人的心理有益。”
愛因斯坦在《道德的衰敗》一文中說:“一切宗教、藝術和科學都是同一棵樹上的不同分枝。其目的都是為了使人類的生活趨於高尚,使它從單純的生理的存在中升華,並把個人引向自由。”
美國的理論物理學家卡普拉所著《物理學之“道”一近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一書,在廣泛探討了近代物理學的最新成果與東方神秘主義哲學——主要是佛學的系統理論之後,將二者進行了深入的比較,得出“近代物理學的新概念與東方宗教哲學思想驚人地相似”的結論。他說:“兩千多年來人類的知識在成倍地增長,但人類的智慧並沒有發展。”
知識和智慧是不同的,有知識不等於有智慧。知識是智慧的營養,所以我們需要學習、掌握很多的知識。但知識是死的東西,不是智慧,智慧是一種能動的鑑別能力。
唯識論說到轉識成智的問題。實際上我們人類的世間智慧大部分都屬識的範圍,通過聞、思、止觀雙修把識變成智,就變成聖地的智慧,“啟迪人的心靈”,打開人類心靈寶庫,啟發、挖掘人的“自然智”。
所謂“自然智”是人本有而非從外部賦予的一種智慧。電腦再發達,也不能與人相比,電腦只能按程式運行,是人類智慧的產物,而人才是智慧的本源。佛教就是開發人的這種自然智,即“佛性”。
愛因斯坦還說過,“只要未知領域存在,就沒辦法排除宗教”。人類科學在任何時候,未知領域都大於已知。
現在有些人往往會說佛教有很多東西沒辦法證明,“我沒見過天堂、地獄,看不見怎么能證明是真的”。而因明學說:“不見不等於不存在。”個體的“見”始終是有限的,就是地球上的很多東西我們都看不見,沒見到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有些知識也僅僅是在書本、電視、報紙上看到的。
如果一個人對那些自己沒見過的東西都否定其存在的話,無疑會被人看作是一個傻瓜。你也許會說“別人也都沒見過呀”,你怎么知道別人沒見過?怎么證明?世界上有幾十億人,你是不是對每一個’人都做過調查?你認為“誰也沒見過”的立論根據是什麼? 還有,現在沒被人發現的東西,也不能說是不存在。比如化學元素、星球等在不斷被發現,人們發現了以後就認為是存在的,沒有發現的就認為不存在。所以因明學說:“存在就是被發現。”科學觀念就是這樣的,沒發現的話,對是否存在沒辦法下結論。
所以,對佛學上的很多東西,僅以自己五官的感覺作為標準下結論,是非常錯誤的。
對人類來說,不但需要能改造自然,創造財富,服務於生存發展的自然和社會科學知識,也需要反觀自身,認識自己,塑造、完善、提高心靈品位,解決精神困惑的心靈科學——這心靈科學就是宗教,也可以叫作生命科學或叫作人生科學,它能夠實實在在解決很多人生問題。
我們的自然科學是對外的研究,對物質的研究可謂精益求精,到現代幾乎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而反過來對人內在精神的研究,卻幾乎還沒有入門。對生命、對人的智慧怎么能不研究呢?世界歷史上那么多的發明創造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而作為智慧本源的研究又怎樣呢?因為它是看不見的東西,是無形無相的東西,所以沒辦法用研究自然科學的那套思路來研究。
作為心靈科學的宗教,有很多人不了解,甚至根本不承認它是科學,但這並不重要,承認不承認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作為東方文明精華的佛教,在剖析人生、塑造完善的人格、淨化提高人類心靈的品位、點燃智慧的火炬、超越有限的生存等方面,堪稱舉世無雙的絕學。
當然,佛教解決自然科學問題,就像自然科學解決人類心靈問題一樣無能為力。世界上沒有超越領域的萬能科學,在各自的領域能完成所承擔的任務,便不失其為有用的科學。自然科學對人類的心靈智慧是一個盲區,同樣,佛教也不能包羅萬象,把自然科學都包括進去。
有這么一段對話,有人問當代西藏著名的學者堪布次南,“科學和宗教是什麼關係?”答覆是:“佛教就像天空,科學則像星星和月亮。”他這樣說是有道理的,佛教裡面有很多自然科學知識,如天文、地理、醫藥、人體科學等。
科學是符合實際的認識和方法。“實際”分有形的物質實際和無形的精神實際,兩種實際性質完全不同,認識的方法手段也有所不同,因此,也不能用同一把尺子進行衡量,定其對錯。
那些機械唯物論者不能正確看待物質與精神的辯證的對立統一關係,斷定意識是人腦的產物,人死後生命永遠結束,人們所擁有的只是這短暫的一生——請大家注意,這個“短暫的一生”的結論,給人們的無疑是一種絕望。一生這么短暫就完了,能有什麼希望呢?而這種絕望正和科學本身所追求的長遠利益的目標相反,比如登月球的計畫,你能登上月球嗎?那跟我有什麼關係?!
肉身雖壞,精神不死,死後復生,流轉不息一一這在很多人看來是荒謬不可信的,但它給予人們的是一種希望和奮鬥不息的鼓舞力量。有這種希望的人,覺得今生的奮鬥不是專為別人所為,後世自己仍然受益。這個地球也不是臨時的住所,而是永世的家園,所以對保護地球、建設家園有一種天賦的責任感,不像臨時搭建的軍營那樣,臨走時放一把火把它燒掉。相比之下,這兩種認識哪一種對人類社會更有益呢?有理性的人自然會得出理性的結論。
愛因斯坦在《科學與宗教》一文中說:“科學只能由那些滿懷追求真理或知識熱望的人創造出來,而這種感情又源於宗教領域。”“有宗教思想的人才能創造出科學,做出有利於人類的這種事業。”他還說:“科學沒有宗教是跛足的,宗教沒有科學是盲目的。”
解說經典不能望文生義
佛教作為一門心靈和生命的認識論和實踐緊密相結合的學科,在理論結構的系統性和邏輯推理思辨的細密嚴謹性方面,不比任何一種科學理論差。但由於經典、疏論組成的資料系統的龐大和學派、教派思想分支的繁多,要想從巨觀總攬全貌、把握重點,有較大的難度。浩如煙海的三藏經典,一輩子也看不完,讓人望洋興嘆,再加上各取所需、各執己見的斷章取義和先入為主的世俗觀念的大量摻和,以及外道邪說亂論的滲入,使得想對佛教精髓純正、全面認識和了解的人大多陷入了誤區。
於是,有些人便想從原始的經典中找個究竟。但經典有大小乘和顯密之分,有究竟了義和權變不了義之分,有勝義和世俗二諦義之別,說空未必指空,說有未必指有,語詞雖同,含義萬變。若做望文生義的理解,就會把“釋迦之獅”理解為“釋迦族豢養的獅子”,把“波羅蜜”當做樹上長的“鳳梨”。
有些人說:“我們要學經,不能學論。”如果說直接讀經典能夠掌握佛陀本義的話,那么龍樹、無著這些歷代大師為什麼不直接拿經典來傳教?為什麼要搞那么多的理論研究,著那么多的論?無著是在學般若不得要領的時候,才修彌勒法想見彌勒求教,十二年苦修後彌勒現身為其說法,傳《彌勒五論》,把般若的整個內容歸納為八品七十義,授給他《現觀莊嚴論》。
像無著這樣的大師都從經典上找不到要領,把握不住它的精神,那么一般的人又能在經文上找到什麼呢?比如說勝義諦和世俗諦,分別指什麼?這個問題恐怕很難解答,因為佛教內部有毗婆沙、經部、唯識、中觀四家哲學,對於勝義和世俗二諦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樣的。有時,毗婆沙的勝義是經部的世俗,小乘的勝義、世俗兩諦都是中觀的世俗,經典上沒有說明,你直接讀經典能了解什麼呢?
我們碰到這些名詞的時候,首先要看這個經典是屬於唯識家還是中觀家。如果是出於唯識家的經典的話,就按照唯識的標準來衡量勝義和世俗;如果出於中觀家的話,就按照中觀的理論來認識勝義或世俗。總之,不能望文生義地來解說經典。
我們的學習,從認識無常法開始入道,應該結合自己的思想意識來轉變,才是佛家的學風,不然的話,只是一種世俗的知識學習,起不了任何作用。理論學習並不難,難就難在理論聯繫實際。
通過印度各大論師一直到宗喀巴大師的整理研究、分析歸納,使得佛教在理論上逐步趨於完善和提高,這也是符合一切科學理論的發展規律的。但時至今日,能全面系統地掌握佛教理論,並將其作‘為學修根據的理性弟子仍然是鳳毛麟角。就是說,佛教弟子雖多,但其中真正懂得佛教,從理性上起信的弟子極少極少。因此,佛教和非佛教界的很多人錯誤地認為佛教沒有原則,沒有理論,可以隨心所欲地解釋,認為修證也沒有什麼標準,就像康德所說的那樣,“懂得的人和不懂得的人沒有什麼兩樣”。
有人說:“佛教沒有什麼概論。”這是非常無知的說法。佛學概論很多,《莊嚴論》、《俱舍論》等都是,怎么能說沒有呢?有的人連佛教的基本原理都不懂,就憑自己的想像談禪說悟、胡說八道,以神秘不可知來糊弄人,張口竟一遍遍地問“你是誰”?世俗的“我”佛教從來沒有不承認,也不是我們要破的對象,否則誰在轉世?誰在學佛?
有的人認為佛菩薩沒有什麼標準,而肆無忌憚地自稱為“佛”、“菩薩”。說某某看了照片就認證他是七地以上的菩薩,頭上長了個肉疙瘩就是肉髻,肉髻上有四個孔便是四角文殊……如此種種無知可笑的說法簡直是愚弄佛教!有些邪魔外道也覺得有機可乘,以瞎編胡謅冒充佛法,做起了無恥的行騙勾當。
認清道路和方向
大多數虔誠的佛教弟子,在履行了形式上的皈依之後,猶如進入了一片廣袤無垠的沙漠,沒有目標,分不清方向,也看不清道路。
曾經有一個僧人來問我:“如何修?”我問他:“你出家多少年了?”他說:“有十多年了。”我問:“你都學些什麼?”他答:“就是天天上殿念誦經典。”我問:“你念經典要解決什麼問題?”他答:“不知道。”我又問:“你出家的目的是什麼?”他答:“說不上。”我又問:“那你出家時給你授戒的師父是怎么說的?”他說:“沒說過。。’’我覺得這個僧人非常可憐,出家十多年了連自己到底要乾什麼都不清楚,僅僅是每天撞鐘、上殿、三餐,這能算是個僧人嗎?
很多授戒的戒師和傳法的法師也同樣是沙漠中的遊客,憑感覺尋找道路,究竟是在前進還是在後退他也搞不清楚。
糊塗法師說糊塗法,度化糊塗眾生,一塌糊塗!
佛法本來是開發智慧、消除無明之法,現在卻變成了糊塗法。甚至有些頗有地位,被稱作高僧的人,公然鼓吹學習經論無用,提倡越糊塗越好,只教人念糊塗佛號。這和佛的本願相符嗎?這簡直是一種愚民政策!這些傳教的人是否覺得弟子越糊塗越好,越愚越好統治、越好控制,有了智慧以後就不好管教了?豈有此理!無明眾生在茫茫的黑夜中想見到一絲光明,何其難也!
現在,特別是在中國大陸,大學生都看不懂古文,如果我們的佛經還停留在古文階段是不行的。
說話、寫文章的目的是為了讓人懂,弘法利生就是為了讓大家都能明白,所以佛經翻譯應該是越通俗越好。
現在的經論翻譯工作確實是大問題,一是翻譯的東西太少,二是翻譯的質量不好。而且,有些譯者喜歡舞文弄墨,仍然搞成半文半白的東西。如果翻譯出來的東西沒人看得懂,那有什麼用啊?能讓大家看得懂而又翻譯得很準確的經典實在是太少了。我發現國外有部分藏傳佛教的資料,先是藏文翻譯成英文,然後再轉譯成中文,非常好,很通俗。寫書、翻譯,首先應該考慮到對象能不能接受,而不是考慮炫耀自己的古文程度。所以,我在藏譯漢的時候,就儘量不用過去古文的名相辭彙,怕寫上以後,又給大家設了一個“路障”。怎樣不失原意而又表達恰當呢?這往往需要反覆地琢磨。 希望本書能對學佛之人提供一種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