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貴賤、均貧富

等貴賤、均貧富是南宋農民起義領袖鐘相、楊么提出的反映農民階級反抗等級差別與貧富懸殊的主張。封建社會存在的嚴格的貴賤差別和貧富懸殊現象,必然引起農民爭取人身自由和反對經濟剝削的鬥爭。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針對封建等級差別,提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 的質問。東漢黃巾起義領袖張角又以《太平經》 中“人無貴賤皆天所生”號召民眾。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自號“天補平均大將軍”,立志替天彌補人間財富分配的不均。北宋農民起義領袖王小波、李順提出“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輩均之”(《宋史·樊之古傳》)。王小波殉難後,李順將“均貧富”口號部分付諸實踐,令地主富戶申報積蓄的財粟,除留下全家食用之外,其他均“一切調發,大賑貧乏”(《夢溪筆談》卷二十五)。隨後起義農民領袖方臘也利用摩尼教中“法平等,無有高下”(《雞肋編》卷上,《事魔食菜》) 的教義號召民眾,主張眾生平等,消滅等級差別。

南宋,農民起義領袖鐘相、楊么更明確提出了“等貴賤,均貧富”(《三朝北盟會編》卷一三七) 的口號,表明農民階級的思想認識已隨著封建社會階級矛盾的尖銳和革命鬥爭的鍛鍊,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此後,元末紅巾軍起義提出“摧富益貧”,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進一步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則更加集中地反映了廣大農民反對封建剝削,變革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等級差別與貧富懸殊的經濟基礎,但是要使農民的反抗直接表現為爭奪土地,卻是要在封建社會後期土地占有制度成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桎梏,農民經過千百次流血犧牲,覺悟空前提高的時候。中國農民起義到明末才提出“均田”口號,直至近代太平天國才第一次提出完整的土地分配方案,正是這種歷史發展的反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