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法制

概述

2007年8月6日,吉林電視台法制頻道正式開播,作為頻道主打欄目之一的《第一法制》也同時亮相螢屏。欄目最初的構想是在頻道晚間黃金段打造一檔集新聞、專題、情感、信息於一身的法制新聞雜誌類節目,時長為日播45分鐘。欄目在開播後不久即得到了客群的廣泛關注,然而問題也隨之顯現,人員、資金、片源的不足給節目的日常製作和播出帶來了不小的影響。為此,2008年,欄目時長縮短為30分鐘,節目類型也集中在了新聞與情感上。此次調整後,節目張馳有致、節奏明快,收視率明顯提升。
此後經過一年多的市場培養,《第一法制》日漸成熟,其中,法制新聞與子欄目《真情幫辦》以各自的優勢、特色吸引了不同的收視群體,30分鐘的節目已遠遠滿足不了客群的收視需求。2009年7月20日,在頻道的統一安排下,欄目進行了新一輪的改、擴版,其中,《真情幫辦》從《第一法制》中剝離成為一檔獨立的情感調節類節目,而《第一法制》則由原來的新聞加情感定位為日播30分的法制新聞節目。
改版後,如何在現有的人力、物力的基礎上做出更加優秀的新聞節目成了我們必須要攻克的課題。在進行了一系列的市場調查後,我們發現目前法律問題已經在逐漸地滲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人們迫切希望得到法律知識、諮詢與服務。

板塊內容

《第1法制》是一檔新聞綜合類的日播節目,內容主要由資訊和專題組成。節目的定位為“法制、服務、情感”,在形式上,“特色版塊”和“明星記者”是欄目的兩大特色。在欄目中分別設定法制資訊,幫忙兄弟連、律師說法、真情行動等特色版塊。
法制資訊版塊以法制動態訊息,民生熱點事件為主,長度25分鐘左右。涉及到一些具體內容可以根據題材的不同,以冒號標題的形式來命名,以此來突出法治節目特色。這一部分中,警方偵辦的典型案件,重大法治事件將成為欄目的重點。
“幫忙兄弟連”這個版塊設是通過媒體的力量為觀眾解決問題、提供幫助。重點突出“幫忙”這個宗旨,體現服務特色。選題範圍包括:觀眾在生活中遇到的不公平遭遇;法律、道德、生活等方面的難題;自己不便出面解決的問題;消費中的揭黑和提示、慈善求助、法律援助等等。在這個版塊中,就要打造一個標籤樣式的記者團隊---幫忙兄弟連,使其成為欄目的特色代言人。
“真情行動”這一版塊以情感互動為主,主要體現道德的落點,在形式上將其處理為具有新聞特徵的專題,對於一個事件可以持續關注,注重與觀眾的互動性,體現節目的參與性和服務性,最終體現共建和諧社會的理念。在具體操作形式上,首先在節目中徵集各種需要調解的案例和線索,然後記者和律師、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志願調解人等能夠充當調解角色的人士,一起來幫助一些遇到困難和情感矛盾,需要法律援助、民事調解、道德援助的人來解決困難、化解矛盾,這一部分主要選題應該確定在民事糾紛的範圍內,重點圍繞著親情、友情、愛情,圍繞著鄰里、夫妻、同事、親屬、朋友等群體展開,依託事件、體現服務。
“律師說法”這個版塊,主要是報導、展示一些典型民生案例,通過律師的解讀、分析,給人以啟示和幫助,使人們了解法律,同時學會用法律來保護自己。

欄目特色

一、法制節目要充分體現紀實性
開播以來,《第一法制》以其獨一無二的法制節目資源迅速占領了市場,和其他法制頻道一樣,開播的頭兩年,欄目報導的內容多以公、檢、法接辦的案例為主,在報導手法上講究紀實性,通過紀實手法展現偵破過程,對一些無法還原的案件則採用模擬拍攝的方式,體現法制新聞節目的現場感和震撼性。改版後,我們加大了“直擊110”、“偵破現場”、“庭審現場”、“模擬拍攝”的報導力度,欄目的紀實性得到了更加充分的體現。另一方面,小專題“重案地帶”在報導方式上除講究紀實性外,更注重講述的方式,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法制故事,提示人們關注社會、思考法理、警示世人。
為更好地體現紀實性,欄目加大了對庭審現場的報導力度,通過庭審現場主審法官的審理,讓更多的觀眾了解法律、加強法律意識。從目前的收視情況來看,觀眾對這類節目的反饋不錯。此外,對已經審結的案件,採取模擬拍攝的方式以案說法,不僅達到了普法目的,也教會了客群如何通過法律途徑解決自身遇到的糾紛與難題。
二、法制節目要秉承服務社會的理念
</strong>法制節目兼有媒體監督性和政府宣傳性兩大職責,一方面,通過電視法制節目可以使我國的法律法規深入人心,起到法制宣傳的作用;另一方面,法制新聞節目將起到輿論監督的作用。正是秉承這一理念,在節目改版後,我們加大了節目的服務性。
首先,在板塊設定上,除了“案件聚集”、“直擊110”、“庭審現場”、“重案地帶”等紀實性新聞節目外,欄目增設了“舉案說法”、“法律解讀”等服務內容。在欄目開辦之初,定位就是對省內各地發生的大案要案及時跟蹤報導,弘揚正義,震懾犯罪。然而,隨著欄目的不斷成熟,我們發現以往對此類新聞的報導存在明顯不足,比如:更注重案件的故事性,卻忽略了深刻性。廣大客群看了以後,唏噓感嘆之餘並沒有得到更多的啟示,再遇到同樣的問題,他們或許還會犯同樣的錯誤。另外,這類節目大同小異,時間一久就顯得單調、乏味,缺乏知識性與服務性,這也直接影響到了欄目未來的生存與發展。從中我們認識到,法制報導應該著重於傳播法律知識,宣揚法律意識和法制精神,強調社會秩序的建立和維護,強調對於人的行為的規範。為此,我們對刑事案件的報導作了調整,在保證敘事精彩的同時,著重對案件形成的社會環境、人為背景、法律落點等方面做進一步挖掘,使觀眾能夠從社會規範、倫理道德、法律條款等方面對案件有全新的認識,並從中獲得啟示。
不久前,記者拍攝了一個專題《紅杏出牆惹禍端》,說的是一名農村婦女和鄰居有了婚外情,在這段戀情被婦女的婆婆發現後,兩人覺得事情如果傳出去兩人就沒法在村里呆下去了,於是竟合謀殺害了婦女的婆婆。這表面看是一個簡單的情殺案件,但它的背後隱藏的卻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現象——農村留守婦女問題。於是,在製作這條片子時特別加入了對社會學專家的採訪,專家針對這種狀況給出了很好的建議,如在外的打工者要勤和家人溝通,留守婦女遇到困難如何尋求幫助等等。這樣,片子播出後對這些留守人群就起到了很好的警示和普法作用。因此,我們覺得法制節目在體現電視特性的同時,更要有法理性和較高的法律含量,對法律的闡釋要準確到位,對社會現象要分析透徹,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法制節目要“重在普,根在法,淡於奇,貴在引”。正是基於這一點,此次改版,我們針對客群法律知識欠缺、法律維權意識淡薄的實際,將眼光聚焦在了尋常百姓家。
其次,拓寬欄目的選題範圍。此次改版後,欄目的新聞選題從原來的公、檢、法經辦的案件延伸到了房產、婚姻、財產、保險、消費、契約、用工、交通、工商等部門和行業。我們和省內多家律師事務所建立起了廣泛的合作關係,除了對觀眾提出的法律問題進行解答之外,律師後援團還會和記者一起深入民眾,為百姓答疑解惑,現場提供法律服務。
在做好日常節目的同時,我們還還嘗試著作了一些特別報導、系列報導。例如2009年國慶期間,為了配合當時的喜慶氣氛,我們製作了十一特別節目《看戲說法》,用二人轉、拉場戲演繹法制案件,讓觀眾既放鬆了心情又學到了法律知識,寓教於樂。
三、法制節目要增加互動性
</strong>法制節目只有增強互動性,才能更好地為客群服務。
改版後我們將律師請進了演播室,由律師對每天的熱點問題進行細緻解讀並接聽觀眾熱線,幫助客群分析法律問題,解決法律糾紛,體現人文關懷。觀眾可以參與到節目的討論中來,實現了觀眾和專家的即時溝通,增強了節目的互動性和服務性,也為欄目的直播奠定了基礎;改版至今,欄目平均每天接聽有效熱線40多條,其中向欄目尋求法律援助的占60%以上。
為進一步提高百姓的參與意識,2009年8月19號,節目增加了簡訊互動環節,觀眾參與的積極性較高,簡訊增長幅度很大。開通半個月的功夫,簡訊量已經達到了400條。對觀眾提出的問題,欄目組做到有問必答,對希望幫忙解決問題的,記者請律師現場給予調節,提供免費的法律服務。通過一系列的互動服務,不僅為百姓解決了糾紛,更讓百姓通過節目學到了法律知識,增強了法制觀念與意識,懂得了如何用法律的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