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第十二屆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簡稱全國百強縣(市),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在18個省市區有分布,其中江蘇、山東、浙江、遼寧、福建等五省份數量最多。具體分布是:河北省3個、山西省1個、內蒙古自治區2個、遼寧省11個、吉林省1個、江蘇省25個、浙江省20個、安徽省1個、福建省7個、江西省1個、山東省24個、河南省3個、湖北省1個、湖南省4個、廣東省2個、四川省2個、陝西省2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個。全國百強縣(市)前10名分別是:【江陰市、崑山市、張家港市、常熟市】、太倉市、慈谿市、宜興市、晉江市、紹興縣、義烏市、餘姚市、增城市、準格爾旗。其中江蘇江陰市、崑山市、張家港市和常熟市地理位置相連的四個縣級市組成“區域經濟強縣統籌發展組團”,是超級冠軍團隊。
全國百強縣(市)的平均規模:人口87.93萬人,地區生產總值578.34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9.36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約6939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2511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約12320元。
地區生產總值、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平均值分別比十一屆增長21.59%(當年價比,下同)、35.54%、13.26%、16.67%。
新進全國百強縣(市)有8個:遼寧新民市、遼寧遼中縣、湖北大冶市、江蘇贛榆縣;百強縣(II類):江蘇沭陽縣、吉林農安縣、吉林前郭縣、江蘇東海縣。
全國百強縣是全國縣域經濟的中堅力量。全國百強縣數量占全國縣域經濟單位總數的5.57%,其地區生產總值總量占全國縣域經濟的26.60%,其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占全國縣域經濟的33.17%,即全國百強縣數量不足全國縣(市)總數的十八分之一,創造的地區生產總值和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卻分別占全國縣(市)的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
全國百強縣規模大、實力強。全國百強縣的人口、地區生產總值、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分別是全國所有縣(市)平均規模的1.97倍、4.78倍、5.96倍。
全國百強縣充滿活力。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均為現價比)高出全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2.19個百分點。
全國百強縣積極轉變發展方式。突出富民強縣、綠色發展、幸福發展,加快縣域經濟科學發展向縣域科學發展轉變。全國百強縣的縣域相對富裕程A+級(相對富裕級)的比例達到63.96%;縣域相對綠色指數A+級(相對綠色級)的比例達到35.14%,並湧現出一批生態縣。
全國百強縣的縣域經濟實力為縣域統籌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其城鎮化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也比較高。2011年,全國百強縣的城鎮化率平均值為55.83%,高出全國城鎮化率4.56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平均值12320元,高出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5343元。
在第十二屆評價中,進一步最佳化了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結構,更加強化了縣域科學發展等級約束,列出了第十二屆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Ⅱ類)名單。其中遼寧省1個,吉林省2個,黑龍江省1個,江蘇省5個,江西省1個,河南省1個。
榜單
第十二屆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在第十二屆評價中,列出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II類),主要由以下幾種情況的縣(市)組成:一是個別百強縣,但其縣域相對富裕程度或縣域相對綠色指數為A-級,需要推動發展,加快縣域社會和縣域生態建設;二是個別百強縣,但其縣域發展的某個方面(如社會安定、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縣域領導等)出現重大事件,需要推動發展,加快縣域社會、文化、政治和生態建設;三是個別人口小縣,縣域相對富裕程度和縣域相對綠色指數雙A+級,但其經濟總量稍弱一點,列進名單後藉以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同時藉以推動所有縣(市)加強富裕和綠色工作;四是一些縣域經濟特徵獨特的縣(市),須做比照性分析,藉以推動不同類型的縣域經濟的特色發展;五是一些縣級市轄區,只做比照性評價,等等。
主要目的和意義在於:一是正確區分和把握縣域經濟與縣域的不同內涵,推動縣域經濟和縣域科學發展,縣域經濟競爭力強弱與縣域發展(縣域包括縣域經濟、縣域社會、縣域文化、縣域政治和縣域生態)質量高低並不完全一致,如一些縣(市)存在“先強後富”的現象;二是推動縣(市)在壯大縣域經濟基礎上,加快提高富裕程度和綠色指數,做到富民強縣、綠色發展、幸福發展;三是推動縣域相對富裕程度和縣域相對綠色指數比較高的縣(市)在保持富裕和綠色的基礎上,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四是推動不同類型的縣域經濟特色發展和共同發展,如推動糧食大縣在糧食增產的基礎上,加快壯大縣域經濟。
總之,百強縣(II類)即推動類百強縣評價目的就是通過正面引導和側面促進,推動縣域經濟和縣域的強縣富民、特色發展、綠色發展、幸福發展和共同發展。
第十二屆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II類)
強縣分析
連續十二屆全國百強縣分省分析
在連續十二屆評價中,江蘇、山東、浙江一直保持全國百強縣數量的前三位。江蘇省,全國百強縣數量由第一屆的第三位上升至第十二屆的第一位。蘇北百強縣數量由第一屆2個增加到9個(含沭陽縣、新沂市和東海縣),被總結為“蘇北速度”。基於“長三角規劃實施”、“江蘇沿海開發”和“跨江聯動”等政策效應的疊加,蘇北地區縣域經濟出現了快速發展的勢頭。蘇北地區縣域經濟出現“三快於”的局面,即蘇北地區縣域經濟成長速度快於蘇北地區增長速度,更快於江蘇省縣域經濟成長速度,更快於江蘇省經濟成長速度。
遼寧省,百強縣數量增加最多,由第一屆的3個上升到第十二屆的12個(含鳳城市)。遼寧省在全國省市區中推進縣域經濟發展工作非常突出,縣域經濟快速發展被總結為“遼寧現象”,主要表現在:指導思想上,提出了以縣域經濟為重要載體,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戰略;組織上,領導重視,主要領導親力親為,深入基層研究解決縣域經濟發展問題,推進重大項目建設,部門密切協作,積極配合;政策上,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真金白銀地支持,強力推進;執行上,明確目標和重點,制定兩個縣域經濟三年倍增計畫,突出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等三化工作重點,省市縣三層聯動,召開現場交流會,加強指導;監督上,加強考核和獎勵,每季度召開協調會,抓進度;縣域經濟主要指標高位增長,縣域經濟競爭力快速提升;縣域經濟科學發展,帶動整個縣域科學發展。
廣東省,曾有15個縣市先後進入全國百強縣,現在只有2個。除了部分縣(市)經濟發展相對不夠外,有6個縣(市)由於行政區劃調整,改為市轄區,成為中心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安徽省,百強縣數量從無到有。肥西縣利用城郊型縣域經濟優勢,加快工業化步伐,在第十屆躋身全國百強縣,實現安徽省百強縣零的突破。
黑龍江省,百強縣數量從無到有。肇東市是全國十大產糧縣,在穩定糧食貢獻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在第八屆評價中躋身全國百強縣,實現黑龍江省百強縣零的突破。
吉林省,百強縣數量從無到有。延吉市是全國33個州盟首府之一,州盟首府是州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具有多方面優勢。在第九屆評價中,延吉市率先進入全國百強縣。在第十二屆評價中,吉林省前郭縣和農安縣以全國十大產糧縣的糧食貢獻優勢進入百強縣。
陝西省,百強縣數量從無到有。神木縣和府谷縣利用資源優勢,實現縣域經濟由弱到強的跨越,探索出縣域經濟科學發展向縣域科學發展的轉變。神木縣的全面免費醫療改革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江西省,百強縣數量從無到有。南昌縣和豐城市進入全國百強縣。
內蒙古自治區,百強縣數量從無到有。準格爾旗和伊金霍洛旗相繼進入全國百強縣,並向全國百強縣前列靠攏,實現了貧困縣邁向經濟強縣的夢想。
湖北省,近年來大力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時隔七年實現百強縣零的突破。大冶市克服了資源要素的約束,順利實現縣域經濟轉型發展的華麗轉身,躋身全國百強縣。
全國百強縣典型縣(市)分析
全國百強縣的發展道路是一筆無形資產,具有極大的分析借鑑意義。參照連續十二屆評價結果,我們選取一些發展比較快、變化比較大的縣(市),對其發展路徑的特點進行研究,供交流。陝西神木縣,依靠資源優勢,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和陝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的歷史機遇,堅持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實現了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從第一屆全國第636位,上升至全國百強縣第26位。
遼寧開原市,發揮後發優勢,走內生性發展道路,深入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加速推進工業化;以建設現代化中等城市為目標,加速推進城鎮化;以工業理念謀劃農業,加速推進農業現代化,推動了開原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從第一屆全國661位,上升至全國百強縣第68位。
山東鄒平縣,開拓創新科學實幹,緊緊圍繞“學趕全國前十強,爭當全省排頭兵,全面建設小康鄒平”的奮鬥目標,成功走出了一條工業強縣、統籌城鄉、共建共享、跨越崛起之路,從第一屆全國第167位,上升至全國百強縣第13位。
江蘇如皋市,奮力搶抓江蘇新一輪沿江開發戰略機遇,城鄉一體、“三化”互動、共建共享、統籌推動之路,實現了發展速度持續領先、綜合實力不斷進位、發展成果普惠百姓、從“蘇中的蘇北”率先融入蘇南的歷史性飛躍,從第一屆全國第156位,上升至全國百強縣第32位。
安徽肥西縣,利用城郊型區位優勢,積極搶抓產業資本加速轉移和合肥市大建設大發展機遇,大力實施“工業強縣、特色富民、城鎮帶動、生態立縣”戰略,縣域經濟快速起跳,綜合實力全面增強,闖出了一條具有肥西特色的“崛起之路”,從第一屆全國第636位,上升至全國百強縣第89位。
江蘇銅山縣,第一屆進入全國百強縣,十多年曆經幾次行政區劃調整,劃出了一半以上的經濟總量。多次因為行政區劃調整退出全國百強縣,多次又重返全國百強縣,被稱為“屹立不倒的百強縣”。2010年10月國務院批准撤銷徐州市銅山縣,設立徐州市銅山區。徐州市出台檔案規定銅山區縣級管理許可權3年不變。經比照性評價,銅山區進入全國前50強,列第41位。
強縣比較
蘇-魯-浙-遼-閩全國百強縣比較在全國百強縣中,江蘇、山東、浙江、遼寧和福建等五省數量最多,各有特點,可以簡單概括為:江蘇百強縣強、浙江百強縣富、遼寧百強縣快、山東和福建百強縣分化。
結合評價結果,對五省進行簡要比較,為其他省市區發展縣域經濟提供參考。
百強縣數量:江蘇省的百強縣數量最多,比例最高,規模最大。
百強縣發展速度:遼寧省最快,地區生產總值和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增長率均遠高於其他四省。
百強縣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與地區生產總值比:浙江省最高,山東省最小。
百強縣縣域相對富裕程度:浙江省最高,百強縣縣域相對富裕程度等級均是最高級A+級,其他省份都有A級存在;遼寧省富裕程度較低,主要原因是居民收入指數偏低,受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影響。
百強縣縣域相對綠色指數:山東省百強縣縣域相對綠色指數等級A+級縣(市)數量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