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王芳編著的《第三隻眼睛看諾貝爾文學》依例對諾貝爾文學獎進行了“巨觀”與“微觀”的雙重關照,拿出十三個章節,對諾貝爾文學精神、諾貝爾文學的局限與缺憾、諾貝爾文學與古代歐洲文學傳統的新生以及諾貝爾文學與德國文學、俄羅斯文學、法蘭西文學、英國文學、美國文學、亞洲文學、拉丁美洲文學、東方文化、女性作家、北歐文學的互動關係逐一進行了細化研究。而該書最重要、最有建設性的部分,是最後第十四章《中國文學的諾貝爾獎情結》,充滿了批評意識與反思精神,是《第三隻眼睛看諾貝爾文學》“風暴眼”。第三隻眼睛究竟看到了什麼?第一,中國當代作家如何繼承和創新文學傳統、如何在保持民族性的同時兼備世界性,這比爭獲諾貝爾文學獎本身更應該成為當務之急(正像評論家李建軍所言“幾乎構成偉大文學要素的重要條件和品質,我們都缺乏”);第二,作家沈從文以“獨立鄉下人”姿態挖掘鄉土中國的山水、人性之美,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美麗人格的提純,將國民精神的另一面展示於世,在某種程度上矯正了啟蒙視域下被妖魔化了的鄉土中國和底層民眾形象(如魯迅筆下的閏土、華老栓、阿Q),其代表作《邊城》既有民族性追求又與諾貝爾文學獎的理想主義訴求相一致(這位最有希望在一九八八年獲獎的中國作家只因早逝世半年而錯失良機),他的“自身獨立的寫作姿態”為中國作家樹立了表率;第三,中國作家至今未獲諾貝爾文學獎,與百年來國家政治經濟滯後的社會歷史原因有關,也與主觀上抵制漠視、語言文化存在隔閡有關;第四,中國作家普遍存在“使命感淡漠”、“文學表現力貧弱”、“內心膚淺浮躁功利,精神資源欠缺”、“原創力缺乏”、“文學的世界影響力不夠”等軟肋,與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標準距離尚遠;第五,中國文學傳統的厚重、創作題材資源的豐富以及日益寬鬆自由的環境,為中國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供了可能性。
作者介紹
王芳,女,1960年11月19日出生。1983年本科畢業於內蒙古大學漢語言文學系,1986年研究生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現為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擔任全國高等教育外國文學指導委員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出版專著《中西方文學人文精神比較研究》。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代表論文《紅樓夢與魔幻現實主義》《中西方文學自我意識比較》《中國五四新文學與俄白銀時代比較》等,被《人大複印資料》《高校社科文摘》《新華文摘》等刊物轉載或收入要目。曾主持內蒙古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一項,主持自治區教育廳項目兩項,參加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研究一項。獲“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政府獎”二等獎一項,三等獎兩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