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這段時期的特色是王權崩解分離。即使拉美西斯十一世在位時,第二十王朝正逐漸失去對底比斯的控制,當地祭司的權力則逐漸坐大。拉美西斯十一世死後,繼承人思滿迪斯一世(Smendes I)從塔尼斯(Tanis,今尼羅河三角洲東北部)統治埃及,而底比斯的阿蒙大祭司赫里霍爾(Herihor)則在拉美西斯十一世末期統治埃及南部,待拉美西斯十一世死後成功攫取底比斯地方的全部權力並自稱法老。事實上,這種分裂的意義大於其表面情況所示,因為兩方的祭司與法老都是來自同一個家族的。
舍順克一世(Shoshenq I,《聖經·舊約全書》稱“示撒”)於公元前943年將埃及南部底比斯割據勢力重新納入其統治區域,建立第二十二王朝,舍順克一世的祖先是來自美什維什(Meshwesh,原本來自古利比亞)的移民。埃及因此享有超過一個世紀的穩定,但特別在奧索爾孔二世(Osorkon II)統治時期過後,國家實際上分裂成兩部分,嫡系的舍順克三世(Sheshonk III)在前818年控制了下埃及,而庶孫塔克洛特二世(Takelot II)及其子奧索爾孔(即後來的奧索爾孔三世(Osorkon III))則統治中部和上埃及。在底比斯,塔克洛特二世的繼任者皮杜巴斯特一世(Pedubast Ⅰ)宣布塔克洛特二世的繼承合理性而開打內戰。兩股勢力持續互斗,衝突要直到奧索爾孔在舍順克三世在位第39年(前798年)完全擊倒對手後方告平息。奧索爾孔著手建立上埃及利比亞王朝(即第二十三王朝),該王朝的統治者按時序為奧索爾孔三世(Osorkon III)、塔克洛特三世(Takelot III)、魯德阿蒙(Radamun),但這王朝很快就隨魯德阿蒙之死以及當地城邦由各城統治者(如赫拉克利奧波里斯的帕夫喬阿維巴斯太特(Peftjaubast,前754年—前720年在位)、赫爾摩坡里斯的尼姆羅特(Nimlot,前754年—前729年在位)以及底比斯的伊尼(Ini,前755年—前740年在位))起義而崩離瓦解。
南方的努比亞乘此分裂及政治亂局而占盡優勢。努比亞統治者卡施塔(Kashta,前760年—前752年在位)在強迫塔克洛特三世之妹、祭師“阿蒙神的崇拜者”舍頻維帕特(Shepenupet I)收養他的女兒阿曼尼爾迪斯一世(Amenirdis I)為其繼承者的時候,已將努比亞王朝的影響力擴延至底比斯。二十年後,繼任的法老皮耶(Piye)約在前732年揮軍北上,擊敗了數股當地埃及統治者的聯合軍隊,這些統治者包括帕夫喬阿維巴斯太特、塔尼斯的奧索爾孔四世(Osorkon IV)、萊翁特坡里斯(Leontopolis)的伊烏普特二世(Iuput II)及塞易斯第二十四王朝的特弗納赫特(Tefnakht)。皮耶創立第二十五王朝,並委任被打敗的統治者為各省總督。再度重新一統的埃及的疆域勢力比第二十二王朝全盛時期還大。
皮耶死後由其弟沙巴卡(Shabaka)繼位,之後再分別由皮耶的兩個兒子沙巴塔卡(Shebitku)及塔哈爾卡(Taharqa)繼位。埃及的國際威望經過兩個世紀的內亂,此時已大幅下跌。盟友已經牢牢地納入了亞述的勢力範圍之內,約自前700年起,問題已經變成“何時”(而不是假如)兩方會爆發戰爭。撇除埃及的版圖及財力不論,亞述有較多木材供應,而埃及在這方面則長期匱乏,導致亞述能夠生產較多所需木炭作煉鐵之用,從而令亞述獲得更多鐵兵器。亞述國王以撒哈頓(Esarhaddon,前681年—前669年在位)於前670年入侵埃及,這成了兩國的關鍵分野。結果,塔哈爾卡及繼承人,其侄坦沃塔瑪尼(Tantamani)不時與亞述發生衝突。公元前664年,公元前664年,亞述在新王亞述巴尼拔(Ashurbanipal,前668年—前627年在位)率領下施予最後一擊,洗劫了底比斯及孟斐斯,第二十五王朝至此退出了歷史舞台。
一些法老,如塔哈爾卡沿尼羅河河谷(包括孟斐斯、卡納克、卡瓦(Kawa)、博爾戈爾山等地)興建或重修神廟及紀念碑。第二十五王朝以其統治者撤回至他們的精神故鄉那帕達(Napata)為終結。那裡(埃爾-庫魯(El-Kurru)及努里(Nuri))的努比亞金字塔是首批在尼羅河河谷的金字塔,興建時期達數個世紀,埋葬了第二十五王朝的所有法老。那帕達王朝之後是庫施王朝,後者於那帕達及麥羅埃(Meroë)發展蓬勃,起碼直至公元2世紀為止。
在亞述摧毀努比亞王朝之時,北邊的新塞易斯王朝開始興起。新塞易斯王朝是努比亞王沙巴卡徹底消滅了二十四王朝的殘餘勢力後,由指揮官阿美里斯(Ammeris,前715或713年—前685年在位)接手這一帶地方的管理,尼科一世(Necho Ⅰ,前672年—前664年在位)繼任後一年遭到亞述入侵而被迫成為附庸,但以撒哈頓的突然去世讓尼科一世有了圖謀反抗亞述統治的念頭,亞述巴尼拔髮現他行為不軌,於是將他抓回首都尼尼微。出人意料的是亞述巴尼拔因不明原因釋放了尼科一世而且還厚待之。尼科一世也不忘回報恩德,在與二十五王朝的坦沃塔瑪尼交戰中陣亡,其子普薩美提克一世在亞述的保護下得以繼承其位。
普薩美提克一世比較有心計,先與亞述巴尼拔一道摧毀了第二十五王朝後,趁機壯大自己在埃及的影響力,最後團結所有被亞述壓制的埃及地方勢力脫離了亞述的控制,成功光復了古埃及,定都塞易斯,建立了第二十六王朝。
普薩美提克一世是第一個被視為統一整個埃及的皇帝,他定都塞易斯,在位54年間為國家帶來穩定。其後四位的塞易斯統治者,自前610年至前525年間繼續為埃及帶來和平繁榮的局面。可惜在近東地區,波斯這股新勢力正在壯大。普薩美提克三世繼承父親阿摩西斯二世僅六個月,就必須在培琉喜阿姆(Pelusium)面對波斯帝國的大軍。波斯人已經取得巴比倫,而埃及根本就不是對手。普薩美提克三世被打敗,然後匆匆逃至孟斐斯,但終難逃被俘虜入獄的命運,之後他在波斯首都蘇薩被處死,波斯國王岡比西斯二世繼承了法老的正式稱銜。
君主列表
第二十一王朝
(塔尼斯王朝)
思滿迪斯一世(Smendes Ⅰ,前1077年—前1052年)
阿蒙涅姆尼蘇(Amenemnisu,前1051年—前1047年)
普蘇森尼斯一世(Psusennes Ⅰ,前1047年—前1001年)
阿蒙涅莫普(Amenemope,前1001年—前992年)
長者奧索爾孔(Osorkon the Elder,前992年—前986年)
斯阿蒙(Siamun,前986年—前967年)
普蘇森尼斯二世(Psusennes Ⅱ,前967年—前943年)
對立勢力
(底比斯阿蒙神廟王朝)
赫里霍爾(Herihor,前1080年—前1074年)
皮安卡哈(Piankh,前1074年—前1070年)
皮勒傑姆一世(Pinedjem Ⅰ,前1070年—前1032年)
馬薩哈塔(Masaharta,前1054年—前1045年,共治)
傑德卡洪蘇爾凡克哈(Djedkhonsuefankh,前1046年—前1045年,共治)
蒙克赫普爾(Menkheperre,前1045年—前992年,共治)
思滿迪斯二世(Smendes Ⅱ,前992年—前990年)
皮勒傑姆二世(Pinedjem Ⅱ,前990年—前976年)
普蘇森尼斯三世(Psusennes Ⅲ,前976年—前943年)
第二十二王朝
(布巴斯提斯王朝)
舍順克一世(Shoshenq Ⅰ,前943年—前922年)
奧索爾孔一世(Osorkon Ⅰ,前922年—前887年)
舍順克二世(Shoshenq Ⅱ,前887年—前885年)
塔克洛特一世(Takelot Ⅰ,前885年—前872年)
奧索爾孔二世(Osorkon Ⅱ,前872年—前837年)
舍順克三世(ShoshenqⅢ,前837年—前798年)
舍順克四世(Shoshenq Ⅳ,前798年—前785年,非二十三王朝的舍順克四世)
帕米(Pami,前785年—前778年)
舍順克五世(Shoshenq Ⅴ,前778年—前740年)
皮杜巴斯特二世(Pedubast Ⅱ,前740年—前730年)
奧索爾孔四世(Osorkon Ⅳ,前730年—前716年)
第二十三王朝
(利比亞王朝)
哈爾西斯A(Harsiese A,約前880年—約前860年)
爭位期
塔克洛特二世(Takelot Ⅱ,前845年—前820年)
皮杜巴斯特一世(Pedubast Ⅰ,前829年—前804年,共治)
舍順克四世(Shoshenq Ⅳ,前804年—前798年)
奧索爾孔三世(Osorkon Ⅲ,前798年—前769年)
塔克洛特三世(Takelot Ⅲ,前774年—前759年,共治)
魯德阿蒙(Radamun,前759年—前755年)
第二十四王朝
(塞易斯王朝)
特弗納赫特一世(Tefnakht Ⅰ,前732年—前725年)
巴肯拉內夫(Bakenranef,前725年—前720年)
第二十五王朝
(努比亞庫什王朝)
皮耶(Piye,前752年—前721年)
沙巴卡(Shabaka,前721年—前707年)
沙巴塔卡(Shebitku,前707年—前690年)
塔哈爾卡(Taharqa,前690年—前664年)
坦沃塔瑪尼(Tantamani,前664年—前656年)